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詠歆
【摘要】克洛德·德彪西是法國偉大的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他開啟了20世紀的音樂之路,成為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并被認為是極具革命性的作曲家。本文以德彪西著名的管弦樂作品《夜曲》為例,從和聲進行、和弦結構和調式音階三方面對作品的和聲及調式調性特點進行研究。
【關鍵詞】德彪西;夜曲;和聲特點;調式調性特點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和聲進行
(一)平行和聲
作品《云》的第14至16小節(jié)(見譜例1),弦樂組是平行的大九和弦向下進行,以二度級進或三度小跳的方式滑動。這原本在古典主義中是被禁止的,而德彪西則打破繁瑣的規(guī)則,致力于塑造和弦獨立的音響效果。在和聲的平行進行中分為嚴格平行和非嚴格平行,嚴格平行是指在進行過程中和弦的結構不發(fā)生變化,只有音高或節(jié)奏發(fā)生改變,如譜例1則是嚴格平行進行,和聲結構始終為大屬九和弦。
同樣,《云》中第11至12小節(jié)則是自然音和弦的平行進行,由于諸和弦之間結構不同,且每個聲部都向同一方向進行,因此這是和聲的非嚴格平行。11至12小節(jié)是《云》主題的再現(xiàn),德彪西將主題旋律抬高八度并疊加了八度的和弦,從音響效果上比兩個聲部的單音形成的八度音程更加厚重,也比四五度平行的音程在旋律線條上更清晰。
(二)削弱和聲功能性
“功能性”和“色彩性”同時屬于和聲內部的因素,且兩者是相互制約的,若強調其一,另一方只能被削弱。在傳統(tǒng)和聲體系中,對于功能性的要求相對較高,因此,和聲的功能性占主導地位,色彩性通常不被強調。而德彪西的作品色彩性極為強烈,對功能性的強調會阻礙他對音響效果的塑造,因此,他在作品中屢屢削弱功能性,使和聲的色彩增強,而屬功能組是和聲調性的支柱,因此,對屬功能進行改造就是削弱其功能性的手段。古典和聲中時常以I—IV—V—I的功能進行,根音通常為四五度的跳進,調性功能十分明顯,而德彪西善用根音二度、三度的進行。
在傳統(tǒng)的和聲體系中終止式的功能為K46—V—I,在《云》的結尾(見譜例2),終止式由VI7的GBD#F進行到以B為主音的I主和弦。
二、和弦結構
(一)高疊和弦
德彪西在《夜曲》中多次使用了七和弦、九和弦,其中大屬九和弦極為常見。大屬九和弦是由屬七和弦和半減七和弦組成的,所以,屬七和弦和半減七和弦在樂曲中常以大屬九和弦子集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如《節(jié)日》第9至10小節(jié)(見譜例3),和弦音高為大屬九和弦以三連音的方式密集出現(xiàn)渲染背景,先是二度的級進上下行,隨后是減四度的跳進,音響效果的對比逐漸增強。
(二)復合和弦
高疊和弦大多為三度疊置的和弦,而復合和弦則是非三度疊置的和弦,復合和弦中含有和弦外音,且無需解決。在功能性上復合和弦功能較弱,而色彩性卻較強。例如《云》42至48小節(jié)(見譜例4):
上述譜例是五度與二度疊置的和弦,第一個和弦的和弦內音為E、G、B,和弦外音為#C;第二個和弦的和弦內音為G、B、D,外音為F,均為和弦的附加二度音,增強了和聲的色彩。
三、調式音階
德彪西突破了以鞏固調性的傳統(tǒng)大小調體系,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五聲調式、中古調式、全音階等來模糊調式調性,從而使其音樂更加具有模糊性和色彩性。
(一)五聲調式
五聲調式本身帶有東方特色,德彪西深受爪哇族音樂風格的影響,對東方音樂元素極為熱愛。五聲調式皆為全音構成,音程關系由大二度和小三度組成。第一首《云》的第64至66小節(jié)(見譜例5),德彪西以五聲音階作為樂曲的第二主題,此五聲音階由#F、#G、#A、#C、#D構成,調式為#F宮。
(二)全音階
全音階是一種人工調式,它使各個音級處于平等地位,沒有主次之分,并削弱了每個音之間的傾向性,也沒有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的區(qū)別。全音階的音程種類只有大二度、大三度和增四度,由于缺少純音程和小三度,音響效果會趨向模糊。全音階同時具有“調性音樂”和“無調性”音樂兩種性質,若在全音階中強調某一個音使其成為主音,則為調性音樂;反之,若平等地運用音階中的每個音,則為無調性音樂。
德彪西在《夜曲》中對全音階的運用見譜例6,《節(jié)日》中第15至18小節(jié)大提琴演奏的旋律。
音高為D、E、#F、bA、bB、C(見譜例7),音程關系均為大二度,樂句結束在E上,由此可見,這一樂句是以E為主音的有調性的全音階。
在隨后的第19至22小節(jié),如譜例8大提琴提高小二度演奏,是對譜例6的模進。
旋律音高為bE、F、G、A、bC、bD,樂句結束在F上,因此樂句是以F為主音的全音階。
(三)中古調式
中古教會調式起源于歐洲古代基督教堂的贊美詩,是傳統(tǒng)大小調的先驅。在德彪西以前的古典和浪漫樂派已經(jīng)有作曲家在作品中運用中古調式,例如貝多芬在他的《a小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三樂章中運用利地亞調式來表達自己對上帝的感恩之情,感激上帝讓他大病初愈。而德彪西運用中古調式旨在減弱和聲的功能性,突出音色間色彩的對比,如《節(jié)日》的第3,4小節(jié)(見譜例18)。
譜例10? 第3,4小節(jié)的中古音階
由單簧管演奏的第一主題,旋律音高為F、G、bA、bB、C、D、bE(見譜例11),音階呈自然小調性質同時升高第VI級,還原D表明了作曲家運用的是F多利亞調式。
在《夜曲》中德彪西大量運用中古調式,在《海妖》中,第一主題旋律所在的第1.2小節(jié),圓號和單簧管共同演奏的旋律音高排列為:#C、#D、#E、#F、#G、#A、B,根據(jù)調號和音程關系可以看出此音階為F混合利底亞調式。作曲家運用細碎的節(jié)奏織體和中古調式,顯然是為了增添樂曲的色彩性。
同樣,如果從縱向上看,音高之間的碰撞,例如第1小節(jié)第4拍的#C和#A產(chǎn)生的純五度音程關系,也塑造了中古調式獨特的音響效果。
參考文獻
[1]S·普耶·金梅.論德彪西管弦樂曲《夜曲》中的和聲[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88.
[2]劉文平.論大屬九和弦在德彪西《夜曲》中的結構地位和作用[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8.
[3]劉笑笑.淺析德彪西三首《夜曲》的創(chuàng)作風格[J].黃河之聲,2015.
[4]賀達.從《牧神午后》《大海》《夜曲》看德彪西的管弦樂隊寫法特點[D].西安音樂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