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靄慈
摘 要:寫一篇好文章成了很多學生的心頭大石,而指導學生寫一篇好文章也令不少教師抓耳撓腮,嘴上說得天花亂墜,學生的習作依然不堪入目。如何抓住評講契機,巧妙點撥,令拙作變佳作?教學中,通過抓典型,找漏洞,巧點撥,使習作漸入佳境,學生逐漸養(yǎng)成修改習作的習慣,提高習作水平。
關鍵詞:抓典型;找漏洞;巧點撥
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語,寫一手好字,寫一篇文從字順的文章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師的培養(yǎng)目標?,F(xiàn)實中,不少學生畏懼寫作,每次習作都是寥寥幾筆,應付了事。寫一篇好文章成了很多學生的心頭大石,而指導學生寫一篇好文章也令不少教師抓耳撓腮,嘴上說得天花亂墜,學生的習作依然不堪入目。如何抓住評講契機,巧妙點撥,令拙作變佳作?
一、觀全局,抓典型
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边@句話說的確實有道理,特別是對于小學作文而言?,F(xiàn)在的小學生寫作文時普遍不喜歡打草稿,一拿起筆便在作文本上奮筆疾書,不管不顧,只求湊足字數(shù),應付作業(yè);更有甚者,胡亂寫兩三個自然段,只求按時交作業(yè),不求質量。面對這樣的作文,如果老師每篇都精批細改,必然會耗費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影響教師鉆研教材;況且,出于一個人的手筆,修改出來的習作就會有千篇一律之嫌;再者,老師包辦的做法也會使學生失去訓練的機會,達不到訓練的目的。我平時主要采取“觀全局,抓典型”的批改方法。觀全局就是全收全看,這樣做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普遍存在問題;而抓典型,就是找出基本符合習作要求,存在普遍問題,但可以通過修改提升檔次的習作。如:寫一個特點鮮明的人,我通過全收全看,找出一篇存在典型問題較多的習作《我們班的體育健將》,小作者第一自然段是這樣寫的:“伍家偉長得很有特點,平時穿著簡單,是我們班的體育健將?!边@樣的開頭,就是寫人物作文中典型的問題作文:人物特點不鮮明。因此,我初次批改學生作文,除了肯定學生作文的優(yōu)點外,關鍵還是要找出存在問題較多的典型,以便評講課有據(jù)可依。
二、細比對,找漏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存在問題的典型習作找出來了,這就需要教師細致的引導,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找漏洞。我特地在學生的作文當中找了一篇描寫人物外貌比較成功的一段話,如:“李小敏同學真是人如其名,長得確實嬌小,五年級才1米3的個頭,身板極其單薄,總擔心風太猛會把她刮走。也許是因為個子嬌小的原因吧,她行動起來總是像猴子一樣敏捷。”再把存在典型問題的片段拿出來,“伍家偉長得很有特點,平時穿著簡單,是我們班的體育健將?!眱啥卧捦瑫r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細致比對,就能找出其中的漏洞,第一個漏洞就是沒有通過具體的描寫,表現(xiàn)伍家偉同學的長相特點。第二個漏洞是伍家偉同學穿著簡單,未能抓住該同學的穿著進行細致描寫,凸顯穿著簡單的風格。教師利用例文,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比對,習作中漏洞顯而易見。只要能發(fā)現(xiàn)漏洞,就有辦法把習作改好。
三、巧點撥,入佳境
當孩子在老師的一牽一引下,發(fā)現(xiàn)習作中的一個個漏洞,如何通過巧妙的點撥,令學生的習作漸入佳境?
(一)步步追問
無論成年人還是小孩子,很多時候,我們都發(fā)現(xiàn)自己寫出來的東西,總存在一點不足,但是琢磨來琢磨去,就是找不到突破口,無從下筆修改。如“伍家偉長得很有特點,平時穿著簡單大方”。此時此刻,我向學生拋出了以下的問題:伍家偉同學有哪些部位長得與眾不同,這些部位到底長成什么樣?至于穿著簡單,他平時都愛穿什么衣服?教師一點一撥,學生馬上就領會到,要把他的外貌進行描寫,尤其需要把與眾不同的地方寫具體。學生馬上以我提出的問題,作為切入點,進行修改。只見原作者在本子上揚揚灑灑地寫下這樣的一段話:伍家偉同學長得很有特點,高挑的個頭,站在班級隊伍中有鶴立雞群的感覺。方方的小臉,皮膚黝黑發(fā)亮。他愛笑,一雙小眼睛時常瞇成一條縫,一副雪白的牙齒與皮膚形成極大的反差,格外引人注目。他喜歡穿紅白相間的恤衫、白褲子、白運動鞋,大家都喊他“陽光男孩”。我立馬讓學生品味此作是否寫出了伍家偉同學的真實特點。同學們紛紛表示,寫得真實且頗具特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因勢利導,展示出一系列描寫人物外貌常用的詞語:頭發(fā)、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臉型、皮膚、身材等,隨機抽取幾位同學站到講臺上,讓學生根據(jù)所描寫同學的真實特點,選擇合適的詞語描寫同學的外貌,凸顯特點。在我步步追問之下,學生明白了:只有抓住特點如實描寫,方能凸顯人物特點,不是所有人的皮膚都可以采用“白里透紅”或“黝黑發(fā)亮”來描寫,也不是所有的鼻子都是又高又直的……只有尊重事實,實實在在地描寫,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尷尬之作。
(二)細化描寫
批改作文的過程中,往往發(fā)現(xiàn)學生的作文過分概括,這也是特別困擾學生的地方,他們總覺得無話可寫,其實就是寫作的過程中,無法抓住重點內(nèi)容細化描寫。就如下面這段話,是描寫人物打籃球的。第一次交上來的作文是這樣的:“在籃球比賽中,他跑動、搶球、上籃,動作靈活,每場比賽都進了很多球。”學生覺得非常困惑:只是幾個動作,能寫出多大的篇幅呢?雖然只是一連串的動作,但是如果把這些動作細化描寫,就能形成一個靈動的畫面,如:他怎么跑?怎么搶球?怎么上籃?小作者腦海中馬上浮現(xiàn)文中主人公跑動的姿勢,快速奔跑是為了搶到對手隊員前面,趁其不備爭奪籃球……當他把回憶的畫面說出來,加入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補充,習作中的動作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畫面瞬間展現(xiàn)在習作當中。細化描寫后習作就變成了這樣:“只見他像一頭健壯的小鹿,一股氣猛沖到對方帶球隊員前面,趁對方一個不留神,右手一伸、一撥,眨眼之間就把球搶到自己手下,并快速帶球沖向對方的籃筐。對方球員一個箭步,攔住了去路。他迅速轉了個圈,做了一個假動作,把球從左手迅速轉移到右手,騙過了對手,快速繞過對方,風馳電掣般沖到對方的籃筐下,雙腳一蹬,往上一跳,右手向上一舉、一撥,籃球準確無誤地飛進籃筐,進了!”原來簡短的一句話,經(jīng)過一番細致的描寫,立馬就變成了一段描寫具體的片段,而片段里所展示的就是一個有聲有色、生動且真實的畫面。
(三)巧用修辭
表達效果是每一個人寫作的最終追求,但學生往往抱怨沒能寫出心目中的效果,想突出特點,寫出來的東西卻總是體現(xiàn)不出特點;想表達情感寫出的文字就是沒有多少情感……
至于這個問題,我覺得關鍵是沒有準確使用修辭,如果恰如其分地使用各種修辭,表達效果便立竿見影。如:學生通過一件事表現(xiàn)媽媽聲音很大,用上不少表示程度的詞語進行修飾,效果依然不盡如人意。
原句:媽媽一張嘴,厚厚的嘴唇一張一合,我馬上捂住耳朵。
夸張句:媽媽一張嘴,厚厚的嘴唇一張一合,耳聾的張奶奶也勸她小點聲。
這一夸張,不僅把媽媽的大嗓門表露無遺,而且頓時使習作增加了詼諧的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我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夸張句描寫心目中的人,可以借助這樣的句式寫爸爸、爺爺、奶奶等各具特點的人物。
另外,在敘事的過程中,適當運用比喻句對人物的外貌進行描寫,更能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
原句:媽媽一張嘴,厚厚的嘴唇一張一合,我馬上捂住耳朵。
比喻句:媽媽一張嘴,厚厚的嘴唇猶如兩根香腸,一張一合,耳聾的張奶奶也勸她小點聲。
我們仿佛看見一個大嘴巴的媽媽扯開嗓門說話……恰如其分地使用各種修辭,讓讀者頓時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
不管敘事,還是寫景……恰當?shù)剡\用比喻、夸張、擬人、排比等句式,能達到增強表達效果的作用。
(四)鳳頭豹尾
當孩子把習作內(nèi)容寫具體了,如果能進一步美化開頭,巧妙地結尾,也就是做到“鳳頭豹尾”,如此一篇高質量的習作就誕生了。那么,什么樣的開頭是好的呢?文無定法,開頭無固定的格式,衡量好壞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否為文章的內(nèi)容和中心服務,能否吸引讀者讀下去。作文評講的過程中,展示幾種常見的開頭方式,如:開門見山式,展示代表性課文《桂林山水》第一自然段,啟發(fā)學生在適當情況下運用適合的開篇方式。
古人說過:“好的結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迸c開頭一樣,結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題鮮明、角度新穎的文章,讀到最后,卻被一個不妙的結尾掃了興,豈不可惜!結尾除了要服務于文章的內(nèi)容和中心外,還得受“開頭”的制約,這樣說來,結尾就更難寫了。人們稱好的文章的結尾為“豹尾”。作文評講的過程中,同樣展示幾種常見的結尾方式,如:首尾呼應式,展示代表性課文《頤和園》第一個自然段與最后一個自然段;名言警句式,展示代表性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啟發(fā)學生在適當情況下運用適合的結尾方式。
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我充分把握每一次作文評講,讓學生具備修改作文的意識,實實在在感受認真修改的好處,從而極大地增強學生修改習作的興趣,鍛煉學生修改的能力。堅持不懈地訓練,寫一篇文從字順的文章這個習作訓練目標便指日可待了。
參考文獻:
[1]楊九俊,肖培東,王開東,等.作文課的味道[M].華東師大出版社,2016-08.
[2]范學望.巧用范文教習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2.
[3]李會芹.習作教學實踐研究[M].汕頭大學出版社,2017-06.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