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 要:湘南地區(qū)的宗祠木雕建筑結構裝飾藝術,體現(xiàn)了湘南地區(qū)獨特的人文價值理念,是當?shù)匚幕牟粩鄠鞒泻桶l(fā)揚,主要是建筑物的梁柱、神龕、門簪以及窗欞等部位上。湘南地區(qū)宗祠木雕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從內(nèi)容上分類主要有戲曲故事、神話人物、花鳥魚蟲以及各種飛禽走獸等。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鴻門梁上雕刻的雙龍戲珠圖案、屋頂梁托上刻畫的戲曲人物圖,以及門樓上雕刻的八仙過海、門面上的花卉祥瑞等圖案,各類題材豐富多彩,并且各具特色,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湘南地區(qū)的宗祠木雕建筑結構裝飾藝術的研究既是對傳統(tǒng)藝術的梳理,也為傳承研究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宗祠木雕;建筑結構;裝飾藝術;傳承
湘南地區(qū)的宗祠木雕建筑結構裝飾藝術能夠精妙地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木雕技藝點綴在建筑各個部位為建筑增色,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的是湘南地區(qū)獨特的人文價值理念,是當?shù)匚幕牟粩鄠鞒泻桶l(fā)揚。不同的文化互相融合的過程對于湘南木雕結構文化的發(fā)展及其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體現(xiàn)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是湘南人民感情的承載和情感的寄托,體現(xiàn)的是整個湘南地區(qū)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湘南宗祠木雕結構不管是作為建筑的裝飾元素還是主要結構形式,都是對中國傳統(tǒng)工藝技術的高度體現(xiàn),并且其獨特的建筑風格以及地域特點是整個湘南民間藝術形式的代表。
0 引言
宗祠木雕出現(xiàn)的地方主要是建筑物的梁柱、神龕、門簪以及窗欞等部位上,是一種用來裝飾祠堂的較為常見的工藝形式。湘南地區(qū)宗祠木雕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從內(nèi)容上分類主要有戲曲故事、神話人物、花鳥魚蟲以及各種飛禽走獸等。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鴻門梁上雕刻的雙龍戲珠圖案以及屋頂梁托上刻畫的戲曲人物圖,以及門樓上雕刻的八仙過海、門面上的花卉祥瑞等圖案,各類題材豐富多彩,并且各具特色,形成了獨特的景觀。
1 鴻門梁木雕裝飾藝術
祠堂的大門門梁之間有著較大的開間尺寸,同時由于大門是進入祠堂內(nèi)部的入口,這里也就成了需要重點裝飾的地方;并且這一位置的裝飾需要更為詳盡和細致方能凸顯出整個建筑物的格調。湘南地區(qū)汝城祠堂鴻門梁形狀上并不是橫平豎直的規(guī)則形狀,而是帶著一些弧度,形狀上看起來就像是一輪彎月,因此也有“仿月梁”這樣一個稱謂。這種橫梁是整個祠堂的一個形象體現(xiàn),因此它的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一位置的裝飾絲毫不能大意,是整個建筑藝術水準和工藝層次的直接體現(xiàn)。圖案使用的是經(jīng)典的雙龍戲珠造型作為主題表述形式,龍鳳圖樣是皇家專用的裝飾造型,但是由于湘南地區(qū)與京城的距離非常遠,因此對此避諱不深,仍有很多人在使用龍鳳呈祥這種裝飾題材來寓意吉祥如意,這種風格在其他地方是很難見到的,因此也就造就了這一地區(qū)特色和與眾不同。整個橫梁的造型非常美觀大氣,圖案布局非常緊密而不失章法,主題風格也十分明確,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性。鴻門梁作為整個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反映整個祠堂工藝建造水平的重要參照形式,在湘南汝城地區(qū)的祠堂建筑中地位超然。雕刻鴻門梁的時候,當?shù)厥献宓恼贫嫒硕紩ㄖ亟鹌刚埣妓嚫叱墓そ乘嚾?,并且選擇好良辰吉日舉辦隆重的開工儀式,同時工匠們也會為了鴻門梁雕刻的質量注入很多心血。
湘南木雕鴻門梁將嶺南建筑中的浮雕和透雕工藝進行融合與發(fā)揚,同時也吸收和借鑒了安徽地區(qū)的圓雕工藝,雕工多變且極富層次感,各種雕刻工藝穿插相融,靈活使用造就了每件雕刻藝術品的鮮明特色,形成了汝城祠堂木雕工藝的靈魂。鴻門梁在表現(xiàn)內(nèi)容上是有共性的,但是也具備自身的特性。不幸的是,大量的鴻門梁木雕在“文革”時期被毀掉,當世現(xiàn)存的已經(jīng)寥寥無幾。并且隨著傳統(tǒng)技藝的不斷缺失,當今能夠掌握這種技術的人已是雙手可數(shù)。如果不及時保護的話,很可能后世便會無緣得見。
2 神龕木雕裝飾藝術
“神龕”對于宗祠建筑而言是一種具備特殊意義的構件形式,通常是設立在廳室的正中央,是供奉宗祖靈位的地方。古語有云:“木有本,水有源,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內(nèi)部設計是逐漸遞進式的設計,宗祖的排位整齊有序地排列,外側有構圖嚴謹?shù)母羯?,整個神龕木雕的雕刻極盡端莊細膩,構圖飽滿又不失美感,雕刻的形狀生動靈活,充分運用了點線面結合構圖以及主次、虛實分明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隔扇給人帶來的觀感十分端莊大方,充滿美感。主體裝飾采用的圖案內(nèi)容基本是圍繞三星高照等神話傳說故事及認為作為主要元素,還有百壽圖以及各種含有吉祥之意的圖案進行裝點,主色為金粉涂制,充分展現(xiàn)了神圣祥和之感。
以盧氏家族祠堂的“神龕”為例,這是湘南地區(qū)保存較好的一座宗祠,其雕工細膩,用色考究,是湘南地區(qū)宗祠結構裝飾的代表。其圖案是各類不同人物在進行詩詞歌賦活動,這也正是盧氏家族重視禮樂學識的直接體現(xiàn)。除了雕刻的各類人物之外,還有鹿、喜鵲、蝦蟹、茄子、扁豆、石榴花等各種動植物,喜鵲等動物表達的多是吉祥如意之意,而豌豆等多子的植物則表達的是一種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最為重要的是中間中層的設計,為“福祿壽”三字的組合圖樣,同時也是“神龕”最具代表性的一大特點,雖然在雕工上比不上建筑其他部分的精細程度,但在含義的表達上是十分清晰的。
3 雀替木雕裝飾藝術
雀替又被稱為角替,在傳統(tǒng)的木結構建筑形式中,一般是位于墻梁柱交接的三角位置,主要起到的是對房梁的抬拖作用,能夠增加建筑結構的穩(wěn)定性。雀替以前的形式是拱形的替木,最初的作用是從柱子的內(nèi)部伸出來對額枋起到承托的作用,從而增加額枋榫子的受力作用,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其承重的能力不斷被削弱甚至消失,最終演化為一種裝飾的構件。湘南地區(qū)的雀替形式美觀,兼具技術和精神兩個方面的價值,其雕刻的形式和內(nèi)容多為花果、鰲魚之類,以及一些紋理等。與碩大的房梁相比,雀替的體積就顯得比較小巧、美觀。
以湘南地區(qū)的范氏祠堂為例,其內(nèi)容豐富多彩,多為喜鵲、花卉等元素,寓意吉祥如意。除此之外,圖中還有很多人物的體現(xiàn),如身著官服手持錦帛的官吏形象彰顯出的是范氏作為當?shù)剌^為輝煌的家族所經(jīng)歷的光輝歷史。雀替下方的巖石兩旁有激流潮水,意指朝堂,表示官階極高、位極人臣,整個畫面充滿了和諧統(tǒng)一的觀感,內(nèi)容豐富而不單調,線條流暢毫無阻滯。
湘南地區(qū)還有很多宗祠組合形式的雀替形式存在,這些雀替的形式一般都是將花鳥魚蟲、奇珍異獸以及各種祥瑞圖案組合起來。組成非常豐富的畫面內(nèi)容,并且每一個單獨拿出來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完整紋樣。這種形式的雀替一般應用的位置是大門等入口處,能夠表達更為詳盡的寓意。其中,牡丹春燕和如意節(jié)吉祥;文人是一種家庭文化而聞名于世;祥鹿在湘南地區(qū)是非常常見的,許多民間傳說與鹿密切相關,它意味著長壽和健康;瓜果意味著人丁興旺??梢哉f雀替的豐富程度足以滿足人們的所有期望。
4 架梁木雕裝飾藝術
架梁的形式分為上、下兩個部分,整體呈“工”字形結構,上梁的重力傳遞給下梁承擔,中間部分的連接采用的是裝飾性的圖案。由于明清時期的湘南祠堂建筑對此要求也比較講究,因此這部分的裝飾內(nèi)容也比較豐富,雖然在做工方面并沒有像鴻門那樣工藝十分細致瑣碎,但是也具備自身無法取代的特色。其線條遒勁有力,形象生動,刀法細膩沉穩(wěn),梁上的圖案主要是以紅、綠、黃、白幾種色調為主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能夠呈現(xiàn)出非常強烈的色彩對比效果。架梁如若不進行裝飾,采用的一般也是材質上乘的木料進行制作,并且雕工十分考究,呈現(xiàn)出古樸之感。湘南地區(qū)的架梁有各種各樣的圖案形式,這一點和雀替異曲同工,但是架梁的主題一般表達得更為明確和單一,中間連接部分雕刻牡丹圖樣的情況下,上下梁會對應雕刻百草圖進行襯托并形成呼應,這樣兼具豐富的色彩和主次分明之感。
5 結語
湘南地區(qū)的宗祠建筑充分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這些承載著巨大的文化價值的建筑形式成了湘南地區(qū)人文價值的靈魂,值得不斷地傳承下去。文化的匯聚和交融對于湘南地區(qū)這些木雕建筑的發(fā)展及其歷史和藝術價值的變遷有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是當?shù)鼐用竦那楦休d體。無論是作為建筑的造型還是構成要素,都是對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感的高度概括和體現(xiàn),具備獨特的風格和地域特色,是湘南民間藝術形式的集大成者。
參考文獻:
[1] 吳立喜.徽州木雕類文物保護及工藝傳承研究[D].安徽大學,2016.
[2] 肖霞.汝城祠堂的木雕裝飾藝術——以范氏家廟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2(10):125-127.
[3] 何峰,柳肅.汝城明清宗祠門樓木雕裝飾藝術的湘粵文化淵源[J].裝飾,2012(09):115-116.
[4] 朱靜東.徽州龍川胡氏宗祠的木雕裝飾藝術研究[D].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