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平
摘 要:學校教學組的教研活動是切實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增強教師課程教學實踐能力有效途徑之一,而聽評課又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活動形式,但低效,流于形式的聽評課也是普遍存在著。如何讓聽評課發(fā)揮更大的效用?是值得仔細研究、探討與實踐。本文基于本校歷史教研組聽評課活動實踐的基礎上,從確立教研目標及評課兩個方面,探討提升教研聽評課質量的可能性。
關鍵詞:教研;聽評課;目標;有效
著名的歷史教師胡軍哲曾寫過:“中學教師的教研不同于一般的理論研究,它是實踐性智慧的總結與提升。備課是中學教師進行教研的主要內容;課堂是中學教師教研成果的呈現(xiàn)方式;反思是中學教師進行教研的內在驅動……”那么聽課、評課的教研活動則是對教師個人教研最常見的檢閱手段。聽評課是我校歷史組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大約兩到三周進行一次,它是組內教師相互交流探討,共促成長的重要平臺,并且沿襲多年,成為了歷史組教研的傳統(tǒng)。參與多年歷史組教研活動后,筆者認為本校的歷史教研活動可以有進一步完善之處——即加強教研活動的目標性和有效性。
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確立教研目標,提高教研活動針對性。
每學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動,教研組長都會闡述整個學期的相關教學安排。例如:各個年級的歷史學科教學進度;學校層面對各年級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傳達一些新鮮的教學理念;然后安排好一學期的開課人員及順序,但很少涉及一些在教研方面的具體目標或者主題或者方向。歷史教研如同“打井喝水”,首先要確定在哪個地方挖,確定后那就要重點挖掘,打出水來才罷休,這樣每個人都能在參與挖井的過程中,享受到涓涓涌出的教研成果甘泉,這樣比走一處,挖一處的“坑”要強很多倍。
歷史教研的方向是什么?歷史教研的道路怎么走?需要符合學校的宏觀發(fā)展戰(zhàn)略,更需要歷史組全體同仁的群策群力,協(xié)作互助:充分發(fā)揮老教師的領航、帶頭作用,激發(fā)年輕教師的活力與熱情,全力支撐團隊的前進。想必只要能夠促進教學研究的理論方法、措施手段,都可以將其作為教研目標,放之于課堂實踐實踐、討論討論,長則整個學期、學年,短則一節(jié)或幾節(jié)課。教研目標的確立,才能為教研活動的開展注入持續(xù)性、漸進性的動力,讓組內教師有的放矢,切實提高教研活動實效性。
本校歷史組的教研活動通常是通知時間、地點、開課人員、授課課題,然后直接進入聽課環(huán)節(jié)。聽課老師往往不是有“備”而聽,等上課開始后才去尋求、捕捉聽課的重點,一邊聽課觀察,一邊思考課堂教學上的所見所聞,既不利于細致入微地觀察教學行為細節(jié),也不利于深層思考細節(jié)行為背后的緣由以及教學目標處理的得失。課前會議的開展,可以減少這些不利因素的產生。增加課前會議環(huán)節(jié),確立聽課的目標與重點,讓彼此做好充分準備,必然有利于提高歷史教研活動的針對性。
課前會議是為了讓聽評課老師與授課老師就教材內容、學情等情況進行初步的溝通交流,從而加強聽課內容的針對性,提高聽課效率。課前會議可以分為兩部分:1、開課老師就本次授課進行說課,說說他是如何設計教學的?如何突破重難點知識?又如何一步一步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學生的基本學情如何?通過這樣的說課,讓聽課者對本課的教學、課堂學情有個基本了解。2、聽課老師就剛才的說課進行提問,進一步了解,從而把握自己的聽課重點。(課前會議,必然要求授課者與聽評課者都做好充分準備,否則又是流于其形式而無實質意義了。)
二、從蘿卜燉蘿卜到蘿卜燉肉”——提升評課有效性
1、課后說課,防止自我省略和自我刪除
課后研討會議上,首先是由開課老師陳述此次課堂教學的設計意圖以及執(zhí)行過程,然后其他聽課老師進行點評。只不過在課后說課這一環(huán)節(jié),開課老師往往說得過于簡單,幾句話就結束了,不免有一種應付形式之嫌。如果只是走個過場,這樣的課后說課肯定是沒有多少價值的。
課后說課要說些什么?它可以與課前說課相呼應:可以想想有沒有達成學習目標?談談有沒有偏離預設的教學設計?如果有,又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教學過程中某些環(huán)節(jié)(如情景創(chuàng)設、提問釋疑、小組討論等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要順利地完成這些,需要建立在課前的充分準備,課堂的有效執(zhí)行,課后的及時反思。
開課對于每位老師來說似乎都是不愿擔負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任務。既然開課不可逃避,還不如調整心態(tài),轉變觀念直面正視。同組的朱宴一老師曾這樣說過:“你們該珍惜,這也是難得的鍛煉、學習機會……”。換個角度看世界,或許是另一番美景,正如成都大學師范學院陳大偉教授說過的:“上出一節(jié)自己滿意的課可以享受一種成就感,而上出一節(jié)自己不太滿意的課也不必懊惱,自己可以享受一種貢獻感,是自己的課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對話的平臺,使大家有機會研究和討論一些教學問題……要自信不封閉,虛心不盲從?!?/p>
2、互動式地參與評課、議課,平行對話
評課環(huán)節(jié),一般是有組內的幾位老教師首先進行點評,然后由其他老師進行補充說明,最后有教研組長進行總結陳詞。在這一過程中,上課老師一般都是處于一種高度被動應答、失語的狀態(tài),或“俯首帖耳”地聆聽,或“奮筆疾書”地記錄,對評課老師的語言缺乏了一些咀嚼性的思考,更不用說爭辯。評課老師則主控著整個環(huán)節(jié),當老教師提出某一個傾向性的觀點后,其他老師隨后的意見更多的是“附和”或者論證這一觀點,很少有不同的觀點。簡言之,我們的組評課缺乏互動式地爭鳴、爭辯,過于“和諧”。作為年輕教師,能明白其中道理:總不能和那些老教師,或者“權威”教師唱反調吧,即使有時候覺得他們說得不對,但怎么樣是對的?自己也把握不準,想想還是算了,不要說出來“丟人現(xiàn)眼”。
這樣的評課過程如同“一言堂”,只有一個人的聲音:或上課老師,或評課老師單向地傳遞信息。上課者與其余聽課者之間很少有沖突或者交鋒,缺乏多元的聲音,評課過程也就會出現(xiàn)一定的封閉性,從而影響雙向交流學習,不利于共同發(fā)展。
教研是學校發(fā)展的生命線,也是學校的一種生命文化,教研活動的開展與建設完善則是對這種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而教研活動的目標性與有效性則是影響著這種文化的高度與品質。希望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下,每一位歷史老師都能明白“課堂生活絕不只是為了生存而必須從事的被動工作,而是應當成為為自己未來儲存幸?;鸬氖聵I(yè)”,贏在課堂;在歷史教研活動中能“同在共行,樂享其中”,打破徒有形式、低效交流的局限,在更廣闊、更寬松的學術空間中,追求課堂中源于創(chuàng)造性的幸福生活,提升教學教研的生命活力,而非是僅為了生存的重復性勞動,找到教師安身立命之根本。
參考文獻
[1]胡軍哲:《新課程背景下中學如何做教研——從對歷史學科名師的研究談起》,《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第1期。
[2]陳大偉:《議課要“同在共行”》,《教師月刊》(2010年10期)。
[3]竇桂梅:《聽課、評課、寫課,教學引領者必須的生活》,(20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