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川
國學大師陳寅恪之父陳三立生性沉穩(wěn),做事低調(diào)內(nèi)斂,對榮譽之事看得極為平淡。
1936年,英國倫敦舉行國際筆會,同時邀請中國代表前去參加。其時,中國派出了兩名代表,一個是代表新文學的胡適,另一個就是代表舊文學的陳三立。這個國際筆會在當時的影響非常廣泛,世界知名作家羅曼·羅蘭、泰戈爾等都是其中的名譽會員,而時任會長的則是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威爾斯??梢哉f,能被邀請參加如此高規(guī)格的筆會,既是對作家個人能力的肯定,也代表了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然而,讓人驚訝的是,當陳三立收到從南京郵寄過來的邀請函時,他只是輕描淡寫地看了一眼便將邀請函丟在一邊,根本沒有將這么重要的筆會當回事。直到一個星期后,南京那邊因為等不到陳三立的回信,再次來函詢問情況時,兒子陳寅恪才知曉此事。陳寅恪急忙詢問父親邀請函放在哪里、上面寫了什么內(nèi)容,陳三立則淡淡地回答道:“幾天前,南京寄過來一個什么通知,我早已經(jīng)丟掉了,你不必理它?!?/p>
陳寅恪聽后,趕緊在一大堆廢紙里翻找,還真的找到了那份來自國際筆會的邀請函。雖然受邀參加國際筆會一事難得一遇,不過在陳三立眼中,它遠遠不如踏實做學問重要。陳寅恪也了解父親的脾性,對于這類榮譽之事,父親向來看得很淡,也從不熱心參與,更別提這次還要跋山涉水、遠渡重洋了,因此也沒有再勸說父親。
素材點撥:或許正是因為陳三立將學問看得比榮譽重要,他才能一心一意做學問,成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被稱為“中國最后一位傳統(tǒng)詩人”。這與某些為了名利而輕視學問的人比起來,實在可貴。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