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汝憲
摘 要 小學階段是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階段,品德與社會課在素質教育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品德與社會來源于生活,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本文重點探討了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應用策略,以期指導教學實踐。
關鍵詞 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0-0095-01
生活化教育模式由來已久,但在素質教育中又得到了升級,傳統(tǒng)的生活化知識講解,教師仍舊占據(jù)較多的時間,通過主觀臆測去分析學生經(jīng)歷過的問題,師生之間的代溝使得課堂的興趣低迷,學生鮮少集中注意力參與互動,對品德與社會的重點信息圈畫出來死記硬背是常規(guī)操作,新時期課堂上的生活化教學,尊重學生的主觀地位,教師應聽取學生的意見,結合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計劃,通過課堂上的核心問題引導,將知識學以致用,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
一、運用生活實際,促進學生學習
《品德與社會》教材雖然配有大量生活元素的圖片作為課程資源,但缺乏活靈活現(xiàn)的圖片資料,小學生不會喜歡。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供學生學習和認知,從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共鳴。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性學習情境時應該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才能促使學生實現(xiàn)自我超越,并在學習中不斷成長。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我會用心選取已經(jīng)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真實事例。如:在教學《粒粒皆辛苦》一課中小麥種植及收獲的過程,我?guī)ьI學生去觀看農民伯伯怎樣種田的,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糧食的來之不易,知道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二、課堂導入生活化,誘發(fā)學生強烈學習動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一方面敦促學生自主學習,一方面又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解知識,不給學生思考的余地。新時期教師應預留時間,讓課堂上導入的生活化問題能夠契合學生的認知范疇,誘發(fā)學生的求知動機,并引導學生持續(xù)化的推進求知任務。例如:教學“我的一家人”時,相信學生對于自己的家庭結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都有足夠的了解,為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設定課前準備任務:觀察并了解自己家人的職業(yè)、興趣、愛好、生活習慣。準備一張家庭生活照。教師準備一張自己童年的家庭生活照,在課堂上利用輕松的談話模式引入今天的主題:我們都有自己的家,誰能告訴大家你的家里都有誰?請哪位同學介紹,就把事先收上來的照片放在投影上,全班都能看到。教師從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出發(fā),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這是老師和你們一樣大時,和我的家人一起照的照片,大家猜一猜,哪個是老師?”“猜一猜其他幾個人是誰?”可展開“我理想的家庭”為主題的小劇場互動,讓學生前后桌組成一個家庭,按照他們以前模擬的“過家家”形式,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庭并展開情境扮演,學生的參與熱情都較高,最后再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播放“小明的一家”,讓大家來猜猜圖中的人物是什么關系?學生對家庭的認識更加深刻,在溫暖的互動環(huán)境中分享各自的故事,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三、創(chuàng)設情境生活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情境生活化可以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增強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小學生拓寬視野,讓他們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學習品德和社會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摒棄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切忌生搬硬套,否則很容易給學生帶來學習困擾,進而影響課堂的教學效率。如在《說聲謝謝》的學習中,教師首先可以分析學生的學情?,F(xiàn)在的小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被父母溺愛,性格較為自私,將別人對自己的好視為理所當然。所以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設計中,教師就需要讓小學生明白一個道理:當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應該說一句“謝謝”。教師可以組織表演活動:學生在操場上跑步,突然摔倒膝蓋破皮。另外一位學生把他扶起來并為他止血。受傷的學生真誠地說了一句“謝謝”。這樣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有一種切身的體會,進而了解到說“謝謝”屬于一種基本的禮儀,也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
四、豐富活動,促進學生體驗生活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還應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將生活氣息深度融入課堂之中,使學生深度體驗、領悟生活。小學生天性活潑,熱衷于新鮮事物,因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應將枯燥的教學內容融入豐富趣味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參與其中,體悟知識,培育道德品質。一方面,教師可采用游戲教學法,通過設計科學的教學小游戲,使學生從游戲中汲取知識、培養(yǎng)良好品德;另一方面,教師可采用模仿教學法,針對小學生模仿能力強這一特點,采用生動的人物故事,著重突出人物行為,使學生深度討論行為得體與否,繼而生發(fā)感悟,對自身行為加以反思,通過模仿良好的言行舉止,在實際生活中充分踐行。例如,為了引導學生尊重殘疾人、關愛殘疾人,教師僅僅依靠教材講解講殘疾人艱苦奮斗的故事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可組織學生模仿殘疾人的生活場景,使學生認識殘疾人的艱辛與不易,并使其感動于殘疾人堅持不懈的精神,繼而樹立起尊敬殘疾人、幫助殘疾人的意識。
總之,小學品社課教學生活化,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對其他學科教學改革也起到了啟示作用。因此,相關教育工作者務必要重視對該學科的生活化教學改革,豐富教學內容,并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素養(yǎng)與水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小學品社課程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宋文敏.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優(yōu)勢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02).
[2]張文琪.對品德與社會課中歷史教學的兩點思考[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