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數字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推動了視覺影像藝術的快速發(fā)展,改變了受眾對媒體視覺影像傳播的認知,視覺影像藝術在媒體發(fā)展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從傳統(tǒng)的平面設計到今天的VR虛擬現實技術、全息投影等新的呈現方式,打破了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界限,成為了生活與藝術的接點,成為了媒體用戶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載體。本文闡述了新媒體時代視覺影像藝術的內涵,分析了視覺影像藝術設計對新媒體發(fā)展的影響。
關鍵詞:視覺影像;藝術設計;新媒體產品;人機交互
視覺藝術是研究人的視覺世界的藝術,屬于感官藝術的一種形式。它通常以視覺圖像的形式把事物及思想背后的“透明”結構呈現給人們。視覺藝術來源于視覺世界并高于視覺世界。[1]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推動了新媒體產品的不斷涌現,與此同時,基于數字技術的視覺影像承載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視覺影像的表現、傳播、審美方式也在不斷改變,視覺影像藝術與新媒體相互交織影響,共同推動了藝術文化的改變。
1 新媒體時代視覺影像藝術的內涵
在當下的信息技術時代,數字技術以及網絡科技的融合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yè),新媒體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之一。在數字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助推下,視覺影像藝術設計在過去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呈現出革命性的迭代升級。新媒體背景下的影像藝術是在傳統(tǒng)媒體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新興的媒體形式,其覆蓋的范圍比較廣。新媒體產品藝術設計是一種結合多個感官感受為一體的新型的多元化復合藝術,是將語言、圖像、文字等集于一體的多樣化藝術。與此同時,數字技術的應用,推動了新媒體視覺藝術的變革,使其表現出來的形式與生產方式與過去有了本質區(qū)別,因此,新媒體時代視覺影像藝術是全新領域的一項突破。例如利用投影技術結合VR虛擬現實技術來營造一個模仿現實世界的3D虛擬背景,這種表現方式顛覆了以往的視覺影像傳遞的形式。越來越多的視覺影像藝術在新興媒介產品設計上得到了體現,顛覆了過去影像的表現與傳播方式,推動了諸如4D電影、互動游戲以及網絡IMAX等媒介的出現。[2]
2 視覺影像藝術設計對新媒體發(fā)展的影響
2.1 視覺影像藝術設計實現新媒體信息的立體化傳播
傳統(tǒng)的媒體傳播產品以平面設計為主,2D無法將豐富的信息內容充分地表達出來,難以實現信息的有效記憶和傳播。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興起后,短視頻成為信息傳播主流載體,視覺影像藝術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視頻設計、動畫、質感、節(jié)奏、色彩、音樂等綜合因素構成了信息視覺效果表達從平面效果遷移到立體效果,不但增加了視覺上的色彩和趣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人們腦海中關于影像信息的記憶時間。
2.2 視覺影像藝術設計助力新媒體實現人機交互
新媒體背景下的視覺影像的最大特點就是交互性。借助影像實現信息的傳播以及人際互動是新媒體背景下視覺影像技術的重要突破,也是未來發(fā)展的重中之重。借助數字技術,我們能夠在視覺影像里通過自己的感官接觸一個全新的虛擬世界。互動的前提就是利用視覺影像技術將平面轉化為立體,通過影像進行人機交互,使人們能夠真實地感受到影像繼而變成影像的支配者。通過傳感器、捕捉器等高科技設備采集影像技術參與者的數據,讓參與者與系統(tǒng)實時互動,感受虛擬影像技術模擬的真實環(huán)境。作為影像技術當下以及未來的發(fā)展重點,人機交互技術在不斷發(fā)展,且在多個領域得到了應用。
2.3 視覺影像藝術設計拓展了新媒體產品創(chuàng)新思維
首先,從設計理念的角度來看,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視覺影像藝術設計的理念是全新的,它拓展了藝術設計師們的思維,繼而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其帶來的表現方式更加具有新意,在內容表現上更加豐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審美標準,推動了現代美學標準的變化。其次,視覺影像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傳統(tǒng)設計的創(chuàng)新,縮小了不可延續(xù)的劣勢,提升了構思、設計、制作以及使用等的反復性與連續(xù)性,使工作效率有了顯著提升。新媒體背景下的視覺影像藝術成為現代藝術的發(fā)展趨勢、審美標準以及經驗的“引領者”,不但打破了人們的思維定式,也有效地引導了大眾的認知,拓展了新媒體產品開發(fā)者的創(chuàng)新思維。[3]
3 總結與展望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迭代升級和5G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產品和視覺影像藝術融合的表現方式、傳播方式、審美方式都在發(fā)生動態(tài)交織的復雜變化。本文認為,視覺影像藝術未來發(fā)展的重點是推動傳媒形式的進一步改革,這也是未來視覺影像藝術引領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基礎。除此之外,新媒體產品中商業(yè)化視覺影像藝術設計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當前視覺影像藝術人才也表現出了很高的市場需求。由此可見,視覺影像藝術設計推動下新媒體產品的發(fā)展前景將越來越廣闊。
參考文獻:
[1] 何巖.淺析視覺的藝術創(chuàng)作[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10).
[2] 胡佳寧.基于立體影像技術的產品展示設計研究[J].藝術探索,2011(2).
[3] 鄭飛.藝術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新媒體藝術設計之我見[J].藝術科技,2013(02).
作者簡介:楊卉(1990—),女,吉林長春人,助教,吉林警察學院教師,從事影像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