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雪
摘? 要:在長篇小說《北上》中,徐則臣實現了時代感與歷史感的完美融合。小說以針腳綿密的真實細節(jié)與飽滿真誠的情感交織建構起百年的京杭運河史,五大家族(謝、邵、周、孫、馬)之間的百年秘史,進而展現了一條河流對一個民族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小說游走于藝術虛構與藝術真實之間,書寫了新的關于運河的歷史。
關鍵詞:徐則臣;《北上》;藝術虛構;藝術真實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02
在當代寫歷史,在故事、細節(jié)和情景的意義上還原歷史現場也許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將當代的“時代感”注入彼時的“歷史感”,換句話,就是福柯所說的:“在今天我們如何重新敘述歷史。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故事的年代?!盵1]徐則臣在對話中談及一部“好的歷史小說”應該是將當代的“時代感”注入彼時的“歷史感”。
《北上》以新穎巧妙地結構形式,立足于1901年和2014年兩個時間節(jié)點,形成兩個脈絡線索,分別是具有歷史感的由謝平遙視角講述的沿運河北上的線索和具有時代感的五大家族后人關于運河所進行的文化的探索?!皶r代感”與“歷史感”的完美融合外在依靠小說別具一格的敘述形式,內在的串聯離不開藝術真實的運用。藝術的真實是內蘊的真實,是作家對社會生活的認知和感悟的產物。[2]徐則臣立足于歷史文化層的內蘊,結合自身切身的運河生活經驗繪制了一幅《清明上河圖》般的歷史畫卷和生活畫卷。
一、細節(jié)真實:考古實證與風俗生活
一部虛構的小說是靠無數真實的細節(jié)一磚一瓦構筑起來的,而實證精神正是確保細節(jié)真實的專業(yè)精神。更重要的是,實證精神和細節(jié)真實表現出作者對歷史事實、歷史人物和歷史邏輯的尊重。[3]《北上》開篇便是一份考古報告,清嘉慶年間沉船骨架一副,船板若干……考古報告所展示的真實的細節(jié)是具有實證精神的。同時,小說第三部分是圍繞考古信件展開的??梢钥闯?,作者在這些方面是下了苦功夫的,正是通過大規(guī)模的田野調查,我們才得以看到夜泊邵伯匣的煙火生活,漫步油菜花地的鄉(xiāng)愁氣息,揚州倉頡書局的《竹西花事小錄》,邵伯匣三門二室的工作原理。
小說中對船民纖夫的生活細節(jié)做出了精致詳實的刻畫。船民邵秉義像一只年邁的鸕鶿,黧黑的臉,沒剃干凈的胡渣,干裂的嘴唇,歪在嘴角煙灰低垂燃燒了一半的八喜香煙。他說: “我的命,一半在船上,另一半在河上”[4]邵秉義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船民,所以他堅持兒子的婚禮必須在船上舉辦。小說為我們展現了特色的船民婚禮?;槎Y以邵秉義的天星號為“婚船”,左邊兩條和右邊兩條做酒席宴客用,有廚房和化妝室,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些準確而豐富的風俗細節(jié)真實地展現了運河上充滿煙火氣的世俗生活,長久流傳下來的風俗是歷史感與時代感的完美融合。運河生活是邵家時代的基業(yè),從邵公常來始,濟寧邵家的船民生活開篇到邵秉義成為終結者。漫長的與運河為伴的生活,自然也免不了災禍。邵秉義的哥哥死于血吸蟲病,邵星池的哥哥臭臭五歲溺亡而死。船民生活,運河上生運河上死。小說對船民生活的細節(jié)刻畫全面真實地為我們還原了運河上的悲歡離合,流淌于藝術虛構與藝術真實之間的是飽滿的真情。
《北上》中對于纖夫的生活也有著精準的細節(jié)刻畫。運河在,纖夫就在。纖夫就是行走在岸上的又一條運河。纖夫們一屁股坐在沙灘上,安靜的喘著粗氣,衣服都汗透了,整個人像剛從水里撈上來。纖夫里竟有三個女人。[5]小說在此處向我們詳盡地展現了船擱淺形成的原因,精致的細節(jié)刻畫出纖夫拉纖后的狀態(tài)。無論是考古實證的細節(jié)還是船民纖夫生活的真實細節(jié)都如同繁茂的枝葉點綴起整個運河豐盈的歷史。
二、情感真實:兄弟之情、生死別離之情、彷徨之情
毛詩序說詩是“情動與中而形于言”。情感把握應該具有真摯性。[6]真實情感的流露能夠使小說更加充實與飽滿?!侗鄙稀分袑τ谛值苤?、生死別離之情以及仕者的彷徨之情描寫的自然而真切。小波羅的兄弟之情是消失與追尋、油菜花地里拍照的兄弟是離別之情。孫過程孫過路的兄弟情是保護與托付、大衛(wèi)與費德爾的兄弟情是同鄉(xiāng)情與患難情。目光轉回2014年,同樣的情誼在延續(xù)著,謝仰止與謝仰山的兄弟情是誤會與釋懷。在整部小說中,我以為“小波羅”對弟弟“費德爾”的兄弟之情的描寫十分巧妙,情感十分深沉。小波羅為了尋找弟弟費德爾從故鄉(xiāng)維羅納來到中國,一路沿運河北上,不停地尋找。他的尋找終于達到了高潮。“列奧納多,老家羅馬。”西雅圖牧師說,“你剛才叫誰?費德爾?”小波羅閉上眼,呻吟聲瞬間大起來。[7]作者以傳神的細節(jié)刻畫體現了小波羅對弟弟深沉的兄弟之情,這種近乎奮不顧身的追尋是最真摯的情感表達。真實的情感賦予了運河靈動的氣息,這是一條飽含深情與愛的河流。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中對于生死別離之情的真實表達。小波羅的離世是令人遺憾的,秦如玉的離世是悲慘的,馬思藝的離世是緩慢而真實的。死亡從來不會倉促降臨,它一寸一寸地來,他把生命一寸一寸地從它選中的身體里趕出去……[8]小說中胡念之面對母親臨終的狀態(tài),情感的細節(jié)刻畫可以說是細致入微的,此處的描寫流露出最真實的情感,整個人被放空,那種不舍之情彌漫開來。小說中的另一個女性人物秦如玉的離世則展現出了歷史感。秦如玉是在1934年被日本兵的狗咬死的,特定的歷史情境下對如玉死亡細節(jié)描述展現了日本軍的暴行與戰(zhàn)爭的殘酷。小說中對這部分的敘述是極具歷史真實色彩的,極其細致描繪了聯軍與義和團、清政府正規(guī)軍的交戰(zhàn),同時在大衛(wèi)布朗的新中再現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時的屠殺和搶劫。在這樣真實的對歷史的還原之下,我們看到的是對生死別離情感的真實表達。
小說在刻畫“謝平遙”這一人物時,曾多次提及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誰分蒼涼歸棹后,萬千哀樂集今朝”[9][10]謝平遙作為那個時代的憤怒青年,他有著極好翻譯學識,想干點實事,對政治時局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在當時清政府腐朽淪陷的朝局之下空無用武之地。這首詩也正好切合了他的心境,“悲涼黯淡又夾雜著挫敗傷痛的中年心境躍然而出?!敝x平遙與定庵先生自比,蒼涼的情緒竟達到了共鳴。這份文人知識分子的彷徨之情經由大運河串聯了起來。
三、藝術虛構與歷史真實之間
小說是虛構的藝術,而如何虛構卻是門高深的學問。虛構不是天馬行空,胡編亂造,恰恰相反,虛構的最終目的卻是“真實”,更準確地說,是要在作者和讀者之間建立一種契約,那就是“真實可信”?!耙徊啃≌f,如果沒有可信的物質外殼,可能也就沒有可信的靈魂和精神”。[11]歷史真實恰好可以成為一部小說堅硬的物質外殼?!侗鄙稀分袑τ跉v史事件,有關國家與民族的歷史,河道漕運及沿線風物的描寫都是有理有據的。小說中所呈現出的歷史真實一定程度上是非虛構的。《北上》作為小說,在歷史事件的敘述方式以及歷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仍然是虛構的。小說之所以能夠游走于藝術虛構與歷史真實之間且流露飽滿的情感,正是在于對藝術真實的把握十分到位。實證主義精神的細節(jié)為我們再現了歷史,產生了一種真實的歷史感。真摯飽滿的情感真實塑造了真實的人物形象。
“強勁的虛構可以催生出真實”正如小說結尾處考古學家胡念之所言,這同樣是作者自己的心里話,《北上》通過巧妙地細節(jié)打撈起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喚醒了大運河。徐則臣坦言:寫每一個小說都是要解決我的一個問題。[12]《北上》一書正是要用文化這把鑰匙“喚醒”大運河。運河是一條河流,也凝結了一個民族的一段歷史。一條河活起來,一段歷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銘記運河,某種意義上是銘記中國的歷史文化。[13]
四、結語
明確歷史觀與個人書寫之間的有機結合,使得中國的歷史成為一種與文學相通的審美的歷史、情感的歷史與教化的歷史。[14]徐則臣《北上》的書寫有著明確的歷史觀,小說中所展現的歷史有運河沿線的地域文化史,風俗民情史,是審美的歷史。幾段兄弟情的書寫,生死別離之情的多維敘述,仕者文人的彷徨之情,是真摯的情感的歷史。大運河的歷史經由《北上》呈現出來,我們對這條南北貫通的運輸通道有了全新的認識。從漕運廢止的1901年到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侗鄙稀氛业搅俗约骸蔼毺氐臄⑹鼍暥取?,實現了“歷史感”與“時代感”的完美融合,游走于藝術虛構與藝術真實之間書寫了新的歷史。
參考文獻:
[1][12]徐則臣,張艷梅:《我們對自身的疑慮如此兇猛——張艷梅對話徐則臣》,《創(chuàng)作與評論》2014年3月號(下半月刊)。
[2][6]童慶炳《文學理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146頁。
[3]轉引自江飛:《虛構的歷史與歷史的虛構——評徐則臣長篇小說北上》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19年第一期。
[4][5][6][7][8][9]徐則臣:《北上》,北京十月出版社2018版,第86、107、249、324、446、37頁。
[10]徐則臣《北上》
[11]謝有順:《成為小說家》,北岳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頁。
[13]徐則臣:《徐則臣:用文化這把鑰匙“喚醒”大運河》,《文匯報》2018年11月22日。
[14]劉大先:《必須保衛(wèi)歷史》,《文匯報》2017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