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龍 陶慶 文博
摘 要:校園霸凌作為現(xiàn)代校園生活的問題之一,隱蔽而普遍的出現(xiàn)在各級校園中。文章通過對天津市市區(qū)x中學與天津市郊區(qū)y中學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了施受暴與內外向性格、積極消極性格具有相關性。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整理與分析,我們?yōu)榻鉀Q校園霸凌問題整理了包括一張折頁,一節(jié)公共課,一個抒發(fā)渠道與一個個性解決辦法為內容的工具包,以增強學生精準辨別霸凌能力、拓展社會支持,達到廣泛普適與精準幫助相結合的效果。
關鍵詞:校園霸凌;情況綜述;工具包
一、研究背景
校園霸凌問題已經(jīng)成為當前校園生活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多數(shù)孩子選擇通過忍受、漠視等辦法來處理這一問題。這種解決方式,不僅沒有使校園霸凌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反而使得施暴者更加猖狂的對弱勢學生群體實施霸凌。不僅如此,老師學校方面對這一問題多數(shù)屬于并不知曉或者在知道的情況下也并不加以管控。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為校園霸凌的進一步惡化提供了發(fā)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筆者通過對前人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做出相關問題的工具包供受校園霸凌問題影響的學生使用。
二、文獻綜述
(一)對校園霸凌的認定
當前來講對校園欺凌的認定,主要面臨著物理場所、涉事主體、損害形式、損害程度、行為頻率等的幾方面的界定。
校園霸凌的物理場所有“校內說”,“校內及學校周邊說”,“校內外說”,這三種觀點。涉事主體主要包括,教師、學生和社會人員之間。校園欺凌的損害形式包含兩大類:肉體+精神上的欺凌。損害程度上有輕微的損害也包括嚴重的后果。而即使損害程度較低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且輕微的影響也有可能帶來更為嚴重的后果,所以在校園欺凌問題上要一視同仁。發(fā)生頻率包含重復發(fā)生和偶發(fā)事件,許多歐美學者都只是把重復發(fā)生的事件歸為校園欺凌事件。
校園霸凌的主要類型包括:肢體欺凌、言語欺凌、關系欺凌、性欺凌及網(wǎng)絡欺凌等。而網(wǎng)絡欺凌是既包括通過電話、短信、微信、郵件等形式,對受害人實施恐嚇、侮辱、威脅或者傳播不實謠言,也包括在網(wǎng)絡公開或在一定范圍內上傳可以羞辱受害人的圖片或者錄像。
(二)校園霸凌的危害
校園霸凌的危害有:
(1)學生方面。受欺凌者在受欺凌后往往會產(chǎn)生長期的不良情緒和學習行為問題,導致厭學,甚至逃學、輟學等問題;旁觀學生在隨時都可能發(fā)生欺凌行為的校園環(huán)境中,焦慮、沒有安全感;同時,欺凌者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他們的行為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校園欺凌行為如果不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制止,同時也會影響到欺凌者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2)學校方面。校園欺凌行為對整個學校產(chǎn)生極其負面的影響,“一些學校事后對于欺凌者只是采取簡單的思想教育,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其欺凌行為,反而強化了欺凌意識。欺凌者排斥教師的勸誡,與教師之間關系緊張、不和諧。學校規(guī)章制度不彰、管理不力”。
三、研究方法與校園情況現(xiàn)狀
(一)研究思路
文章想要了解到,在中學校園中學生群體與老師群體、施暴群體與受暴群體之間對于校園霸凌問題的一系列看法及應對措施。通過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來了解學校中有關霸凌問題的現(xiàn)狀。
(二)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分析法來研究有關校園霸凌的問題。問卷調查法采用填答問卷的方式,對天津市市區(qū)x中學以及天津市郊區(qū)y中學中的各150名師生進行調查。并將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訪談分析法借通過對師生進行訪談,收集質性信息,為工具包的設計提供更豐富的資料。
(三)天津市市區(qū)x中學基本情況
天津市市區(qū)x中學(以下統(tǒng)稱“x中學”)校園學習氣氛較濃,學習壓力較重。由于以上情況,校園霸凌事件實際發(fā)生較少,程度較弱,但相對也更隱蔽。在學生的反饋中,校園“紀律”尚可,學校針對校園霸凌也曾進行過教育。
(四)天津市郊區(qū)y中學基本情況
天津市郊區(qū)y中學(以下統(tǒng)稱“y中學”),該學校作為本區(qū)發(fā)展興盛過程中的新建校,是為了承擔不斷增長的職工子女就學問題,完善九年制義務教育體系。實際上校園霸凌情況時有發(fā)生,頻率與程度相對較強。在學生的反饋中對校園霸凌有一定的認識,但學校缺乏有效的管理。
四、霸凌現(xiàn)象的成因分析
(一)施受暴傾向的影響因素
(1)測量標準。我們通過進行問卷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整理得出調查結果。在問卷中我們設置了一系列模擬情景題。通過對每一個題支進行內外向性格(積極消極性格)的賦權(0-5分),我們對每個參與問卷的學生進行了性格傾向分析,與問卷中承認曾受暴施暴情況進行對應,分析了霸凌事件的成因。
(2)內外向性格與施受暴傾向的關系。調查結果顯示Sig值小于0.05,內外向性格與施暴傾向有顯著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為正,呈正相關。性格越外向,越容易施暴。
(3)積極消極性格與施受暴傾向的關系。調查結果顯示Sig值小于0.05,相關系數(shù)為負,積極消極性格與受暴傾向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絕對值小于0.4,相關性相關。
(二)校園反霸凌環(huán)境現(xiàn)狀
(1)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機制。通過調查結果可知,有37.7%的學生認為有關校園霸凌問題的相關機制一般。有18.4%的學生認為相關機制并不健全,有19.3%的學生認為相關機制非常不健全。
(2)校園環(huán)境。通過調查得出,在學校教育方面,有29.1%的學生認為學校進行霸凌相關教育情況一般,有13.9%的學生認為學校很少進行霸凌相關教育,有11.5%的學生認為學校沒有進行過霸凌相關教育
(三)總結。綜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校園霸凌的成因上主要包括學生自身的情況和班級功能性的影響。通過分析學生自身情況得出:學生自身的內外向性格與積極消極性格都與施受暴傾向具有相關性。
可以看到,校園霸凌情況的產(chǎn)生與學生的性格相關,而這正是校園霸凌主觀性的體現(xiàn)。因此,通過一貫式的,成人式的解決辦法很難發(fā)揮良好的效果,應從影響校園環(huán)境,培育學生性格方面進行改變。
而在校園環(huán)境方面:學校的安全環(huán)境和形勢總體上是穩(wěn)定的,但穩(wěn)中有變,不好的事情仍有發(fā)生;學校的管理者對校園霸凌的重視程度不足,并且缺乏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也是造成校園霸凌的外部因素。
霸凌情況以數(shù)據(jù)看來是實際存在的,但也具有其隱蔽性的差異性,說明校園霸凌情況在中學校園中比較普遍,學生對此的看法存在不足和偏差,校園霸凌行為對受霸凌者、旁觀者甚至對霸凌者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鑒于此,找到適合受到校園霸凌問題困擾的學生的解決方案,是極為重要的。
五、針對現(xiàn)有情況的工具包設計
(一)有關工具包的概念
關于工具包的定義,可以理解為:一種根據(jù)以往實踐所獲得的經(jīng)驗集結,并可持續(xù)為后繼的或他人針對同樣事件提供參照及相關資源的集成式問題解決辦法。同時包含“所需要的硬件材料,還包括了一系列軟性的教學資源。”
有關校園霸凌的工具包設計,具體包括:一張折頁,一節(jié)公共課,一個抒發(fā)渠道與一個個性解決辦法。針對前期收集的數(shù)據(jù),我們認為,承認霸凌事件存在對于中學生不成問題,而正視校園霸凌,乃至承認自身與其有關對于中學生是困難的。工具包利用前期手段幫助中學生及相關主體正確認識校園霸凌問題,在不提出具體問題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向經(jīng)歷過相關事件的學生提供幫助,通過加強其信心與社會支持,使其有勇氣正確認識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問題,從而尋求幫助。
(二)工具包的設計
基于對工具包的預前階段定位,我們對折頁進行了初期設計見下圖:
折頁目標人群為學生與學生家長,共三頁六面內容,前四頁以提高學生對霸凌的認識為主:從正確認識校園霸凌,到明確分辨霸凌行為,最后為合理解決霸凌問題提出建議;后兩頁建議家長共同閱讀,對校園霸凌的原因及影響進行闡釋,且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正確處理校園霸凌提出了建議。
折頁基于我們基線調研的結果,在折頁設計時重在霸凌行為的界定與分辨。在工具包介入初期我們采取了親子共同閱讀的形式,盡早盡快的將家長正確引導到幫助孩子解決霸凌問題的軌道中。
我們還進行了一次模擬公共課程。在進行基線調研的學校中,就共性問題及個性問題進行了梳理,詢問了對折頁內容的了解情況。同時更加深入的就心理層面上霸凌的產(chǎn)生原因,涉事主體如何正確面對這一問題做以解答。課程目的就是幫助所有經(jīng)歷過校園霸凌的人在不孤立于群體之外的情況下幫助其緩解心理問題,為更深入的介入打好基礎。
同時,本次公共課程還邀請了班主任共同參與,目的是將教師群體引入幫助學生解決霸凌問題的軌道中,增強教師對于校園霸凌問題的正確認識。
由于本次研究的實際情況限制,針對預后階段,小組結合專業(yè)知識,進行了設計。
首先是一個抒發(fā)渠道,在這一階段,聯(lián)合學校的心理教師,利用其資源,采取“角色扮演、需求表達、頭腦風暴等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欺凌行為”但采取輪換制,廣泛的輻射學生,進一步加強學生們對校園霸凌中不同角色的同理心建立,以致加強聯(lián)系,建立理解;同時幫助學生們認識到正確應對校園霸凌的具體方式,引入校園心理教師的社會支持,增強其表達意愿。
其次是一個個性解決辦法,要“強調學生的參與性,以增強案主改變動力,尊重個體差異性及特殊性有利于聚焦主要的問題,構建對案主的具體化方案”。這一步的主要目的就是個別的解決問題,通過學校心理教師將學生鏈接到專業(yè)社工機構或心理咨詢機構以求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任海濤.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責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7(02).
[2] 劉天娥.當前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征成因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4).
[3] 余雅風.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關鍵點[J].人民論壇,2017(01).
[4] 張帥.規(guī)則教育視域下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研究[J].教育探索,2016(09).
[5] 王譽諾.校園欺凌的界定成因及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7(04).
[6] 馬雷軍.讓每個學生都安全:校園欺凌相關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小學管理,2016(08).
[7] 梁健雄.校園欺凌,社會工作的視角與介入[J].中國社會工作,2017(01).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8年天津師范大學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校園霸凌基線調研與模式化解決工具包的設計(以天津兩所中學為例)”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10065463。
作者簡介:張德龍(1996.09- ),男,天津人,天津師范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研究方向:學校社會工作;陶慶(1996.10- ),男,甘肅臨洮人,天津師范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研究方向:學校社會工作;文博(1997.02- ),男,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天津師范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研究方向:學校社會工作;岳文瀚(1996.11-),男,天津人,天津師范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研究方向:學校社會工作;張昕天(1997.01- ),男,天津人,天津師范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研究方向:學校社會工作;趙西宇(1997.02- ),男,壯族,天津人,天津師范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研究方向:學校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