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萬連
摘要:文章論述了微觀與宏觀角動量守恒的統(tǒng)一理論,并給出了解題思路;證明了地球自轉(zhuǎn)與軌道同步的問題,對于筆者論述和完整證明的,量子自旋與軌道同步的觀點,是一個有力的支持;文中對電子殼層與元素周期表的對應關系進行了再剖析,大膽探索宇宙中元素序數(shù)增加的路徑,即除了熱核聚變,還有冷核聚變;文中證明了地球磁極變換的問題;文中還論述了,能量傳導的一般方式與電磁力并量子引力的關系,是一個問題的不同側(cè)面的表述,并論述了光子的軌道,及由此產(chǎn)生的電磁關系;同時對宇宙演化的終極及±β衰變及其分數(shù)能級和軌道進行了補充論述;文中再次自薦了筆者的宇宙膨脹系數(shù),即能級n∧1.001的可能性。
關鍵詞:新量子力學的角動量守恒;地球自旋與軌道同步;宇宙元素的形成路徑;地球磁極變換;光子的軌道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9)239-0188-04
1概述
本文論述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正像本文摘要中敘述的那樣。其中,很重要的是前兩個問題,一個,是論述了微觀與宏觀,角動量守恒的統(tǒng)一問題;再一個,是給出了地球自轉(zhuǎn)與軌道同步的證明。這就為新量子力學的立論之一給予了支持。文中并附量子自旋與軌道同步的完整證明.這對于求解微觀與宏觀的許多問題找到了新的路徑。另外,還有一個是關于地球磁極變換的證明,這也為解決手征磁場的問題找到理論根據(jù)。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與長遠意義。筆者認為,本文參考文獻中的[1~18]及本篇文章,即筆者關于新量子力學概要的論述,既依托于主流量子力學的全部成果,同時又尋找其繼續(xù)發(fā)展的路徑??梢哉f這也是量子力學發(fā)展的必然。既是筆者獨立自主的研究結(jié)論,同時,又寄托了全體科研人和全人類的奮斗結(jié)晶。筆者衷心希望,這些文章能為量子力學的深入研究和發(fā)展,提供有益的線索。
2微觀與宏觀角動量守恒的統(tǒng)一及計算問題
2.1標準的依據(jù)與參照系
標準的依據(jù)就是元素周期表上的坐標劃分。因為,它完整的反映了粒子的基本特征。我們看到,x軸為IB右側(cè)(含IB);Y軸為VIII左側(cè)(含VIII)。我們知道,軌道半徑,高能級半徑長,低能級半徑短。主族是如此,副族亦如此。也就是說,從軌道和坐標上看,高能級在外層,低能級在里層。這樣看來,只有高低能級聯(lián)立起來,角動量才能守恒。所以,筆者認為,這里對主族、副族及其元素周期表上坐標的劃分及判斷是正確的。筆者的量子角動量守恒公式也基本上是正確的。其中,1/2r和2r都是軌道進動率。其中也代表宏觀半徑的變化。這里筆者是“借鑒”(不是照搬)主流量子力學角動量平方守恒的成果,然后根據(jù)筆者自旋與軌道同步的論點,以軌道半徑來代替粒子半徑,求解微觀和宏觀統(tǒng)一的角動量守恒.(請參看中之論述)
2.2如何計算
先用量子引力常數(shù)和電磁場場強,確定引力場的值。
然后用俄羅斯套娃坐標,分別確定諧振子作用雙方的能級。同時確定軌道和半徑。
然后,用筆者的新量子力學的量子角動量守恒公式(F1·1/2r)(F2·2r)=(F1弱·2r)(F2·2r)去計算。這里令r=1。F1、F2可根據(jù)需要取電磁場或引力場的值。
3地球自轉(zhuǎn)與軌道同步的證明及對量子自旋與軌道同步的完整證明
3.1地球自轉(zhuǎn)與軌道同步的證明
地球繞太陽軌道周長946 080 000公里,約等于9.46億公里;地球軌道速度每秒30公里;日地距離15 000萬公里,即1.5億公里?,F(xiàn)在假設,地球24小時繞太陽一周,其狹長軌道周長設為3.5億公里。則地球繞太陽一圈的速度約為每秒4051公里。
我們知道地球沿近圓軌道的軌道速度為每秒30公里,而近圓軌道要橫向飛行,同時根據(jù)泡利不相容原理模型,諧振子作用雙方軌道相差90°角。因此地球與太陽引力相差90°角。即30公里/4(90°)=7.5公里,即落后7.5公里。用4051公里除7.5公里,約等于540天,即落后一圈要540天??紤]地球橫向飛行由于連帶性能量保留等因素的影響,即地球膨脹引起角速度的減慢,地球橫飛每日軌道角度速度差要遞減,但不能大于180°,即不能大于1/2,否則諧振子就要倒置。因此,只能在90°-180°之間振蕩。假如為1/1.5。故540天/1.5=360天,這與實際情況符合的很好。以上結(jié)論證明,地球自轉(zhuǎn)與軌道同步。
3.2量子自旋與軌道同步的完整證明
我們知道,費米子1/2自旋,玻色子整數(shù)自旋。那么其自旋與軌道是如何同步的呢?下面進行論證。下面就以筆者的X形相軌道能級層圖[14][16][17更正]進行分析。x形相軌道能級層圖給出了±90°和±180°x形對稱的四個相軌道。其中,±90°為費米子自旋軌道和相位。±180°為玻色子自旋軌道和相位。
1)我們先看費米子?!?0°相加=180°,故為1/2自旋。也可以說費米子受激躍遷到高能級+90°,發(fā)射完光子又躍遷回低能級-90°,二者相加為180°,故為1/2自旋??梢钥闯?,其相位滯后180°。因此質(zhì)心和軸心從分離到重合要經(jīng)過兩個過程,即其軌道有一次變軌,即從+90°到-90°,然后,又從-90°到+90°,這才是一個完整的軌道波形??梢钥闯觯渥孕蛙壍朗峭降?。參考[16]。從90°本身也可以看出其是手征破缺態(tài)。
2)現(xiàn)在再看玻色子。±180°相加=360°。故為整數(shù)自旋。因為玻色子是可以在±180°自由反轉(zhuǎn)的,不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約束,很明顯,當電子處于±180°軌道相位上時,沒有變軌,一次反轉(zhuǎn)就完成了軌道全部。因此,其自旋和軌道也是同步的。從180°本身亦可以看出其是手征態(tài)。以上證明證畢。
4電子殼層與元素周期表若干問題的來源探索
4.1勢阱和隧道效應再論
勢阱應該說就是分數(shù)能級的軌道(后面有關于分數(shù)能級和整數(shù)能級來源的論述),因為,在分數(shù)能級軌道上只有單電子,沒有相互作用,故沒有共同軌道,如有相互作用,其軌道也是同心圓。而隧道效應,應該就是整數(shù)能級的軌道,即在能級分隔線上,有壓線的雙電子。故有相互作用,有共同的軌道。反映在元素周期表上,現(xiàn)在可以肯定的,就是最左和最右兩縱族(最典型的是銣元素,其同時還兼有下面4.2中殼層居中即18(16+2)的明顯特征。筆者認為,關于此類問題,是極其重要而復雜的,需要深入研究.)。這是條件之一;條件之二,就是根據(jù)x形相軌道能級層圖,軌道有能級差,有能級差就存在著不易電離的因素,可以說能級差越大導電率越差,軌道越橢圓(即在元素周期表坐標x軸上的低能級,但受本系統(tǒng)即Y軸控制的元素。[16]),這就是絕緣體。但即使是絕緣體,其中也存在著±180°的粒子數(shù)反轉(zhuǎn)的可能。故這就是,即使絕緣體本身,也存在著電子隧道效應的原因。
4.2電子殼層即整數(shù)能級是如何劃分的
在這里筆者大膽推測,整數(shù)能級是按幾何級數(shù)劃分的。即以2∧3三維級數(shù)為胚胎擴展的。即2、8、18(16+2)、32(30+2)、18(16+2)、8、2。而帶括號的表示能級分隔線線上有壓線的雙電子。此雙電子分屬于上下不同的能級[16]?,F(xiàn)以筆者的能量方程[8]進行演算以證明。能量方程的有效能量F卜1/2(FI+F2)=有效能量,現(xiàn)將高低各7個能級依次代入方程,可以看到有效能量與能量互導后的均值1/2(FI+F2)的比值都在2以內(nèi)。因此,以2為幾何的核心,以3維為坐標的自由度,擴展而成,這就是7個電子殼層的劃分來源。這固然有上述幾何因素的制約,同時還應有坐標90°中的整數(shù)因子的約束。同時可以看到30°~60°中間的30°,為最穩(wěn)定的區(qū)域,那是本系統(tǒng)(核控力)與外系統(tǒng)(外電場控力)相互施加的作用力均衡的區(qū)域。因此,元素序數(shù)并不是可以無限增加的,宇宙也有發(fā)展的極限。
4.3主族、副族的劃分及投影
元素周期表上的主族和副族的劃分,就是大自然所使然,即將每一個電子殼層中的所有電子從中問一分為二[18],然后在原子序數(shù)表上所作的投影。一分為二的下半部分為主族,x軸。有些雖在x軸控制,但實受Y軸控制,IB、IIB即如此。一分為二的上半部分,為副族,即Y軸,但IA、IIA實受x軸控制。也就是說,下半部分是基礎,上半部分是被頂上去的(躍遷上去的)。下半部分屬于下一能級,低能級,x軸。上半部分屬于上一能級,高能級.Y軸。元素周期表主族、副族的劃分,就是以上諸電子殼層的一分為二的劃分和投影,以及x軸Y軸相互作用后形成的[18],即本系統(tǒng)和外系統(tǒng)相互作用后,能量互導后形成的。(以上論述,同時有可能又和電子的能帶理論相契合。)。
4.4鐵56的特性及核力的分布特征
1)恒星演化到最后階段都聚為鐵元素。而鐵元素在投影坐標的圓心處,即VIII族。屬于本系統(tǒng)坐標軸(Y軸)的最低一層。
2)同時,鐵元素的投影源在電子殼層的第4層,即坐標45。角的位置。屬于原子內(nèi)電場、磁場軌道的交匯依托處,最穩(wěn)定。
3)地球核心是鐵元素,正對應以上所述。
4)鐵元素VIII族屬于粒子數(shù)反轉(zhuǎn)態(tài),故鐵原子金屬活性比銅強。
5)鐵元素在坐標原點,是最易形成低溫超導態(tài)的層次u。
6)關于以上6點的補充說明。鐵56在坐標45°角稍過一點的位置,處于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的臨界點。這里也是核力控制的臨界點。鐵56以下核控力強。鐵56以上核控力弱。當然,這是從元素表上說的。但從能級坐標上說,90°的坐標的0°或1°位置核控力最弱,因為這時x軸的能級最大。即當cos=1時核控力最弱。
4.5元素序數(shù)的增加與兩種核聚變及地球磁極變換的證明
1)筆者認為元素序數(shù)的增加和兩種核聚變有關。第一種是,熱核聚變,就像恒星演化的那樣。這個不多贅述。第二種是,冷核聚變。比如行星存在磁極轉(zhuǎn)換,從而形成手征態(tài)的磁場,在這短暫的時間內(nèi),行星上的原子發(fā)生粒子數(shù)反轉(zhuǎn),這就為核聚變打開了大門。且粒子數(shù)反轉(zhuǎn)屬于亞穩(wěn)態(tài),沒有能量發(fā)射,不會像恒星上的熱核聚變,形成太強烈的能量爆發(fā)。然后就遵循能量傳導一般規(guī)律,高低能級相互尋的,從而,原子間就完成了可控的核聚變。即冷核聚變。地球上的元素序號有可能就是這樣增加完成的。
2)地球磁極變換的證明。
(1)地球磁極變換和宇宙膨脹有關系。當?shù)厍蚺蛎浐螅邹D(zhuǎn)角速度變慢,從而,軌道半徑變長,這時,其角速度的相位差就落后不止90°,而是接近180°,即1/2,這樣,其磁極必變換。
(2)以上現(xiàn)象也就是筆者論述的蹺蹺板效應,質(zhì)心和軸心不重合。根據(jù)角動量守恒原理,過“一段時問”,質(zhì)心軸心又重合,磁極又變回來了。證畢。
5能量傳導的一般形式同量子引力一電磁力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表述兼談電磁關系和光子的軌道
5.1能量傳導的三個條件
1)第一個條件。高低能級相互尋的,形成選邊站隊。高低能級問至少形成一條旋臂,旋轉(zhuǎn)起來。隨著膨脹,坐標x軸落后Y軸近n的角度,然后磁極對換,形成手征磁場。于是粒子數(shù)反轉(zhuǎn),形如冷核聚變的形態(tài),然后形成軌道,如臺風。
2)第二個條件。在作用區(qū)域,形成絕熱條件,也就是高低能級的邊緣清晰。
3)第三個條件。選邊站隊消耗的能量,其系數(shù)即常數(shù)就是量子引力常數(shù)0.1923。其波動區(qū)問就是兩能級問兩遠日點之間的寬度。可以參看臺風的形態(tài),臺風中心是高能級,同時亦呈越轉(zhuǎn)越緊的態(tài)勢。臺風解除,就是絕熱后的形態(tài)。
4)結(jié)論。能量傳導的一般形式同電磁力量子引力之間、的關系,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側(cè)面的表述。
5.2電與磁的關系及光子的軌道
上述論述同時也證明,光子是有軌道的。光子是手征態(tài)的玻色子,光子的軌道應該就是磁力線。而光電現(xiàn)象,就是在光子的作用下,改變電子的軌道。兩塊磁鐵吸在一起,就是增大磁通量。實際就是擴大電子的軌道和能級。因光子軌道本身,就是貫通電子南北兩極。這同電場自身的加強是異曲同工的。都是通過光子的輻射擴大電子的軌道。但,如果電場不變,磁場有變化,也會引起電子的躍遷,但那是手征態(tài)磁場的加強,只會引起粒子數(shù)反轉(zhuǎn),即亞穩(wěn)態(tài)。正如x形相軌道能級層圖±90°和±180°所揭示的那樣。這在地球磁極的變化證明一節(jié)中,已有論述。
最后說明一下,光線的傳播速度,應該就是能量的傳播速度。即電場磁場的相互再激發(fā)。我們感覺到的光線是直射的,其實是其軌道的半徑線,不過光子的軌道與電子的軌道是垂直交叉的。6宇宙演化的終極與準聚變一再談±β衰變和同心圓軌道
1)從K俘獲即核的準聚變中,我們可以看到宇宙演化的晚期的中子星,那應該也是核能量即將燃盡的一次聚變需要。且星體內(nèi)元素聚到鐵元素的恒星才能演化為中子星。這將是宇宙演化到臨界點的標志之一。再后來,將可能是-β衰變的過程。筆者認為,黑洞產(chǎn)生的相對論性的噴流(2019年4月10日黑洞的第一張照片),應該就是B衰變產(chǎn)生的電子流,也就是中子準聚變即+β衰變的逆過程,從現(xiàn)象看應是不閉合的磁單極子,或說是衰減的磁場。只出不進的磁場,日漸日衰。當其周圍的吸積盤的來源終將枯竭,且同一化后,宇宙的演化將逆轉(zhuǎn)。
2)±β衰變和同心圓軌道的證明。
±β衰變和同心圓軌道,筆者在等文章中已有論述,現(xiàn),再歸納整理論述如下。
±β衰變?yōu)榉謹?shù)能級。因為,+β衰變?yōu)闇示圩?,是分?shù)能級形式。如是整數(shù)能級,則就是核聚變。因此,-β衰變就是在此基礎上的逆過程。
中子本身在坐標中的投影就在45°角,是本系統(tǒng)(核力)和外系統(tǒng)(包括電子在內(nèi)的外電場力)相平衡的位置。而質(zhì)子和中子中的夸克的電荷,一旦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2/3×2弱,-1/3強。及+2/3弱,-2/3強。見。即外系統(tǒng)的力剛好過45。角一點點,即處在分數(shù)能級域內(nèi),那么,顯然,這也就是分數(shù)能級衰變無疑。
3)綜上所述,±β衰變肯定是分數(shù)能級,故其軌道是同心圓。證畢。7宇宙膨脹系數(shù)再薦
讀2019年4月26日搜狐科學,見“宇宙膨脹速度超預期”,即通過科學觀測,發(fā)現(xiàn)哈勃常數(shù)的值小了。筆者認為,宇宙的膨脹系數(shù)似應為,能級n∧1.001。關于這個宇宙膨脹系數(shù),筆者在本系列文章[12][15]中已給出,同時,[1][2]中的連帶性能量保留(能量不守恒)和萬能比值均對此有論述。另外,這個系數(shù)還告訴我們,宇宙確實是相對性的和拓撲性的。
8補充更正
筆者在《關于量子力學經(jīng)典力學相對論力學的統(tǒng)一性理論可行性研究續(xù)(11)》中((科學家>雜志總第62期),第93頁左上第12行,公式中的第2個方括號內(nèi)的“12”,應為1/2。另外,第95頁,左上第2行后,還應另起一行,加上一句話,“實際上,這就是費曼圖的軌道化及一般性推廣,和費曼圖及企鵝圖是一致的?!薄S纱?,給讀者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