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髯
南宋寧宗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辛棄疾已經(jīng)56歲,因身體不佳,決定向朝廷上書,請求回鄉(xiāng)養(yǎng)老。這時,他的一個兒子勸他不要提前走,趨著還在位,抓緊置辦一些上好田產(chǎn),將來才能頤養(yǎng)天年。
辛棄疾聞言大怒,寫了一首《最高樓》:“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p>
在該詞序言里,稼軒(辛棄疾別號)記下了來龍去脈——“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chǎn)未置止我,賦此罵之”。
他質(zhì)問兒子:一張嘴吃飯,需要幾個勺子?能吃飽就不錯了。還警告他說,那些不義之財帶來的富貴,注定是危機四伏。
其實,稼軒是愛孩子的,比如那首《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寫活了晚年稼軒在鄉(xiāng)間攜妻帶子、耕讀傳家的天倫之樂。
史書上未曾記載稼軒的兒子被責罵之后的反應。但稼軒的努力沒有白費,后來,他的第三子辛稏在四川長期堅持抗擊元軍鐵騎,積勞成疾,死于前線。其他孩子雖一生平平,但至少沒有做出辱沒稼軒英名的事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