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 要:現(xiàn)代漢語中,“甚為”為副詞義,由“甚”和“為”兩個獨立的語言單位在一定的演變過程中趨于融合。本文從漢語史的角度,對“甚為”的詞匯化過程作歷時的考察,對其形式上的凝固,語義上的虛化,到最終其虛化義的衰落進行一定的探究。
關鍵詞:甚為;詞匯化;語法化;衰落原因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3--02
引言:
副詞“甚為”由單音副詞“甚”和系動詞“為”復合而成,對其探討,大多將其歸為“最為”、“極為”、“很是”等類似副詞來研究。王興才(2010),呼敘利(2007),肖小平、龍海平(2013)等學者相繼探討過以上副詞的形成發(fā)展問題,如“為”字,王興才對其演變和虛化作詳細的分析,認為“為”是由實而虛演變成判斷系詞,隨后語法化為副詞后綴,失去其意義[1]。而肖小平和龍海平認為“極為”中的“為”源于“代動詞”而非系動詞,并將“稍為、廣為、大為”等與“極為”在用法上的差異進行分析對比[2]。
由此可見,目前學術界對于“副詞+為”結構的研究頗多,如“最為”、“極為”、“稍為”、“大為”等,但對于“甚為”的研究很少。本文將細化對副詞“甚為”的研究,并對其成詞的過程,虛化以及衰落的原因進行探究。
一、副詞“甚為”的詞匯化
(一)“甚”、“為”的詞義演變
“甚”,本義作名詞用,為“異常安樂”義;隨后取其本義一部分,有“過分”義,表程度深;又由此可引申為“嚴重、厲害”;最后虛化為副詞,相當于“很、極”,表程度。
“為”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一開始表示行為動詞“干、做”,在此基礎上泛化出“治理”、“變成”、“制作”等義。后又引申為“認為,當作”,此時更具有主觀性,意義更加抽象化,如:
(1)為汝多智。(《列子·湯問》)
最后,“為”的詞義進一步虛化,動作性減弱,用作系動詞,表判斷義。這種判斷句式并不常見,而“為”作系詞后面加形容詞,表示對一事物的性質、特征的判斷,此用法更普遍,如:
(2)余為伯倏,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對于“為”的詞義演變,學者王興才指出:“系動詞‘為是在主觀動詞‘為的基礎上向更為抽象、更為空靈的意義虛化和演變。這時候‘為前后所連接的兩部分,在事物屬性、特征、性狀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類的性質?!盵3]這一觀點,當無疑義。
(二)“甚為”的詞匯化過程
“甚”和“為”本是兩個獨立表意的成分,其連用始于漢代,“甚”做副詞,組合后是一個動詞短語,如:
(3)臣竊料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大縣,以天下之大困于一縣之眾,甚為執(zhí)事者羞之。(《漢書》)
這里的“甚為”譯為“很是替……”,隨著漢語的發(fā)展,到魏晉六朝時期,“甚為”連用的同時,常與“所”字搭配,表示被動義“很是被……”,“甚”作副詞用,修飾“為……所”短語后的動詞,且這個用法甚廣,直至宋代。與此同時,“甚”作為副詞,修飾“為”后面的形容詞成分,我們稱此句式為:S甚為AP。如:
(4)暢隨宜應答,甚為敏捷,音韻詳雅,魏人美之。(《宋書》)
幾乎在六朝時,出現(xiàn)了“甚為+VP”的用法:
(5)事至於此,甚為可嘆,當今之才,委授已爾,宜盡相彌縫,取其可取,棄其可棄。(《全劉宋文》)
除此以外,于隋唐五代,“甚為”后開始出現(xiàn)名詞成分,并斷斷續(xù)續(xù),又出現(xiàn)在明清時期,如:
(6)突厥大怒,舉兵入寇,甚為邊患。(《大唐新語》)
分析到這里,“甚為”究竟何時成詞發(fā)生詞匯化的呢?作者認為是在其后接形容詞成分時便已發(fā)生詞匯化。太田辰夫指出,“S甚為AP”結構中的“為”已經(jīng)完成虛化,成為副詞“甚”的后綴,“甚為”融合為一個詞[4]。到中古漢語時期,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為”已經(jīng)非常穩(wěn)固地受到副詞“甚”的修飾,此時“為”的可刪除度更高,虛化程度更高,也更容易依附于“甚”而詞匯化。
(三)“甚為+AP/NP/VP”句式考察
1.“甚為+AP/NP/VP”的運用情況
以下是利用北大語料庫調查的“甚為”在一些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文獻名稱 “甚為”+被修飾成分
總次數(shù) VP AP NP
漢書 1 0 1 0
全劉宋文 2 1 1 0
三國志 3 1 2 0
大唐新語 2 0 1 1
敦煌變文 1 0 1 0
舊唐書 18 3 11 4
北宋史書 33 6 22 5
太平廣記 9 3 5 1
夢溪筆談 3 0 3 0
朱子語類 4 0 2 2
三國演義 2 0 2 0
拍案驚奇 11 3 7 1
水滸傳 3 0 3 0
官場現(xiàn)形 2 1 1 0
老殘游記 7 1 6 0
元代宮廷艷史 25 1 24 0
古今情海 6 3 3 0
合計 總數(shù) 132 23 95 14
比例 / 17.4% 72% 10.6%
該表反映了“甚為”后被飾成分的歷時演變情況。首先,“甚為”后的被飾成分 (VP/AP/NP),出現(xiàn)的時間的早晚間隔不大;其次,各自使用情況不同,發(fā)展也不平衡。句式“甚為+VP”和“甚為+AP” 幾乎是同時產(chǎn)生,但二者使用的頻率有明顯差異。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句式“甚為+AP”次數(shù)增多,使用頻率也最高;最后,句式“甚為+NP”比起另外兩種句式,不僅出現(xiàn)的時代要晚些,使用次數(shù)不高,且越往后,此句式越少用,直至明清后,用法消失。
2.幾種句式呈現(xiàn)出差異的原因
由上述分析可知,句式“甚為+AP”中的“為”不再是判斷系詞,而是與其前面的副詞“甚”凝結成的副詞后綴。句式“甚為+AP”的功能在于主觀地強調主語在屬性或特征等方面所達到的程度。而AP經(jīng)程度副詞“甚”修飾,語義上從表性質狀態(tài)轉向表事物性質的變化過程,由此具有 VP的特征。這也就能說明句式“甚為+VP”和“甚為+AP”幾乎同時產(chǎn)生的原因。如下例:
(7)俄有客于岸,呼舟請載。既至,請笛而吹,甚為精妙,山石可裂。(《太平廣記》)
例句中所傳達的信息既有說話人程度很深的主觀性評價——吹笛技藝之高超,笛聲之悠揚;也隱含著事物性質的發(fā)展變化,即:在作者看來,笛聲之精妙,已達山石可裂的地步。
3.“甚為+AP”(后簡稱為“甚為X”)與“甚+AP”(后簡稱為“甚X”)的差別
首先,“甚為X”排斥單音節(jié)的X,而少數(shù)的接單音節(jié)詞的用法,其后面大多會有“矣”、“也”等語氣助詞, 而“甚X”相反,后接多為單音節(jié)詞。如:
(8)若從所示,甚為佳也。(《冊府元龜》)
(9)賜良田甲第,恩禮甚隆。(《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
二、“甚為”詞化及衰落的動因分析
(一)“甚為”詞化的動因
第一,“甚為”成詞過程受到雙音化的影響。復音詞的產(chǎn)生是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雙音化發(fā)展的進程又得到了明顯加快。從產(chǎn)生時代看,“甚為”始于兩漢而興盛于宋代,這與漢語雙音化進程大致是合拍的。“甚”與“為”本是兩個鄰近的單音成分,雙音化的影響很容易凝固成詞。
第二,在句法成分方面,由上述統(tǒng)計可知,“甚為”自產(chǎn)生之始就傾向于與形容詞性成分搭配,雖然與民國時期相比,現(xiàn)代漢語中其與動詞性成分的搭配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保持與形容詞性成分的搭配優(yōu)勢。到中古漢語時期,“為”已很穩(wěn)固地受到副詞“甚”的修飾,當“甚為”發(fā)生詞匯化,其后所接成分為形容詞,那么此時“為”的可刪除度也就更高,虛化程度也更高。
第三,說話者使用“甚為”一詞,表達了自身的態(tài)度和立場,主觀化顯著。從上面的句式考察中可知,句式“甚為+AP”能夠主觀地強調主語在屬性和特征等方面所達到的程度,而從語用層面看,“甚為”也有強調后續(xù)成分的功能。
(二)“甚為”衰落的原因
“甚為”在中古至明清時期使用頻繁,但自民初以來,漸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作者認為,造成此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很是”等詞在近現(xiàn)代的迅猛發(fā)展:作者利用CCL語料進行窮盡性統(tǒng)計,“甚為”在近現(xiàn)代作品中的使用次數(shù)為1150次,“很”高達436708次、“很是”達2179次。
“甚”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很”,是一個古代詞匯,在上古書籍中便已出現(xiàn),其副詞用法也早已形成。而“很”是后產(chǎn)生的詞,一般認為,“很”出現(xiàn)于元末明初,至清代被廣泛運用,具有明顯的口語色彩。而“甚為”一詞大多作為書面語使用,白話文使用也多被“很是”等詞替代。除“為”以外,與之同功能的判斷系詞“是”,后來在語言中興起了,于是“甚為”的運用情況必然會發(fā)生變化。
三、結語
副詞“甚為”由單音副詞“甚”和系動詞“為”復合而成,其連用始于漢代。在句式“S甚為AP”結構中,“為”已經(jīng)完成虛化,成為副詞“甚”的后綴,“甚為”融合為一個詞。且“甚為”以修飾雙音節(jié)為主,表示自身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和立場,即一種主觀的強調,主觀化顯著。至于“甚為”漸漸淡出歷史的舞臺,造成此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很是”等詞在近現(xiàn)代的迅猛發(fā)展,也是書面語和白話文的使用區(qū)別。
注釋:
[1]王興才:《副詞后綴“為”的形成及其類推范圍》: 動詞“為”由實而虛演變作判斷系詞后,在“單音副詞 + 為 +AP”這個句法環(huán)境里,由于受到雙音化和韻律節(jié)奏的影響,“單音副詞 + 為”便開始凝結而逐漸固化成詞。
[2]肖小平、龍海平:《現(xiàn)代漢語“極為”類“副 + 為”結構的形成》,《語言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03期。
[3]王興才:《副詞后綴“為”的形成及其類推范圍》,《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02期。
[4]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蔣紹愚、徐昌華譯,2003年第249頁。
參考文獻:
[1]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2版。
[2]王興才:《副詞后綴“為”的形成及其類推范圍》,《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02期。
[3]巴 丹:《“極其”與“極為”的演化機制》,《百色學院學報》,2011年第04期。
[4]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04期。
[5]唐鈺明:《中古“是”字判斷句述要》,《中國語文》,1992年第05期。
[6]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2013年。
[7]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8]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1999年。
[9]呼敘利:《副詞后綴“為”例釋》,《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