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在神戶,和當?shù)嘏笥岩黄鹑ヅ萘藴厝?。泡完溫泉出來,每個人都有一個化妝間可供使用。鏡子面前擺著吹風機、棉簽和各種護膚品,但卻沒有我想找的東西:體重秤。在中國的澡堂,體重秤是標配,在這個溫泉酒店,卻不見蹤影。
過去的一個月,有一半的時間我住在酒店里。以我的消費水平能夠住的當然都是中低檔酒店,這些酒店分布在不同城市,空間雖小,設(shè)施齊全,但是無一例外都沒有體重秤。
在地鐵上偶爾也會遇見胖子,但是總體上看,日本人都偏瘦。根據(jù)2013年的媒體數(shù)據(jù),日本男性要比中國男性輕3.7公斤。日本每年都會公布國民身高和體重數(shù)據(jù),最重的是40~49歲這個區(qū)間,2018年他們的平均體重為71.3公斤。
這個年齡段的人多處在職業(yè)生涯的關(guān)鍵時期,還在努力往上走,工作壓力很大,下班后難免應(yīng)酬多一些,經(jīng)常是體重先達到了人生巔峰。中國的情況也大抵如此,輿論討厭的“中年油膩男”也是這個群體。所不同的是,中國男性在飯局上不但喝酒更多,吃得也更多,大腹便便就是必然。
在居酒屋,我通常是最能吃的一個。有一天晚上,我點了烤肉、毛豆,還有一道菜因為日語菜單沒看明白,端上來才知道是一種炒面,于是又加了一份烤肉。隔壁坐著的日本老兄睜大了眼睛。我能感受到他復(fù)雜的感情,有點鄙視,也有點羨慕,更多的可能是震驚,他人生中可能都沒這么大吃大喝過。
吃得節(jié)制,無疑是日本人偏瘦的最主要原因。他們從小在學校吃的“營養(yǎng)午餐”,成年后常吃的“定食”(套餐),營養(yǎng)是均衡,但是卻從來不是“飽足”。有國內(nèi)朋友到日本考察,回國后說吃得非常好,但是沒有一餐吃飽過,短短兩周,他就瘦了一點。這樣看來,由于長期的“節(jié)制”,日本人的胃恐怕普遍比中國人要小一點。
有時候忙我會在便利店對付晚餐。一份三文魚、一份秋刀魚、一個蔬菜沙拉,這對我已是減肥晚餐了,但結(jié)賬的時候,店員非常自然地遞給我兩雙一次性筷子。在她看來,這就是兩個人的量了。我注意到坐在旁邊默默吃泡面的老人,是那種小碗兒童裝。
我常去公園跑步。大阪淀川河邊公園5公里長,有十幾個棒球場和三個足球場。打棒球的孩子很多,即便是純粹的“野球”,他們訓(xùn)練起來也一絲不茍,比賽前相互鞠躬,行禮如儀。
這就是“國民運動”的魅力。從1964年奧運到今天已過去半個多世紀,體育在日本不再是宏大民族敘事,而真正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個人抵抗工作壓力和人生孤獨的一個出口。多數(shù)人從小學開始就會選擇一項運動來“鍛煉意志”,觀看體育成為中產(chǎn)階層的家庭娛樂方式,這對培養(yǎng)年輕人的運動習慣非常有利。
而且,即便你不熱愛任何一種運動,如果生活在東京這樣的超大城市,“運動”也會找上你。東京人出行幾乎全都靠地鐵,上班族清一色的深色皮鞋、褲子和白色襯衣,但是他們行走的速度卻接近于奔跑,遠遠超過上海和深圳的上班族。
這就像一場新型的“競走”。對一般家庭而言,即便是過好“平常的生活”,能量消耗都是驚人的。中國旅行者常驚嘆于日式生活的精致,卻很少去注意這種精致背后努力生活的辛勤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