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琸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對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鍋莊舞——“擦尼”與“擦司”本體及其風格特征進行簡要描述,并分析其生存環(huán)境,包括地理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及藝術環(huán)境,指出其處于瀕危環(huán)境的主要原因。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之后,本地區(qū)鍋莊舞的保護已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文中對已經實施了的措施進行簡要列舉,并根據香格里拉鍋莊舞的獨特性,嘗試提出新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鍋莊舞 非物質文化遺產 迪慶州 香格里拉 保護與傳承
早在2006年5月末,迪慶藏族鍋莊舞就已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上驳氖?,迪慶地區(qū)藏族鍋莊舞的獨特技藝、風格特色、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以及其所具有的傳承作用使得其為人們所關注并主動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另一方面,之所以會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意識到了其目前所面臨的瀕臨滅絕的生存環(huán)境?!胺沁z”保護,刻不容緩,在保護的過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寶貴的。據統(tǒng)計,20世紀80年代時遺存的傳統(tǒng)舞蹈為2200多個,到目前為止,只剩1300多個。我們可以看到,在30多年的時間中傳統(tǒng)舞蹈消失了近1000個,這對于我國乃至世界文化而言都令人扼腕嘆息。
一、舞蹈種類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鍋”為圓圈之意,“莊”為歌舞之意,“迪慶藏民把鍋莊‘果卓’習慣地稱呼為‘嘎卓’,‘嘎’是歡樂,‘卓’是舞,全意就是歡樂舞”①。顧名思義,即村民們在勞動之余圍成圓圈共同參與表演的集體舞蹈,其中以香格里拉市、德欽縣的最為著名。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香格里拉鍋莊舞,也叫“擦拉”(意為“玩意”),它歷史較為悠久,至遲在公元7世紀之前已形成,“在西藏高僧薩迦·索朗堅贊編著的《西藏王臣記》中記載了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廟桑耶寺舉行落成慶典時‘臣民們個個唱歌,歡跳卓舞,彈奏畢旺,毫不間斷,天天如此’”②。香格里拉的鍋莊舞主要分為新舊兩種形式:舊鍋莊也叫“擦尼”(察尼),新鍋莊也叫“擦司”(察司)。
“舊”是指其已存在多年,具有深厚的歷史沉淀。擦尼舞大約于吐蕃祖孫三法王時期就已經傳入迪慶地區(qū),內容多反映藏族奴隸制統(tǒng)治下的社會,且經常發(fā)揮其祭祀功能,因而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深得宗教人士與中老年人的喜愛。曲調、歌詞、舞蹈動作等都較為古老,且具有嚴格的程式,不可隨意更改,如“金碧輝煌的寺廟”“蓮花生大師的誕生”等。 具有莊重、肅穆、威嚴、古樸等特點。
與舊鍋莊相對,新鍋莊是隨著近代以來社會的變遷發(fā)展形成的,這就必然有著“新”的特點,即在表現內容、歌詞、舞姿等方面相對較為自由。與舊鍋莊反映奴隸制社會的題材相異,新鍋莊主要反映生產勞作、放牧以及經濟發(fā)展等內容,且具有幫助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功能,歌詞在遵循一定格式的基礎上可進行隨意發(fā)揮與創(chuàng)作,深得青年男女的喜愛。動作多模擬動物,如山兔蹦跳、猴子對腳、孔雀吃水等。
二、生態(tài)環(huán)境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樸永光老師在《舞蹈文化概論》一書中闡釋了其對民間舞蹈的定義:“民間舞蹈歷史悠久,且源遠流長,其諸多形態(tài)產生于民眾的生產、生活及各種風俗活動中……其舞蹈文化受自然、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服飾道具等影響……”③這一論述突出了民間舞形成及發(fā)展過程中,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筆者此篇文章將生態(tài)環(huán)境分為三個部分,即地理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與藝術生態(tài)。藝術生態(tài)本身是包含于文化范疇的,筆者之所以將其單列成一點是因為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可能會更注重地理生態(tài)與文化生態(tài)對民間藝術形成的影響,而忽視了藝術生態(tài)對于某一民間藝術形成獨特風格所發(fā)揮的作用,但這一點對于身處迪慶地區(qū)的香格里拉鍋莊舞則至關重要。
(一)地理生態(tài)
“香格里拉”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橫斷山脈南段北端,‘三江并流’(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之腹地”④。山脈縱橫,是滇、川、藏三?。ㄗ灾螀^(qū))交界地,屬于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地帶。
此種地理位置,注定了香格里拉的與眾不同,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滯后性與多樣性,即處于山巒交錯的環(huán)境中,交通相對閉塞,致使其各方面發(fā)展相對落后,且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而三江并流、山川縱橫、三?。ㄗ灾螀^(qū))交界的地理位置又使得本地區(qū)呈現出民族及其文化的多樣性。除藏族之外,還居住著漢族、納西族、拉祜族、僳僳族、布依族、哈尼族等20多個民族。多民族聚居的環(huán)境為香格里拉鍋莊舞的形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文化生態(tài)
民族眾多就意味著文化多樣,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與作用是影響香格里拉鍋莊舞形成的另一要素。文化所囊括的范圍除各民族的發(fā)展歷史、語言文字、神話傳說、風俗習慣、年俗節(jié)慶之外,還包括很重要的一部分,即宗教文化。香格里拉除苯教與藏傳佛教外,還有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各民族人民都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相互間和平共存,鮮少發(fā)生爭端,因此,在香格里拉既可以看到規(guī)模極大的,如古堡般的藏傳佛教寺院噶丹·松贊林寺,同時也可以欣賞到具有羅馬教堂特征的茨中天主教堂。香格里拉鍋莊舞成長于此種色彩斑斕環(huán)境中,必然與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等地藏區(qū)的鍋莊舞有所不同。
(三)藝術生態(tài)
迪慶地區(qū)被稱為“歌的家鄉(xiāng),舞的海洋”?!傲鱾髟诘蠎c州境內的藏族民間舞蹈,主要有熱巴舞、弦子舞(熱)、鍋莊舞(卓)、尼西情舞(降昌)”①?!疤焐嫌卸嗌兕w星,卓就有多少調;山上有多少棵樹,卓就有多少詞;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從這句廣為流傳的俗語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迪慶地區(qū)藏族鍋莊舞毫不掩飾的贊美之情。由于所處地域的不同,迪慶州內的藏族鍋莊舞又顯示出不同的風格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德欽縣奔子欄鎮(zhèn)、香格里拉市建塘鎮(zhèn)和小中甸鎮(zhèn)這三個地方。
除迪慶州所擁有的各色鍋莊舞之外,香格里拉又有多種多樣的民間歌舞?!傲餍杏谙愀窭锢貐^(qū)的歌舞主要有‘茶會’說唱‘情卦’‘鍋莊舞’‘尼西情舞’還有舒暢的勞動號子”②。除藏族民間舞蹈外,還廣泛存在著傈僳族的“瓦器器”“阿尺木刮”(也寫作“阿尺目刮”,筆者使用“木”字是參考“迪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和納西族的“啞哈哩”“阿卡巴拉”等。
三、保護與傳承
自2015年以來,迪慶藏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已經正式開展了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進行搶救性記錄的工作,對各傳承人進行實地走訪與踩點。在具體的保護工作中,要求通過現代化的新興技術手段如拍照、攝影、錄音等,全面、真實、系統(tǒng)地對各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所掌握的精湛技藝與文化知識進行記錄。但再精確的記錄都只能是將其文字影像保存下來,而傳統(tǒng)舞蹈一旦消失,就很難原汁原味地復原了,有些民間藝人所擅長的高超技藝一旦失傳就會絕跡。因此說,記錄只是非遺保護工作的第一步,如何讓非遺永遠活在民間則是我們應當解決的根本問題。
傳統(tǒng)舞蹈發(fā)展到現在處于瀕危狀態(tài),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那么具體到香格里拉市的鍋莊舞,我們又應該如何對癥下藥,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呢?筆者在此嘗試給出建議。
(一)適度交往
筆者在此所說的“交往”主要是指多民族地區(qū),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在這樣一個文化多樣的多民族區(qū)域當中,相互學習、吸收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向其他民族的舞蹈學習,也是鍋莊舞取得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例如本地區(qū)的一部分藏族人民會跳彝族民間舞蹈,哼唱其他民族的曲調,其他民族的人民也會跳熱巴舞等藏族舞蹈。但如何在民族交往中做到適度吸收,在多民族地區(qū)中不被同化,始終保持自己的濃郁風格,則是本地區(qū)鍋莊舞采取保護措施時應當考慮到的問題之一。
當然,適度交往并不是完全將香格里拉地區(qū)與其他民族、地區(qū)隔絕開來,將其置于故步自封的生存環(huán)境當中。我們知道,任何方式的保守主義都不合理,只有不斷地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才能獲得長足的發(fā)展。那么,到底如何在交往過程中保留自己的文化特征與民族特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免遭旅游文化沖擊
神圣、純潔的香格里拉地區(qū)聲名遠揚,濃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宗教文化等吸引世界各國的游客們慕名而來,早已成為游覽云南行程中不可錯過的一站。正因為如此,旅游文化彌漫在整個云南省,除了個別村莊外,絕大多數地區(qū)都逐漸商業(yè)化,在這之中,傳統(tǒng)舞蹈的商業(yè)化不可避免。
云南的《云南映象》、桂林的《印象劉三姐》、西安的《長恨歌》、湖南張家界的《天門狐仙》……這些演出大多根據當地傳說故事改編并融入當地的民間舞蹈元素,被打造為當地的“文化品牌”,有些甚至達到了一票難求的火熱程度。編導們商業(yè)化的改編,一方面給不了解當地文化的觀眾造成了錯誤的引導,使其誤以為這就是當地民間舞蹈的原始形態(tài);另一方面,這種為贏得商業(yè)利益而迎合游客的方式久而久之便會形成習慣,隨著時間的發(fā)展,當地少數民族的居民們也會逐漸忘記傳統(tǒng)舞蹈的形態(tài)。因此,對于香格里拉鍋莊舞的保護,還需要將此因素列入考慮范圍。
(三)融入新的生產生活方式
現代社會農業(yè)技術提高,極大地改進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并影響其生活方式。眾所周知,民間舞大多依附于勞動耕作等傳統(tǒng)生產方式,產生于農閑時節(jié)的田間地頭,而香格里拉的主要經濟來源已從農業(yè)勞作轉變?yōu)槁糜问杖?,那么還會有多少人依舊待在田間地頭呢?是不是大多數人都計劃著換一種諸如經營一所民宿、一家手工藝品店、一個小吃店等相對于農業(yè)勞動稍微輕松的方式呢?此時,鍋莊舞形成的場域已經發(fā)生了變化。
生產生活方式一旦發(fā)生改變,就很難回歸,在新的環(huán)境中該發(fā)揮藏族鍋莊舞的那些特征對其進行保護?鍋莊舞除具有祭祀、交友等功能外,還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在全民追求健身的今天,是否可以充分發(fā)揮其作用?一方面鍛煉身體,一方面對鍋莊舞進行普及。
(四)提高當地居民對自身的文化認同感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諸多場合多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提升自身文化認同感,即提升文化自信,以自己民族的特色為榮。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到處都彌漫著一股“崇洋媚外”的氣息,筆者此處所說的崇洋,并不僅指西洋,而是指崇尚現代化,崇尚新事物。追求生活方式上的先進是理所應當的,但很多人盲目追求先進的一切,以致于拋棄自己的民族特色,轉而追求所謂的先進。事實上,在文化領域是沒有所謂的先進與落后,每個民族每個地區(qū)都應當擁有自己的“先進文化”。關于傳統(tǒng)舞蹈的保護很大一個問題在于當地人對學院派的“馬首是瞻”,將當地民間舞蹈根據學院派的動作進行改編,如此一來,便削弱其土生土長的傳承價值。
結語
回顧近年來全國各個崗位的工作者對迪慶藏族鍋莊舞的保護所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德欽縣奔子欄鎮(zhèn)的鍋莊舞,當地的民間歌舞能手、非遺傳承人徐桂蓮曾“作為奔子欄特色鍋莊歌舞的代表藝人之一,赴日本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2014年,北京舞蹈學院民間舞系教授高度老師寫作并出版了《云南迪慶藏族傳統(tǒng)民間舞蹈教程》一書,以及配套的視頻資料,對中甸鍋莊、奔子欄鍋莊以及尼西情舞進行了詳細介紹。2018年春節(jié),迪慶州德欽縣奔子欄鎮(zhèn)五個村的村民們自發(fā)地組織了傳統(tǒng)春節(jié)年俗活動,內容大致包括“百村千場”籃球賽、神山祭祀,以及鍋莊舞表演等。許多大學已成立校園鍋莊舞協(xié)會,并定期組織活動,包括專題講座、高校間的相互交流、參加比賽等諸多方面。此外,迪慶鍋莊舞先后在中央電視臺和云南省電視臺做過專題介紹。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保護意識、保護措施、先進技術與較強執(zhí)行力共同具備,且要分秒必爭。唯有如此,才會盡可能全面、多樣、深入地保護傳統(tǒng)舞蹈。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
①迪慶藏族自治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迪慶藏族自治州文學藝術志》,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年,第94頁。
②迪慶藏族自治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迪慶藏族自治州文學藝術志》,第4頁。
③樸永光:《舞蹈文化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93頁。
④畢研潔,馮濤:《尋找鍋莊舞——藏地鍋莊的歷史、社會、體育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200-201頁。
①迪慶藏族自治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迪慶藏族自治州文學藝術志》,第93頁。
②倪榮華:《迪慶資源大全》,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4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