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原意是提倡道家的人生哲學(xué)——“順乎自然,無為而治”。后來,人們常用“杞人憂天”來形容不必要和無根據(jù)的憂慮。
杞人憂天的典故出自列子的《列子·天瑞》。杞國有個人擔(dān)憂天塌地陷、自己無處存身,于是整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很替他擔(dān)心,于是就去開導(dǎo)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空氣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是沒有空氣的。你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是在天空里活動的,為什么擔(dān)心天會塌下來呢?”那個人反問道:“天如果是空氣,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朋友說:“日、月、星、辰是空氣中發(fā)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你也不會受到傷害。”那個人又說:“那要是地陷下去了怎么辦呢?”朋友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我們周圍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每天都在地上行走跳躍,怎么還擔(dān)心地會陷下去呢?”經(jīng)過一番解釋,杞國人終于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