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楠 崔 妮
(大連市兒童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12)
外周靜脈留置針基于減少了反復穿刺對患兒帶來的痛苦和恐懼這一大優(yōu)勢,已被兒科臨床廣泛應用,留置針的應用不僅,還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改善了護患矛盾。兒童的穿刺具有特殊性,如血管細,穿刺時不配合等。傳統(tǒng)的單人雙手送管法,由于送管過程中穿刺部位缺乏固定,加上患兒掙扎不配合,往往會出現(xiàn)送管不順,導致留置針穿刺失敗。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臨床護理工作中將傳統(tǒng)的單人雙手送管法改良為單人單手送管法,效果良好,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6年8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在我科室治療的2個月~3歲患兒300例,病種急性肺炎217例,哮喘83例。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50例。其中實驗組男89例,女61例,平均年齡8.2個月,對照組男87例,女63例,平均年齡8.4個月,研究入組的患兒在年齡、性別、診斷、住院時間長短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材料:選用美國BD公司生產(chǎn)的密閉式靜脈留置針(竸瑪),3M貼膜。
1.3 靜脈選擇:根據(jù)不同患兒的年齡、病情的需要、外周靜脈分布情況、用藥的性質(zhì)、量及輸液速度來選擇穿刺的外周靜脈,一般選擇相對粗直、有彈性、血流豐富、無靜脈瓣、避開關節(jié)易于固定的靜脈[1],盡可能從血管的遠端開始。因為下肢靜脈炎較上肢較為多發(fā),故一般不選用下肢靜脈進行穿刺[2]。年齡小的患兒,臨床護士一般選擇頭皮靜脈進行穿刺,包括額上靜脈、顳淺靜脈、耳后靜脈等。較大患兒一般首選手背靜脈、肘正中靜脈。
1.4 操作方法:兩組均由年資和技術水平相當?shù)膬擅吣曩Y護士操作,操作前向家長做好解釋工作,以取得理解和協(xié)作[3],操作人員操作前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潔,準備好用物,選擇穿刺血管,常規(guī)消毒穿刺部位皮膚直徑>8 cm,操作開始先松動外套管,操作者右手持單翼的留置針針柄,左手繃緊穿刺血管處的皮膚固定穿刺部位,以15°~30°角直刺入血管,見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順留置針走向在推進0.5 cm左右[4],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雙手送管法,即右手固定針芯柄,左手松開穿刺部位持套管分叉處將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內(nèi),右手撤出針芯。實驗組采用單人單手送管法,操作者的左手始終固定和繃緊穿刺部位的皮膚,使穿刺部位保持相對不動,右手拇指指尖插入留置針Y接口分叉處,食指置于針翼前端,中指屈曲置于針翼下方起支撐作用。右手拇指與食指同步一前一后用力,食指向后用力撤出針芯同時拇指向內(nèi)送套管,直至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后,左手拇指輕按針座,右手食指拇指順勢拔出針芯。送管時保持針芯與外套管保持同一水平。穿刺成功后用3M貼固定,標明穿刺時間。比較兩組送管方法留置針穿刺成功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種送管方法一次性穿刺效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兩種送管方法一次性穿刺效果比較
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兒及患屬對護士的滿意度與信任度,因此兒童留置針穿刺技術中護士必須熟練掌握留置針穿刺成功的技巧。本次對比研究顯示,實驗組患兒留置針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單人雙手送管時,原處于固定和繃緊穿刺部位的左手要松開,左手拇指插入留置針Y接口分叉處,右手食指和拇指捏住針翼撤出留置針針芯少許,右手將留置針送入血管內(nèi),然后撤出針芯。這樣,原處于繃緊拉直狀態(tài)下穿刺處的靜脈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回復松弛或輕度的屈曲,送留置針外套管時,就會出現(xiàn)外套管扭曲、打折、送出血管外等從而使留置針穿刺失?。换純捍┐讨w沒有操作者的左手固定,患兒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掙扎,從而使已進入靜脈的留置針移位滑脫,導致留置針穿刺失敗。實驗組單人單手送管的穿刺方法避開了雙手送管的弊端,操作簡單省力,容易掌握,單人單手送管法操作者的左手始終充分固定著穿刺肢體,繃緊拉直穿刺部位的皮膚;右手拇指指尖置于Y接口分叉處推送外套管時既省力又簡單,而且避免了將針芯退出外套管的過程中將外套管尖端退出血管外所造成的穿刺失敗,它還有效地節(jié)約了護士的人力資源,可由一名護士獨立完成,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值得兒科臨床護理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