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改蓮1,朱建斌1,代江波2,郭穎奇,姚 輝
(1.陜西省周至縣制冷氣調工程學會,陜西 周至 710400;2.西安圣果現(xiàn)代農業(yè)有限公司,陜西 周至 710400;3,周至縣京秦冷庫,陜西 周至 710405)
獼猴桃鮮嫩爽口、汁多味香、營養(yǎng)豐富而倍受種植者和消費者的歡迎。但因其果實多汁,果皮薄,不耐磕碰,在貯運過程中極易受傷。業(yè)內專家分析,獼猴桃果實從采收、搬運、貯銷過程中約有30%以上因物理損傷失去商品價值,給產業(yè)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目前獼猴桃采后大批量商業(yè)貯藏方法主要有冷藏、氣調貯藏(MA或CA貯藏)。冰溫貯藏是控制精準貯藏溫度的冷藏技術[1]。獼猴桃冰溫貯藏保鮮是將采后果實在0℃以下至其后熟階段的不同冰點溫度范圍內進行貯藏(以果肉冰點為依據),屬非凍結貯藏保鮮。該技術是對傳統(tǒng)的冷藏技術進一步深化與保鮮潛力的進一步挖掘。冰溫貯藏技術在獼猴桃上的應用,國內始于2006年。在天津商學院與日本大青工業(yè)株式會社共同開展的“冰溫技術運用”課題研究中,獼猴桃的貯藏試驗研究獲得了豐富的成果[2]。隨后,2007年,陜西省周至縣制冷氣調工程學會1098課題組科研團隊和西安圣果現(xiàn)代農業(yè)有限公司科技人員共同合作,歷時7個貯藏年度,開展在冰溫與低溫兩種溫度下,獼猴桃貯藏病害的發(fā)病率及對果實貯藏品質及生理的影響的研究,以期為獼猴桃廣泛使用“冰溫+傳統(tǒng)貯藏”方法組合提供理論依據。
獼猴桃主要貯藏病害是軟化和腐爛。軟化癥是由采收果實受物理損傷產生傷乙烯引起完熟衰老的標志。由于獼猴桃對乙烯十分敏感,0.02PPM的乙烯就能催熟。傷乙烯誘發(fā)生理乙烯合成迅速增加,可波及整個果實,因此,傷乙烯造成果實軟化癥對貯藏安全威脅最大。腐爛病(窩里爛)是果實傷口受霉菌(灰霉、綠霉、 青霉等)入侵,霉菌在低溫高濕條件下孢子容易萌發(fā),菌絲在酸性環(huán)境中生長速度快,主要侵染生命力弱和病傷的果實,所以發(fā)病初期均在果柄和損傷部位生長出灰白色絨球狀菌絲團,這種霉菌有較強的穿透能力,可以從腐爛果穿過相鄰健果的果皮進而感染,由個別病果擴展為群體發(fā)病,相鄰的果實相繼感染,最終導致果箱內窩腐爛,甚至整箱果實軟腐爛,即“窩里爛”,造成貯藏發(fā)生嚴重的腐爛事故。
1098課題組科研團隊技術人員與西安圣果現(xiàn)代農業(yè)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在冷庫“冰溫+”大帳氣調和京秦冷庫低溫冷藏兩種貯藏條件下進行試驗,每個貯藏年度選取‘秦美’獼猴桃優(yōu)質果園中采收標準一致的無傷果,每果箱裝果15 kg,每貯藏庫貯藏100果箱,在貯期內,每半月進行倒箱,并挑出發(fā)病果實。果實發(fā)病率計算公式如下:
在每個貯藏年度,根據貯銷需要科學選擇優(yōu)質果園,嚴格按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實硬度要求適時采收入貯。在年度貯期內,每半月從倒箱果實中選取大小一致,無傷健果90個,使用數(shù)顯糖度計測定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使用手持硬度計測定果實硬度,測定重復3次,結果取平均值。
在兩種貯藏條件下,在同一貯期內,對‘秦美’獼猴桃每半月用果蔬呼吸強度儀器測定1次獼猴桃呼吸強度。
圖1 不同貯藏條件對獼猴桃果實發(fā)病率的影響
由圖1看出,普通低溫冷藏果實病害發(fā)生早,一般出現(xiàn)兩次發(fā)病高峰期,第1次約在貯藏35 d左右,第2次約在60 d左右,以發(fā)病率<2%為控制點,75 d后發(fā)病率趨于平穩(wěn),再無高峰期出現(xiàn)。普通冷藏果實貯藏最多3個月?!氨鶞?”大帳氣調貯藏果實病害發(fā)生延遲,沒有明顯的發(fā)病高峰,一般每年貯藏期都可達6個月以上。
圖2 不同貯藏條件對獼猴桃果實軟腐爛率的影響
由圖2看出,“冰溫+”大帳氣調貯藏獼猴桃軟腐爛率每年度均<5%,而低溫普通冷藏這幾年軟腐爛率在8%~25%。而且貯藏期間“窩里爛”常有發(fā)生。1098課題組每年對普通低溫冷藏庫進行問卷調查質價比,從百座冷藏庫主問卷調查結果的質價比統(tǒng)計分析,得出獼猴桃質價比的軟腐爛率警界紅線<8%。
獼猴桃鮮食果的質量和品質好壞,與其采前栽培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采收和采后處理與貯藏保鮮各節(jié)點的管理技術。特別是貯藏庫的溫度、濕度和氣體濃度是直接影響鮮食果貯藏質量和品質的十分重要因素。如果鮮食果貯藏在適宜的溫度、濕度、氣體濃度的條件下,就可以實現(xiàn)鮮食果貯藏保鮮的目的。反之,則貯藏保鮮后果不堪設想。
圖3 不同貯藏條件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硬度不僅可以作為果實采收成熟度的重要指標,而且也是反映果實在貯期內品質特性的關鍵監(jiān)測指標,試驗測定結果(見圖3),獼猴桃果實在整個后熟過程中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持續(xù)上升。而果實硬度逐漸下降,但不同貯藏溫度的保鮮試驗,對獼猴桃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升高和果實硬度的下降速度不同。在冰溫條件下,貯藏的果實由生硬酸變成可食果、銷售果,需要的時間比普通低溫條件下可延緩1.5倍。
獼猴桃果實采收后仍然是個活的有機體,在其內部依然進行著復雜的新陳代謝過程。在貯藏期內果實最重要的生理活動是呼吸作用。呼吸強度是果實最主要的生理特征,也是評價鮮食果貯藏壽命的一個重要指標。獼猴桃是一種具有典型呼吸躍變期的漿果。呼吸作用一般是通過測定果實的呼吸強度來表示的,常以CO2mg/kg·h數(shù)值大小表示呼吸強度的高低,1098課題組科研人員對獼猴桃冰溫與低溫的貯藏果,在同一貯期內呼吸強度測定如圖4。
圖4 不同貯藏條件對獼猴桃果實呼吸強度的影響
溫度是影響貯藏果生理生化變化的首要因素。在一定溫度范圍內,貯藏鮮果的呼吸強度隨著環(huán)境溫度的降低而減弱。由圖4可見,冰溫貯藏(預冷溫度0~-0.4 ℃,貯藏前期溫度-0.2~-0.6 ℃;中期溫度-0.4~-0.8,后期溫度-0.6 ℃~-1 ℃)比普通低溫貯藏 (0±0.5) ℃明顯抑制了果實的呼吸強度,減少果實體內一系列生理生化的變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消耗,從而延長果實的貯藏期。溫度在貯藏保鮮所有措施中,可占約70%以上的影響比重。科學測定:果品在適宜貯藏溫度以上,溫度每上升1℃,呼吸強度增大1~1.5倍。溫度偏離果實冰點溫度以上越大,果實呼吸強度越大,普通低溫貯藏果實的后熟作用比冰溫貯鮮果快1倍左右。
本試驗探究表明:貯藏溫度是影響果實病害和生理品質的主要因素,約占70%以上的作用。所謂的冰溫溫度是零度到果實開始冰凍(冰點)之間的溫度帶,在這個溫度下放置冷庫貯藏果實的溫度稱冰溫保鮮技術,是一種綠色的物理保鮮方法。僅限于未用1-MCP處理的獼猴桃使用。
日本科學家在冰點溫度熟成技術研究發(fā)現(xiàn):冰溫溫度下放置一段時間,經過后熟之后的食品鮮味和甜味都有所增加。獼猴桃是典型的呼吸躍變型果實,貯藏前中后期冰點稍有變化,冰溫工藝的溫度管理要控制在后熟冰點以上(0.5~0.8 ℃)是關鍵。獼猴桃在即將冰凍而還未冰凍的臨界溫度下。細胞為了在即將冰凍的危險保護自身,細胞內不斷蓄積防凍物質,這些物質就是能帶來鮮味和甜味的氨基酸、糖類等。因而,獼猴桃冰溫比低溫貯藏果實能有效地延緩后熟衰老進程,還能更好的維持獼猴桃的營養(yǎng)成分,可提高果實的商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