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丹
非暴力溝通是有關于有意識地使用語言的學問,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對它有一定的誤解,本文就非暴力溝通的產(chǎn)生背景與由來、內涵與本質、發(fā)展歷程和現(xiàn)狀進行簡要分析。
1 非暴力溝通的由來
上個世紀30年代,從在美國的底特律市雖然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一度成為工業(yè)之都,此時大量人口涌入這個城市,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口的急劇增長,與之相伴的社會問題如社會治安混亂、勞資糾紛增多、犯罪率上升、人情淡漠等社會問題與矛盾層出不窮。少年時代的馬歇爾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有些人生活在懊惱、糾正和沖突之中,但另外一些人卻活出了慈悲、友愛與和平的生命狀態(tài)。對于這一社會現(xiàn)狀,馬歇爾感到深深的不解與好奇——同樣的生活環(huán)境,為什么人與人之間的生活狀態(tài)可以完全不一樣,他對于怎樣運用新的溝通方式在面對暴力時可以和平解決分歧,發(fā)展出濃厚的興趣。他希望整個社會和和諧友愛的,人與人之間情誼相同并樂于互助,他想為自己理想中世界的實現(xiàn)做點什么。
為此,馬歇爾選擇了心理學專業(yè),在美國底特律市的康斯威星大學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繼續(xù)深造,直到博士畢業(yè)。畢業(yè)以后,他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多年心理學的專業(yè)學習后仍然不能回答他幼年時在心中留下的疑問。于是他繼續(xù)去拜訪那些生活得慈悲友愛的人們,向他們咨詢和請教,并繼續(xù)擴大研究范圍和領域,除了研究心理學外,他還研究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以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過潛心研究和多方走訪,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馬歇爾博士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交談方式——“非暴力溝通”。
2 非暴力溝通是什么
非暴力溝通,從字面上講,就是關于溝通的學問或者是溝通技巧,但非暴力溝通的真實含義遠遠不止于此。非暴力溝通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馬歇爾在研究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過程中,對其中的“非暴力”思想深表認同,而非暴力溝通這門學門又和語言以及對語言的運用有關系,所以馬歇爾博士把這門學問命名為“非暴力溝通”。確切地說“非暴力溝通”中的“非暴力”是有一定的時代印記的, 這門學問又與語言的使用有關系,所以馬歇爾把它命名為“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博士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暴力的行為和表現(xiàn)都是后天習得的。只有當人們有意識地去使用語言,轉變注意力的焦點和語言表達的方式,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時,與人之間的愛才會自然流露。非暴力溝通這門學問旨在幫助人們:看見彼此的美好,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地表達自己,也能關切地傾聽他人,以期實現(xiàn)人們與自己、他人建立有品質的連接,彼此能夠主動自愿去給予。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馬希爾盧森堡出版了關于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本書《非暴力溝通》,以下是書中關于非暴力溝通的主要思想:
(1)非暴力溝通的三一理論假設:一是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不善良是后天習得的;二是世界上有足夠的資源來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三是需要是所有人珍視的,需要是所有人共同想得到的,需要是抽空的,需要具有一致性,在人與人之間沖突矛盾的是滿足需要的策略。
(2)非暴力溝通的經(jīng)典模式:非暴力溝通認為:大多數(shù)人的說話方式和常常引發(fā)我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對于這一點的覺察是整個非暴力溝通的起點。我們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的注意力在于別人或者自己有什么問題,哪里出錯了,要么指責別人,要么指責自己。背后都是一腔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情緒,指責僅僅是發(fā)泄了情緒,卻傷害了他人和自己,并不能解決問題。這種溝通方式做時作為一個人的本能反應。為了活出和平友愛的狀態(tài),為了我們理想中的世界得以實現(xiàn),那么我們先從自我轉變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語言。于是就有了非暴力溝通的經(jīng)典?!?,我感受(身體的本體感覺和情緒狀態(tài)),因為我看重/需要/重視……,請您……,可以嗎?這個程式包含了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要素,這四個要素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觀察是感受的誘因,感受是需要的信使,需要是感受的根源,請求是滿足需要的策略。
(3)非暴力溝通的目的:通過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按照非暴力溝通的經(jīng)典程式來表達自己和聆聽他人,人與人之間將會變得友善、情意相通,樂于互助。
3 非暴力溝通的推廣
經(jīng)過盧森堡博士幾十年的實踐經(jīng)驗總結,他發(fā)現(xiàn):非暴力溝通這門學問真正能幫助到人們的地方在于人內心的轉變,語言表達是形式,是內在思想的外在表現(xiàn),內心的轉變和語言的轉變同時發(fā)生才能讓美好的世界真的得以發(fā)生,如果僅有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外在語言的應用,這種溝通仍然是無效的。
1984年,馬歇爾博士成立了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他是國創(chuàng)始人和教育服務主管,馬歇爾不僅到世界各地去運用非暴力溝通開展工作,幫助政府和人們調節(jié)沖突,美化生活,他還致力于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非暴力溝通的傳播者。由于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馬歇爾博士榮獲地球村基金會頒發(fā)的和平之橋獎。 有超過200名經(jīng)CNVC認證的非暴力溝通培訓師在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NVC培訓。
如今,非暴力溝通這個名字已經(jīng)不能涵蓋這門學問的本質了,馬歇爾博士進一步指出這門學問的本質是愛的語言,它是基于需要的意識——人們做還是不做某件事情,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要。情緒無所謂好壞之分,只有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情緒和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情緒這種區(qū)別。他進一步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本源在于人的內心。內心沒有暴力,語言才會沒有暴力,內心有了評判,語言自然有了明顯或隱蔽的精神暴力。
盡管非暴力溝通已經(jīng)發(fā)展半個世紀,理論成就已經(jīng)足夠豐厚??墒窃趥鞑サ倪^程中仍然有很多的困難。
首先,說話是一種本能,很多人并沒有經(jīng)過任何的學習和修煉就自發(fā)養(yǎng)成了屬于自己的表達和溝通習慣。他們并不覺得自己的表達方式由什么問題,無法完成覺察;即使有所覺察,要把非暴力溝通這種理念轉化為生活中的具體行為還有一個練習、熟悉和掌握的過程,糾正已有的溝通喜歡比學習一種新的溝通技能難度更大。
其次,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追名逐利是很多人行為的方向,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似乎人們沒有時間和精力靜下心來反觀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遠離了自我和自我的需求。非暴力溝通不管多么有用,多么有愛,卻不能快速、直接人們實現(xiàn)追名逐利這個目標。非暴力溝通的用意在于幫助我們去獲得內心的安寧和實在,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情誼相同,樂于互助??墒俏覀兩畹纳鐣欠裾娴挠凶銐虻淖栽竵頋M足每個人的需要?是否每個人都是善良的。即使天性善良,可是已習得的暴力和不友好如何療愈。慢下來,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得到在眾生忙碌中獨自慢下來。
目前不少的工作坊和社會培訓機構都在廣泛傳播非暴力溝通,這種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宣傳,還需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地踐行。
(作者單位:四川財經(jīng)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