孫樹槐
小學生正處于養(yǎng)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關(guān)鍵時期,教師要在學生成長的關(guān)鍵時期加以正確引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教師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該門學科的教學中,確保學生形成明辨是非、堅韌不拔、勇于承擔等品格。本文就如何將德育滲透到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展開論述,旨在為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思路。
小學德育;品德與社會;策略
少年強則國強,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發(fā)展的根本,加強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遠意義。教師應(yīng)該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增強使命感?!镀返屡c社會》是一門教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將理論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將德育有效地滲透到學科中,讓學生在學習中結(jié)合實際生活場景深入思考,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教材的理論知識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時期,單純的文字教學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作用有限。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教材知識和生活場景相結(jié)合,讓學生在學習中達到情感共鳴,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所傳達的觀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學習《中華美食》時,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yīng)該采取生活中的場景作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師可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食物,提問學生:同學們,大家最喜歡吃媽媽做的什么菜?可否詳細描述一下這道菜呢?引發(fā)學生的積極討論。讓學生以媽媽做的飯菜為討論點,展開論述學習,討論范圍一步步擴展到全國美食,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最后,教師還要以生活中的場景為例,讓學生思考在生活中有沒有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教師結(jié)合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向?qū)W生提問:同學們,浪費糧食的行為正確嗎?“粒粒皆辛苦”這句話,大家知道背后蘊藏了什么道理嗎?在學習完教材內(nèi)容后,學生可以深刻認識到浪費糧食是一種陋習,通過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認識到珍惜糧食是正確的行為習慣。此時,課堂教育能夠達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德育教育才能夠有效滲透入課堂教學。
課堂學習的目的在于實踐,如果不在實踐中運用課堂學習到的知識,知識永遠都是死知識,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教師在課堂講解完知識之后,要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理解書本上所講的道理,學以致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
例如,在學習《我與家庭》時,為了讓學生知道應(yīng)該尊重父母,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教師在講授完課堂內(nèi)容后,可以布置一個實踐作業(yè):幫助父母干一件家務(wù)。家務(wù)的形式不限,可以為洗衣服、洗碗、掃地等形式。要求學生在干完家務(wù)之后,寫一段內(nèi)心感受,在課堂上朗讀分享。學生在幫助家長干家務(wù)的同時,可以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自己的肩膀上承擔著家庭的責任;同時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感受到父母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辛勤勞動,體會父母對自己深沉的愛。學生在實踐活動完成后,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教師在旁加以引導,教育學生要體諒家人的辛苦,感受到家庭親情,要懂得感恩,以適當?shù)姆绞奖磉_自己對父母的愛。學生在實踐之后,對教師的教導理解地會更加深刻,教育意義也更加深遠。
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不應(yīng)該只局限于教材內(nèi)容,教師應(yīng)該跳出教材限制,采用多種有效的方式教學,全方位教育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切忌一蹴而就,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同時采取多種有效方式達到深入學習的目的。教師可以定期開展主題辯論,主題以教材為依托,適度拓展。如“尊重父母”、“熱愛祖國”、“摒棄生活陋習”,都能作為辯論主題,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深入討論。
以“摒棄生活陋習”為例,教師可將班內(nèi)的同學分為幾個組,組內(nèi)討論生活中存在的陋習,比如,隨手亂扔垃圾、不排隊、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這些都是生活中的陋習。教師在學生討論之后,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辯論,如何摒棄生活中的陋習,讓學生在辯論過程中積極參與,獻計獻策。學生在辯論時能夠展開思考,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使道德教育深入學生心中。除了開展小組討論辯論之外,還有很多形式可以用來開展德育教育,教師在教學中可積極思考不同的教學方式,跳出教材限制,以新穎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德育學習中,優(yōu)化教學成果,達到教育目的。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品德教育具有深遠意義,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責任心,讓學生成為有擔當?shù)娜耍蔀樽鎳臈澚褐?。教師?yīng)該認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將品德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格。教師應(yīng)該把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探尋正確的價值觀;教學活動開展要和學生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起到《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真正教育作用。
[1]薛菁.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探究[J].考試周刊,2019,(50):116.
[2]王麗麗.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新課程·小學,2019,(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