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紅
莫言小時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再加上當時經(jīng)常歉收,因此,吃不飽肚子是常事。
九歲那年冬天,莫言家里斷糧了。萬般無奈之下,莫言的母親只好去向鄰居借糧。那天傍晚,母親帶著莫言捧著一只碗來到了鄰居家。鄰居大娘一聽說借糧,思忖了幾秒,然后默不作聲地從莫言的母親手里接過碗,走進了里屋。沒一會兒,她從里屋出來了,手里端著一平碗米,小心翼翼地放到莫言母親的手中,說了一句:“也只有這么多了,拿去充個饑吧!”
好不容易挨過了那個冬天,到了第二年秋收的時候,因為全家人的辛勤勞作,莫言家里有了一些余糧。母親就要去還鄰居家的一碗米。還米時,母親還是帶著莫言去的。盛米的還是去年借米的那只碗,莫言卻看見母親還了鄰居家滿滿的一尖碗米。待還完米回來,莫言問母親:“媽,去年咱不是只借了一平碗米嗎,干嘛還米時你盛了一尖碗?”母親摸著莫言的腦袋說:“娃兒,你大娘去年家里也沒有余糧,她能借我們一碗米,已是大大的善心了,我們還她一尖碗,其實也沒多出多少,不過是表達咱的感念罷了。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感恩于人,困難時又怎會有人相幫呢?”
借米來時一平碗,還米去時一尖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影響,不在于夸夸其談的說辭,而是生活中那些低到塵埃里的溫暖細節(jié),以及細節(jié)里蘊藏的一顆感恩之心。母親的做法對莫言的影響至深。他后來將自己的思想和靈魂深深地融入黃土地,融入黃土地上那些樸實的農(nóng)民,用莫言的話來說,就是“黃土地上的勞動人民養(yǎng)育了我,我無以為報,只能用文字盡情地贊美和謳歌”。
(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