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荔
一年一度的高考,牽動著千萬考生和家長的心,他們懷著不同的心情,來面對這場意義非凡的考試。有人說:沒有經(jīng)歷高考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在古代科舉制度和如今的高考有些類似,也可以稱之為“古代高考”??婆e制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自隋代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共經(jīng)歷了1300余年。那個時候,科舉考試還不是十分完善。直到后來的大唐王朝建立后,科舉考試才逐步完善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對科舉制度的完善有著重大作用。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為??坪椭瓶苾深?。常設(shè)的科目有秀才、明經(jīng)、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婆e考試內(nèi)容分別是,帖經(jīng)、墨義、口試、策問、詩賦,共五種。
科舉考試制度自隋唐至兩宋,都沒有很大的變動,到了明清時期才有所變化。史學家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
“唐宋兩代的考試,由民間先在地方政府呈報,由地方送上中央,這些人就叫進士。明清時期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四級,即府縣考、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
府縣考試,錄取了叫入學,又叫縣學生,人們常說的秀才,是科舉功名中最低級的一等。鄉(xiāng)試一般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參加鄉(xiāng)試的秀才,考中后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舉行,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后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后統(tǒng)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和如今的高考一樣,古代的“高考”完畢后,也需要閱卷,閱卷完畢后,主考官會根據(jù)考生文章的質(zhì)量甄選出考生名次,然后張榜公告。這就是古代的“放榜”,與如今的高考公布成績大同小異。不過也有不少區(qū)別,比如說,殿試第一甲的前三名一般是由皇帝來遴選,另外假如主考官喜歡你的文章風格,那你就有福了。
狀元一般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擅長文學書法者授為庶吉士,人翰林院學習,其余的分別授為各部主事和知縣等,正式進入了仕途。在北京孔廟院內(nèi),今天仍然豎立著元、明、清三朝的進士題名碑。據(jù)說,最后一位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第二年清廷即下令停止科舉。
民國時期的大學一般都是獨立招生,與今天的自主招生有些相像,各大學都是自主命題,所以當時的高考試題也是形形色色。1946年西南聯(lián)大北返,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校聯(lián)合招生,其國文試題可以說是簡單至極,有些不可思議。題目共兩道,一是作文:學校與社會;二是解釋成語:指日可待、變本加厲、隔岸觀火等。這些簡潔、精煉的試題,與今天動輒長達十余頁,似是而非的考試題目相對比,哪一種更接近我們教育的初衷呢?民國是亂世,但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年代,這與當時那種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無關(guān)系。
宋太宗淳化年問,考試封卷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推行“糊名考?!狈???荚嚂r,一律把試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等信息都糊住,等閱卷完畢,成績公布后,再拆卷。“糊名考?!狈ǚ乐沽丝荚囄璞仔袨?,使科考制度更加科學??梢哉f,這是現(xiàn)代高考封卷制度的“鼻祖”。
現(xiàn)代高考,要求字跡工整、美觀、大方,尤其語文試卷。古代考生書寫方面更加出色,書法藝術(shù)堪稱一絕。比如唐代的柳公權(quán),柳體書風剛勁有力,還有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楊慎、吳寬,清代的翁同穌、劉春霖等都是狀元,他們的書法令人贊嘆。
如今高考憑準考證入場,上面有照片、姓名、學校、身份證號等考生信息。古代考生進入考場,需核實身份,也要攜帶“準考證”。但由于古代科技落后,沒有照片,畫像也不能保證沒有誤差,只好用語言描述。比如,姓名:賴以尊。年齡:二十歲。體貌:中等身材,沒有胡須??继枺褐巫秩惶枴_@就是準考證,古代叫“浮票”。
古代的高考可以說比現(xiàn)在難上幾十倍,所以有“苦讀寒窗數(shù)十年,只為金榜題名時”這種說法?,F(xiàn)在我們可以說是幸福的,因為高考相對來說還是最公平的一次競爭,不分貧福貴賤,只要你堅持不懈孜孜不倦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等待你的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