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弭災·罷樂·行荒禮
      ——釋吳元年“罷女樂”

      2019-09-24 07:40:36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災異旱災禮樂

      尹 蕾

      前 言

      吳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下令“自今朝賀不用女樂”(亦稱“罷女樂”)。明代文獻史料對此次“罷女樂”一事多有記載:

      其一,《明會要》:“太祖初克金陵,即立典樂官。其明年,置雅樂,以供郊社之祭。吳元年,置太常司,其屬有協(xié)律、司樂等官,職雅樂。又命:自今朝賀,不用女樂。”(1)〔清〕龍文彬:《明會要·卷21·樂上》,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339頁。

      其二,《明史·卷61·樂一》:“太祖初克金陵,即立典樂官。其明年置雅樂,以供郊社之祭。吳元年命自今朝賀不用女樂?!?2)〔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61·樂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00頁。

      其三,《明史·本紀第一》:“癸酉,命朝賀罷女樂”。(3)〔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1·本紀第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頁。

      另外,《明實錄》及萬斯同所著《明史》中也均提及此事。因所罷為“女樂”,研究者常將此事與“崇雅黜俗”的禮樂觀念相聯(lián),認為朱元璋“在明王朝草創(chuàng)之際立官方雅樂體系,已將‘自古亡國之音’的女樂屏除在宮廷用樂之外。歷代立國者鄙視民間俗樂伎藝的情形屢見不鮮,明太祖則更專橫……明初立國者崇雅黜俗的官方文化立場由此顯露?!?4)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編年史》,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85頁。這一結(jié)論直指“罷女樂”事件為朱元璋專橫斥俗之舉,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朱元璋“崇雅”“黜俗”

      中國古代宮廷中的“女樂”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她們色藝俱佳,在宮廷中除用于儀式場合外,更多地是在統(tǒng)治者飲宴享樂的欲求下發(fā)展成為一種娛樂性的俗樂。人們也常將許多誤國、亡國歸因于女樂,致使后世的統(tǒng)治者常常對女樂予以禁斷、罷黜(5)如《全唐文》載有唐代《禁斷女樂敕》:“睠茲女樂,事切驕淫,傷風害政,莫斯為甚,既違令式,尤宜禁斷”即為朝廷詔令禁斷。。

      朱元璋雖出身寒微,但“初定天下,他務(wù)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征耆儒,分曹究討?!?6)〔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47》,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223頁。此后的執(zhí)政期間又陸續(xù)詔令編定《存心錄》《大明集禮》《洪武禮制》《禮儀定式》《大禮要議》《皇朝禮制》《大明禮制》《洪武禮法》《禮制集要》《禮制節(jié)文》《太常集禮》等禮書,力圖厘正祀典。作為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樂”自然亦是如此。所謂“王者功成作樂”,歷代開國之君都十分重視禮樂建設(shè),《周禮·春官·大司樂》便有:“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兇聲、慢聲。”(7)〔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594頁。的記載,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初克金陵,便立典樂官、置雅樂。吳元年,定樂舞之制及郊祀、宗廟禮樂,并置教坊司,設(shè)大使、副使、和聲郎,左、右韶樂,左、右司樂等職。這一切都顯示出朱元璋重視禮樂、重建儒家文化的政治追求。因此,從思想根源看,朱元璋確有崇雅傾向。另一方面,從史料記載看,朱元璋下令“諛詞艷曲,皆棄不取”,思想上確有“黜俗”觀。洪武四年,他諭禮臣曰:“古樂之詩,章和而正。后世之詩,章淫以夸。故一切諛詞艷曲皆棄不取?!?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61·樂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07頁。又命儒臣撰《回鑾樂歌》三十九章,曰:“殿中韶樂,其詞出于教坊俳優(yōu),多乖雅道。十二月樂歌,按月律以奏,及進膳、迎膳等曲,皆用樂府、小令、雜劇為娛戲。流俗喧譊,淫哇不逞。太祖所欲屏者,顧反設(shè)之殿陛間不為怪也。”(9)同注⑧。洪武六年二月壬午(公元1373年3月4日)“禁教坊司及天下樂人,毋得以古圣賢、帝王、忠臣、義士為優(yōu)戲。違者罪之?!?10)〔清〕龍文彬撰:《明會要·卷21·樂上》,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341頁。

      但從另一角度看,宮廷進膳、迎膳、燕樂場合仍在使用樂府、小令、雜劇,甚至教坊司也表演優(yōu)戲。說明至少在洪武初期,宮中仍然使用俗樂,并未全面廢止。如果“崇雅黜俗”,又為何“罷女樂”的同時繼續(xù)使用其他俗樂呢?因此,吳元年突然出現(xiàn)的“罷女樂”事件與朱元璋的“崇雅黜俗”觀是否直接相關(guān),值得思考。

      二、吳元年之社會背景

      歷史事件的產(chǎn)生有偶然,也有必然。文獻史料有時只錄事件本身而無始末原因,這就需要我們在解析現(xiàn)象時予以充分考慮,不能僅著眼于表象。一些看似無關(guān)的事件,卻往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探究吳元年“罷女樂”的起因,還須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禮制傳統(tǒng)。除前文所列史料之外,“罷女樂”之事還出現(xiàn)在《明史·太祖本紀》(張廷玉)、《明實錄》及《明史》(萬斯同)中:

      其一:元至正二十七年五月(11)元至正二十七年為公元1367年,即吳元年。,“以旱減膳素食,復徐、宿、濠、泗、壽、邳、東海、安東、襄陽、安陸及新附地田租三年。六月戊辰,大雨,群臣請復膳。太祖曰:‘雖雨,傷禾已多,其賜民今年田租?!镉希R罷女樂?!?12)〔清〕張廷玉:《明史·太祖本紀·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頁。

      其二:吳元年六月癸酉“戊辰,大雨。先是,上因久旱日減膳、素食,宮中皆然俟天雨復膳。既而雨,群臣請復膳。上曰:亢旱為災,實吾不德所致。今雖得雨,然苗稼焦損必多,縱肉食奚能甘味。廷臣對曰:昔武王克商,屢獲豊年,詩人頌之曰:綏萬邦屢豐年。主上平海內(nèi)、拯生靈,上順天心、下慰民望,而憂勤惕勵,感茲甘雨,豐年之祥,其有兆矣。上曰:人事邇,天道遠,得乎民心則得乎天心。今欲弭災,但當謹于修己,誠以愛民,庶可答天之眷。乃詔免民今年田租。命自今凡朝賀不用女樂。參知政事張昶以謀叛誅?!?13)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校?。骸睹鲗嶄洝ぬ鎸嶄浘矶摹?,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年,第345頁。(引文標點為筆者所加)

      其三:吳元年“春正月乙未諭中書省曰:吾昔在軍中嘗空腹戰(zhàn),歸得粗糧如飴,今乃珍食美飲其敢忘吾民?太平應(yīng)天諸郡,吾創(chuàng)業(yè)地,先勞供億其賜太平田租二年。……(五月),賜徐、宿、濠、泗、壽、邳、東海、安東、襄陽、安陸,及自今新附土地徭賦三年。久旱減膳蔬食。六月丙午朔,日有食之。戊辰,雨。太祖曰:雖雨傷禾已多,其賜今年田租。癸酉,革朝賀女樂,誅參知政事張昶?!?14)〔清〕萬斯同撰:《明史·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1頁(引文標點為筆者所加)。

      綜上史料可知,吳元年(即元至正二十七年)“罷女樂”前后,曾發(fā)生如下事件:

      吳元年 五月公元1367年5月29至6月28日間旱災,減膳素食吳元年六月丙午公元1367年6月28日日食吳元年六月戊辰公元1367年7月20日大雨;臣請復膳;賜民田租;弭災吳元年六月癸酉公元1367年7月25日罷女樂;誅參知政事張昶

      吳元年五、六月間,先后發(fā)生了旱災和日食,這在古代屬于災異現(xiàn)象。按照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慣例,統(tǒng)治者應(yīng)采取措施以“弭災”。弭災,就是消弭災害。是指災異發(fā)生后,統(tǒng)治者采取措施以應(yīng)對和消解災難的行為。古人認為國家災異是“天”對人間社會失序的告誡,需采取措施消弭?!睹鲗嶄洝芬裁鞔_記載旱災發(fā)生后,朱元璋“欲弭災”以“答天之眷”。這些弭災措施一般包括:減膳、避殿、改元、減免田租、下罪己詔、釋放宮女、撤懸、罷宰相等等。其中與“樂”直接相關(guān)的就是“撤懸”(亦稱“撤樂”或“徹樂”)。吳元年的“罷女樂”恰恰發(fā)生在旱災和日食之后、朱元璋減膳素食、免田租之時。如果考慮到“弭災”這一社會背景,則此次“罷女樂”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應(yīng)對災異的弭災措施之一,是朱元璋按照傳統(tǒng)而行的“荒禮”。

      三、荒禮與撤懸制度

      “禮”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和規(guī)范,吉禮、賓禮、嘉禮、軍禮、兇禮構(gòu)成了五禮制度體系,涉及到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吉、賓、嘉、軍四禮中,“樂”扮演著重要角色,為研究者所重視,但與兇禮相關(guān)的“樂”的規(guī)定性尚較少引起學界的注意。兇禮包括喪禮、荒禮、禬禮、恤禮四種,本文涉及的荒禮即為其中之一。

      (一)荒禮撤懸

      《周禮》載:“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15)阮元??獭妒?jīng)注疏》:《周禮·春官·宗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757頁。(引文標點為筆者所加)這里的荒禮,是指國家在發(fā)生自然災害時,由皇帝主導、采取救災措施的制度。我國自古以農(nóng)業(yè)為國家命脈,自然災害如四鎮(zhèn)五岳崩、旱澇災等對農(nóng)業(yè)和社會影響最為直接,甚至會動搖國家統(tǒng)治。因此,每遇災荒之年,都要舉行荒禮用以救助和安撫民心,維護社會安定,故極受統(tǒng)治者重視。這些救荒行為,在古代也是禮儀的重要內(nèi)容,有其相應(yīng)的制度規(guī)范。吳元年,朱元璋欲施行“弭災”就是在應(yīng)對旱災、日食,實施“荒禮”制度。

      古人認為:“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16)〔漢〕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卷八》,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18頁。災難為天譴,如對國家之失仍不自知,則會畏之以威。因此,一旦發(fā)生重大災異事件,統(tǒng)治者便會“順應(yīng)”天意安撫民心,采取修省自身的一些行為:“歲兇,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谷,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大夫不食梁,士飲酒不樂。”(17)楊天宇撰:《禮記注譯》之《禮記·曲禮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1頁。大兇之年,天子需少食減膳,御道不除草,宮懸不作,以降低禮儀規(guī)格方式進行自我懲戒。這種自省以告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湯“桑林禱雨”,時天下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翦其發(fā),磿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悅,雨乃大至?!?18)〔戰(zhàn)國〕呂不韋等編、〔漢〕高誘注:《呂氏春秋·順民》,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第86頁。以自我犧牲之舉,祈福于天,取悅于民。

      禮樂相輔相成,災荒之年,統(tǒng)治者也需調(diào)整禮樂使用制度,以示與民同甘共苦。周代,救荒由大司徒執(zhí)掌,采取的對策主要有十二條:“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幾,七曰省禮,八曰殺哀,九曰蕃樂,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盜賊”(19)同注,第674頁(引文標點為筆者所加)。。其中的“蕃樂”就涉及了禮樂使用方面的規(guī)定,是指將樂器收藏起來,不再作樂。針對不同類型的災異狀況,對樂的措施也略有不同:“凡日月食,四鎮(zhèn)五岳崩,大傀異災,諸侯薨,令去樂。大札、大兇、大災、大臣死,凡國之大憂,令弛縣。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兇聲、慢聲。大喪,涖廞樂器;及葬,藏樂器,亦如之。”(20)同注,第767頁(引文標點為筆者所加)?!兑葜軙芬草d有:歉年糧食不足“樂唯鐘鼓”,饑年“樂無鐘鼓”,大荒之年則“國不稱樂”“禮無樂”。先秦,“梁山崩,晉侯以傳召伯宗,問其所,曰:……國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

      為之不舉,降服,乘縵,徹樂,出次?!?21)李夢生撰:《左傳譯注》之《左傳·成公五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41頁。即為典型案例。時晉侯向大夫伯宗詢問山崩原因,伯宗認為國主山川,所以國君應(yīng)采取撤樂、出次(避殿)等措施以對。漢魏以后,因災異而廢樂之事更不鮮于記載。僅《北史》就有正始元年六月、永平元年五月、永平二年五月、延昌元年正月等多處“以旱故,徹樂減膳”的相關(guān)記載。隋制,若京師孟夏逢旱,要祈雨,如仍不雨,皇帝就要素服、避正殿、減膳撤樂或露坐聽政?!端鍟芬草d有梁時遇旱則祈雨,同時要理冤獄、賑鰥寡孤獨者、省徭輕賦、舉進賢良,其中也包含“撤膳羞,弛樂懸而不作”(22)〔唐〕魏征撰:《隋書·卷七·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25頁。之舉措。這一“國有大故,則減膳徹懸”的荒禮制度一直延用至清代。

      (二)撤懸之文化內(nèi)涵

      陰陽是中國古代認識世界的基本觀念,萬事萬物都具有陰陽屬性。漢以來,陰陽結(jié)合五行衍生出諸多原理。它們相互之間相生相克,對宇宙萬物發(fā)揮著作用。當陰陽五行達到平衡時,自然萬物也會有序運行,萬物和順,社會安定和諧。一旦失衡,萬物就會處于無序的狀態(tài),導致各種災異頻發(fā)。反之,災異出現(xiàn),則必然是陰陽五行出現(xiàn)失衡的表征?!按蠛嫡?,陽滅陰也……大水者,陰滅陽也?!?23)〔漢〕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96頁。古人看來,水旱災害都是陰陽失序造成的。陰氣過重導致水災,陽氣太盛則致旱災?!秶Z·周語》伯陽父曰:“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24)〔春秋〕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國語》,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第13頁。即所謂“天地之所為,陰陽之所起”。

      梳理文獻,會發(fā)現(xiàn)施行荒禮的措施雖然很多,但“撤懸”卻最常出現(xiàn)在旱災發(fā)生時。這一現(xiàn)象與古人對“樂”與“禮”陰陽屬性的認識有關(guān),即所謂“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25)〔清〕孫希旦:《禮記集解·郊特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674頁?!栋谆⑼x》:“樂言作、禮言制何?樂者,陽也,陽倡始,故言作;禮者,陰也,陰制度于陽,故言制。樂象陽,禮法陰也?!?26)〔漢〕班固等撰:《白虎通·卷一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8頁。如此一來,“作樂”之事就與自然界的陰陽秩序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既然旱災是由陽氣過盛而致,此時如果再作屬性為“陽”的“樂”,則必然會導致陽氣聚集、災情加劇。因此,旱災發(fā)生時,人們需要遵循陰陽平衡的原則,采取“撤懸(樂)”,以疏導陽氣,緩解旱情。晉恭帝元熙元年:“今入歲以來,陰陽失序,風雨乖和,是宜減膳徹懸。”(27)〔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第3728頁。大中祥符二年(1009)春,由于汴京少雨,右仆射張齊賢奏曰:“宴樂,陽事也?!瓕⑹箩T飲,請俟雨足?!?28)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500頁。北宋劉安世曾上疏求“罷宴樂,昭示閔雨之意”(29)同注。,唐文宗遇旱也停教坊樂等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在古人眼中,“宴樂”與“大旱”相互矛盾,只有“罷宴樂”才能昭示誠意,求得風調(diào)雨順。因此,古代統(tǒng)治者在自然災害和國家災異狀況下,行荒禮撤懸、徹樂就成為一種慣常采用的方式。

      四、罷女樂——行荒禮

      “撤懸”二字表明,行荒禮應(yīng)撤的是禮樂。如果吳元年“罷女樂”確是朱元璋行荒禮弭災,又為何是“罷女樂”而非撤懸?這應(yīng)與當時吳政權(quán)的禮樂狀況有關(guān)。

      (一)吳元年禮樂狀況

      吳元年(公元1367年)是朱元璋登基為帝前的一個臨時年號。時戰(zhàn)亂已久,朱元璋又出身布衣,這個臨時的吳政權(quán)并不具有完備的禮樂建制(30)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校?。骸睹鲗嶄洝ぬ鎸嶄浘矶摹?,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年,第347頁。載(吳元年)秋七月,朱元璋對由道童選拔而來的樂舞生親自進行了測試:“上御戟門召學士朱升及范權(quán)領(lǐng)樂舞生入見,設(shè)雅樂閱試之。上親擊石磬命升辨識五音,升不能審,以宮音為徵音?!比欢?,負責禮樂建設(shè)的朱升居然不能審辯五音,可見當時禮樂建設(shè)面臨的困難和窘境。。但朱元璋為奪取天下、成就帝業(yè)必然要進行各方面的籌備,禮樂也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史料顯示,吳元年七月開始,朱元璋開始全面進行禮樂建設(shè):

      吳元年七月至十二月間,朱元璋選拔樂舞生,命制樂章、聲譜、琴、瑟等編懸樂器,校定音律,正雅樂,定樂舞之制,置教坊司,積極頻繁地進行著禮樂建設(shè)。但禮樂并不能一蹴而就,宮廷朝會宴享樂舞則直到洪武三年九月(公元1370年10月19日,農(nóng)歷九月三十),方才得定。

      因此,吳元年五、六月,旱災與罷女樂發(fā)生之時,吳政權(quán)的禮樂不備是不爭的事實,此時朱元璋如要弭災撤懸也無禮樂可撤,只能將以罷女樂來代替撤懸。另外,古代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中,女性屬陰,如果后宮女性過多,則會陰氣過盛,導致陰陽失衡、社會失序,甚至會誘發(fā)災異。因此,“出宮人”也是常見的平衡陰陽、消除災害的方式之一。當國家發(fā)生災異時,也常裁減宮人以弭災。漢桓帝就曾因旱災“出宮女五百余人”以消除怨氣、減災避難??傊?,在吳元年禮樂不備的局面及出宮人平衡陰陽的觀念兩個因素的影響下,旱災發(fā)生時以“罷女樂”弭災應(yīng)荒禮也就成為吳政權(quán)的必然選擇。

      (二)行荒禮、聚萬民

      “天人合一”思想下,天與人間社會為一個整體,相互之間密切相關(guān),可以相互感應(yīng)。當人的世界發(fā)生變故,天就會感應(yīng)到人間失序,從而降下災難予以懲罰。這可能是古代人們對于自然界的變幻莫測和不可知性的一種敬畏。古人認為,災異出現(xiàn)就是上天的預警:“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現(xiàn)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31)〔漢〕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卷八》,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18頁。作為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國家之失就是皇帝之責,需要關(guān)注自然變化、不時自省以挽救過失,即“內(nèi)以自省,宜有懲于心,外以觀其事,宜有驗于國。故見天意者之于災異也,畏之而不惡也,以為天欲振吾過,救吾失,故以此報我也?!?32)同注,第319頁。因此,災異狀態(tài)下,皇帝所采取的措施中很多都是自省的方式,帶有“罪己”傾向,如減膳、素食、避殿等等,這種“罪己”方式其實就是所謂的弭災。雖然現(xiàn)在看來,這些措施于抗災無益,更像是皇帝用以向“天”求得諒解、解除災難的謝罪之舉,是古人面對無法掌握自然現(xiàn)象做出的心理上的解讀。正如谷永所言:“臣聞災異,皇天所以譴告人君過失,猶嚴父之明誡。畏懼敬改,則禍銷福降;忽然簡易,則咎罰不除。”(33)〔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85》,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3450頁。但從積極一面來說,統(tǒng)治者的“罪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節(jié)制享樂、厲行節(jié)儉的作用。于民(如減免田租)、于國(如罷宴等以減少浪費)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更多的只是統(tǒng)治者營造出的皇帝與民同甘共苦、愛民如子的姿態(tài),目的是籠絡(luò)民心。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常見災異過后,大臣請求解除弭災,恢復舊制,卻常被皇帝拒絕??傄獛追谱屩螅艜懊銥槠潆y”同意。吳元年的這場旱災也不例外,六月戊辰(公元1367年7月20日)大雨,旱災緩解,群臣請復膳。但朱元璋對大臣說:“今雖得雨,然苗稼焦損必多縱肉食奚能甘味?!耸逻兲斓肋h,得乎民心則得乎天心。今欲弭災,但當謹于修己,誠以愛民,庶可答天之眷?!?34)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骸睹鲗嶄洝ぬ鎸嶄浘矶摹?,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年,第345頁。(引文標點為筆者所加)隨后,朱元璋不僅沒有復膳,反而更大范圍地增賜田租,同時罷女樂,將弭災進行到底。

      天災之下,朱元璋選擇與平民站在一起,應(yīng)對危機,也就具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上攵玫綄嵒莸陌傩諏χ煸暗母屑ぶ楸貙⑺疂q船高,而朱元璋也就借天災、施荒禮,獲得了社會的高度認同。無疑,朱元璋看中的不僅是旱災所造成的影響,更是以此為契機攏人心、聚萬民的政治用意。其“得乎民心則得乎天心”一語道破朱元璋得民心、得天心從而得天下的政治用意。

      (三)誅張昶

      弭災還有一種措施被稱為“罷相”。人們認為官吏濫施政令、以權(quán)謀私也會導致社會失序、天降災異:“今吏既亡教訓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繆,氛氣棄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于此也?!?35)〔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董仲舒?zhèn)鳌?,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2512頁。因此,弭災時也常斥責或罷免輔助皇帝處理政務(wù)的官吏,因被罷免和處置的常為宰相,故稱“罷相”。

      萬斯同所著《明史》與《明實錄》同時載有“誅張昶”一事,與罷女樂為同一天。張昶原為元末戶部尚書,后奉使至朱元璋的吳政權(quán),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參知政事之職在唐宋以來一直位同(副)宰相,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設(shè)參知政事,官至從二品,輔助宰相統(tǒng)領(lǐng)眾職。誅張昶、罷女樂與弭災行荒禮之間是否有關(guān)聯(lián),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兩件事發(fā)生在朱元璋弭災之時的同一天(即吳元年六月癸酉,公元1367年7月25日),且撤懸、罷相都屬于古時常用弭災手段,難免讓人將二者關(guān)聯(lián)起來。從史料記載看,張廷玉所撰《明史》并未提及此事,萬斯同的《明史》也未點明緣由,僅載“癸酉,革朝賀女樂,誅參知政事張昶”,只有《明實錄》載張昶“以謀叛誅”。朱元璋疑心張昶,欲除之已久,這是事實,也應(yīng)是主因。恰弭災之時,借罷相的慣例處置張昶更是順應(yīng)“天時”之舉,使得“誅張昶”更加合天道、順民心。既解決了朱元璋的心病又為天下消災避禍,達到穩(wěn)定政局,鞏固地位,加強統(tǒng)治的政治目的,一舉多得。

      這種處置大臣的方式,朱元璋運用得十分熟練,對待舊臣李善長也采用了此種做法。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御史劾奏李善長其罪當誅,但朱元璋“念其閭里舊人,艱難扈從,服勤左右……群臣奏善長等當誅,上又不許”(36)〔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127·列傳15》,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772頁。,表現(xiàn)出對老臣的顧念之情。然而,當有司呈報“會有言星變,其占當移大臣”時,朱元璋立刻動手“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誅之?!?37)同注。這與“誅張昶”之境況何其相似??梢姡瑸漠惖陌l(fā)生有時竟可成為統(tǒng)治者排除異己的政治契機。

      (四)明代的弭災撤懸

      有明一代行荒禮撤懸并不鮮見,為災異狀態(tài)下較常采用的弭災措施之一。根據(jù)史料記載,現(xiàn)將其中采用撤懸弭災的時間、災異類別摘錄如下:

      時 間災異類別采取措施出 處成化七年十二月(公元1471年)星變避正殿、徹樂《明憲宗實錄·卷99》成化二十年春正月(1484年)京師地震皇上省躬修德,敕諭文武群臣痛加修省,慎刑獄,臣請減膳徹樂《明憲宗實錄·卷248》隆慶三年七月(公元1569年)災異頻仍:旱蝗水溢停止興作、徹樂、減膳《明穆宗實錄·卷35》萬歷二十二年六月(公元1594年)西華門災禮部請:撤樂減膳、親郊廟御朝萬歷:敕臣工修省以弭災《明神宗實錄·卷274》萬歷二十八年七月(公元1600年)許子偉陳弭災諸務(wù)臣請:滅膳、撤樂、省刑、緩徵《明神宗實錄·卷349》萬歷四十四年十一月(公元1616年)橋坊隕于暴風殿宇飛為烈焰臣請:減膳、撤樂、弭文、修省《明神宗實錄·卷551》天啟六年五月(公元1626年)王恭廠火藥爆炸震撼數(shù)十里臣請:皇上減膳、撤樂,諸臣素服角帶遂足當修省《明熹宗實錄·卷71》崇禎八年十月(公元1635年)正月上干皇陵不期再令潰決下罪己詔、避殿、徹樂、青衣《崇禎實錄·卷13》

      可見,明代撤懸(樂)可以實施在水旱災、風災、火災、蝗災、星變等不同災異弭災措施中。而各種不同災異的弭災也可根據(jù)情況選擇使用不同的弭災措施。因此,荒禮在明代“無常儀”。這在明初史料記載中可見一斑:“凡水旱災傷及非常變異,或躬禱,或露告于宮中,或于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廟、陵寢及社稷、山川,無常儀。”(38)〔清〕龍文彬:《明會要·卷8·禮三》,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107頁。

      結(jié) 語

      總之,荒禮是中國古代面對災異現(xiàn)象時所行的特殊禮制。行荒禮時,統(tǒng)治者往往一方面采取“罪己”方式以自省,一方面要安撫民心以消除民眾恐懼、憂慮的心理狀態(tài)。由于古代文化對“樂陽禮陰”的認識,使得在旱災發(fā)生時,采取“撤懸”弭災的方式較為普遍。吳元年的旱災,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減膳素食、免田租、罷女樂、誅張昶,這些看起來貌似不相關(guān)的行為,在“弭災”這一對抗國家災異的行動中得到了統(tǒng)一。從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來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旱災發(fā)生時。朱元璋采取減膳素食、免田租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救災。穩(wěn)定局勢、對抗天災、維護社會安定秩序;第二階段,大雨之后,旱災緩解。但朱元璋仍堅持將弭災進行到底,他采取免田租、罷女樂、罷相等手段,目的已由救災轉(zhuǎn)向籠絡(luò)民心、積累政治資本。

      至于朱元璋“崇雅黜俗”思想傾向與吳元年“罷女樂”事件是否相關(guān),我們不得而知。即便有,也絕非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僅憑“罷女樂”三個字就認定朱元璋的“官方文化立場”就是崇雅黜俗,并批評其對待女樂的態(tài)度“專橫”是不嚴謹?shù)?。研究歷史不能割裂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解讀古代樂文化也不能將視角局限于“樂”本身而忽略與之相關(guān)的社會、歷史、政治及文化等相關(guān)因素。否則,很有可能影響對研究結(jié)論的判斷,導致對歷史的誤讀。當然,歷史真相總是湮沒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我們只能通過史料等歷史遺跡與文化相勾連,以管窺、探索事件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和文化內(nèi)涵。

      猜你喜歡
      災異旱災禮樂
      《禮樂》系列刊物述論
      中國音樂學(2021年4期)2022-01-12 06:25:04
      板栗“旱災”后生產(chǎn)管理技術(shù)
      河北果樹(2020年2期)2020-05-25 06:58:58
      周人傳統(tǒng)與西周“禮樂”淵源
      音樂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天理與國法:災異譴告話語中的慎刑之道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20
      《清史稿》災異卷及《聊齋志異》的形象設(shè)定
      葫蘆島市旱災風險評價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黑龍江省旱災等級劃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淺析西漢災異思想
      文教資料(2016年11期)2016-07-19 08:08:56
      德州市2014年旱災應(yīng)對措施與經(jīng)驗分析
      中國水利(2015年7期)2015-02-28 15:12:58
      山西省| 洪湖市| 宁河县| 都兰县| 阿克陶县| 鄂托克前旗| 汉寿县| 安康市| 罗江县| 喜德县| 周至县| 嘉义县| 大兴区| 杭锦旗| 大悟县| 健康| 华亭县| 墨江| 安岳县| 连江县| 阳新县| 都昌县| 土默特左旗| 和林格尔县| 鄂托克前旗| 温泉县| 天峻县| 无为县| 盐源县| 双江| 和田市| 兰西县| 香河县| 汤阴县| 宾川县| 呼和浩特市| 武宁县| 尤溪县| 绥宁县| 蓬溪县| 弥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