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西融貫:東吳大學校長楊永清的辦學思想及其實踐

      2019-09-24 07:21:30徐美華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9年3期
      關鍵詞:融貫東吳大學永清

      徐美華

      (蘇州大學 團委,江蘇 蘇州 215006)

      20世紀20年代是在華教會大學的重要轉折期,“收回教育權運動”迫使教會大學從西方教會代理人轉向中西雙重領導。教會大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是堅持自成體系還是融入中國高等教育?是堅持西方教會代理人角色還是服務中國國情?楊永清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于1927年出任東吳大學校長,至1952年卸任,前后計25年。與教會大學所有的中國籍校長一樣,從上任第一天起,他所面臨的一對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中與西的關系問題——中國與西國,中學與西學,中方與西方。楊永清的歷史意義,就是在執(zhí)掌東吳大學20多年的歷程中,形成了“中西融貫”的辦學思想,并且不遺余力地予以實踐,終將西方教會的東吳大學初步建設成為一所融貫中西的中國大學。1941年,在中國115所高等學校中,東吳大學是12所受到國民政府特別表彰的學校之一。在教會大學中,東吳大學是三所規(guī)模最大的學校(學生數(shù)超過1 000人)之一。1941—1942學年,在“高等學校大學生學業(yè)測試”中,東吳大學取得總體第七的成績。[1]楊永清“中西融貫”的辦學思想及其實踐,功在中國近代,至今仍不乏有益的啟示。

      一、楊永清出長東吳的淵源及經(jīng)過

      楊永清(1891—1956),字惠慶、惠卿,1891年6月出身于江蘇無錫的一個基督徒家庭。其父楊維翰,早年曾在蘇州的博習醫(yī)院學西醫(yī),在無錫行醫(yī)多年,后棄醫(yī)專事基督教傳教事務,曾任松江圣經(jīng)學校教務長。出身在中國基督徒家庭的楊永清,自幼植下了中學和西學的種子,既飽讀中國詩書,承襲了中國文人的種種傳統(tǒng),又涉獵了西方的新科學,并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楊永清于1902年考入蘇州東吳大學預科,后升入本科,1909年畢業(yè),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yè)后任教于上海清心中學、東吳大學附中,教英文、算學等課程;1912年考入清華學校,1914年由清華資送留學美國,先在威斯康星大學讀了一個學期,主修政治經(jīng)濟、教育,1915年轉學喬治華盛頓大學修國際法和外交學。在喬治華盛頓大學,他曾主編《中國學生月刊》,并擔任過該校中國學生會會長。楊永清于1918年、1919年分別獲得法學士及文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他一直從事外交工作,先是到倫敦任中國駐英使館顧維鈞大使隨員,后隨顧到華盛頓任駐美中國公使秘書,處理留學生事務,1921年任華盛頓太平洋裁兵會議中國代表團秘書。楊永清于1923年回國,在北京政府外交部任條約司僉事、秘書等職,1925年被派為駐倫敦總領事,后因關稅會議在北京開會,留用國內(nèi),任會務處第一幫辦。此間,曾兼任北京各大學講師。

      早在1922年,楊永清就有機會服務東吳大學,當時葛賚恩校長辭職,校董會經(jīng)過醞釀,推選文乃史為校長、楊永清為副校長。但是,由于外交部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接替他的工作,未能批準楊永清的辭職,楊永清也就未能到東吳大學就任。20年代,從“非宗教運動”“非基督教運動”,到“收回教育權運動”,民族熱情高漲,反帝愛國運動的浪潮席卷全國。迫于社會壓力,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25年11月頒布了《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請求認可辦法》,規(guī)定教會學校必須向中國政府“請求認可”立案,并且“校長須為中國人,如校長原系外國人,必須以中國人充任副校長”。[2]在這場運動中,東吳大學學生也不甘落后,他們在??邪l(fā)文,強烈要求“徹底收回教育權”,絕不做“洋奴養(yǎng)成所”。[3]1927年初,東吳大學校長文乃史審時度勢,主動向校董會辭職并提議盡快選舉中國人繼任,不久他便向校董會推薦了楊永清。當年夏,東吳大學校董會接受了文乃史的推薦,正式任命楊永清為東吳大學校長。[3]楊永清之所以能夠被各方接受并被看好,從大的背景來說,是當時日益高漲的愛國運動和中國政府的相關規(guī)定使然,而從他本人的因素來說,則是因為:第一,他如文乃史所言,“來自于我所知道的最虔敬的基督教家庭”;第二,如楊永清自己所言,自己“是東吳大學的畢業(yè)生和產(chǎn)兒”,對東吳懷有深厚的感情[3];第三,學貫中西,既有中學的根底,又在美國接受了比較完整的高等教育;第四,德才兼?zhèn)?,且具有辦事的能力,深孚眾望。當年10月底,楊永清南下蘇州抵達學校,全校師生集會表示熱烈歡迎;12月3日,學校隆重舉行新校長就職典禮,東吳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就此正式誕生。

      二、“中西融貫”辦學思想的昭示

      中國近代的教會大學,在向中國政府立案之前,完全就是外國教會設在中國土地上的外國大學;在向中國政府立案之后,形式上看雖然是中國的大學,但其骨子里基本上還是一所外國的大學,因為學校的大權主要還是掌握在外國教會手中,教學體系基本還是沿襲了外國的模式,教師和職員仍以外國人為主。雖然校長換成了中國人,但要想真正把教會大學脫胎換骨轉變成為一所中國的大學,其難度可想而知。

      楊永清雖然出身于基督徒家庭,并在教會學校和美國接受教育,且多年在國外從事外交工作,但他自幼的家學和獨特的中國社會環(huán)境還是培育了他一顆中國心。晚年他在總結自己的人生歷程時,曾這樣描述:“十六歲時在校肄業(yè)尚能好學自勵,以期有所造就……做人方面以光榮祖國、服務社會自期……到東吳之后致力于團結師生,培養(yǎng)品學兼優(yōu)、切實有用建國人才為目的。”[4]

      楊永清上任后,當務之急是按照國民政府《私立大學及專門學校立案條例》和大學院《私立學校條例》完成東吳大學的改組,然后向中國政府立案。此間,有兩種不同的意見,教會監(jiān)事會方面堅持要求,學校無論怎樣改組都必須繼續(xù)保持基督教精神,保持教會大學的本色;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必須根據(jù)中國政府的要求進行改組。對此,楊永清很清醒,他認為,按照中國政府的要求辦成一所中國的大學,這是第一位的;而作為一所教會創(chuàng)辦的大學,保留一定的基督教特色也是必須的。為此,他在校內(nèi)外做了很多解釋。1929年1月,他趁到美國田納西州出席世界基督教大會的機會,向教會方面進一步重申自己的這一主張,東吳大學必須向中國政府注冊立案,并逐步改組以“中國化”,在此基礎上,也將盡力保持教會的辦學特色。[3]楊永清的意見得到各方的認可。東吳大學于當年7月正式在中國政府注冊立案,它在法律形式上終于成為一所“中國的”大學。

      立案只是一個法律的形式,更具實質(zhì)意義的是在立案過程中楊永清做的幾個重要的改變。一是確立東吳大學的新校訓。東吳大學原先的校訓是英文的“Unto a Full Grown Man”,這句話引自《圣經(jīng)·新約》,意為“為社會造就完美的人”。這個英文校訓是由首任校長孫樂文選定的,其意也很好,既突出了基督教的信仰,又彰顯了學校的教育宗旨和使命。按照中國政府的立案規(guī)定,教會大學必須要有一個中文校訓。對于東吳大學來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英文校訓翻譯成中文就行了。但是,楊永清沒有采用這種最省事的辦法,而是決意要確立一個非?!爸袊钡闹形男S?。盡管頗費思量,但孫中山題寫的“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古訓,還是很快進入了楊永清的視野[5],東吳大學的中文校訓就這樣確定下來了。這一中文校訓的意義和特點非常鮮明:首先,它是中國的古語,很中國化;其次,它揭示了大學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符合大學的本質(zhì)屬性,也應該是中國大學所要追求的目標;再則,它在內(nèi)涵上暗合了東吳大學的英文校訓,也能被教會所接受。各種機緣巧合選定的這個中文校訓,實則背后透著內(nèi)在的邏輯性,那就是教育的宗旨,中國化的表述,同時又暗含著基督教的教義,諸如對上帝忠誠,關注人的品格,既要傳播福音,又要傳授文學、科學知識,培養(yǎng)基督教會及社會的領袖人物。[6]

      二是修改校歌歌詞,突出“中西融貫”的理念。要把一所中國土地上的外國大學辦成一所“中國的”大學,如果夜郎自大、坐井觀天,一味排斥西方先進的科學與文化,或者唯列強馬首是瞻、全盤西化,完全無視中國社會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都是不可取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兼采中、西之長,才是中國新型大學的必由之路,才是“光榮祖國,服務社會”的正途。對此楊永清是有清醒的意識的。為了凸顯這一思想,楊永清親自動手重新譜寫了東吳大學的新校歌,在新校歌中加上了“德智兼修,中西融貫,救世育賢良”一句[7],明確地昭示了自己新的辦學宗旨,尤其是“中西融貫”四個字,對于這樣一所辦在中國土地上的外國大學來說,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東吳大學的創(chuàng)辦人、首任校董會董事長林樂知,早先曾提出過“中西并重”的辦學主張:“余擬在上海設立書院,意在中西并重,特為造就人才之舉。”并強調(diào):“創(chuàng)立中西書院,專為栽培中國子弟起見,非敢希圖虛名,實求實濟。”[8]作為一個西方傳教士,能夠有這樣的眼光和情懷,實屬不易。東吳大學早期的幾位外籍校長,從孫樂文、葛賚恩到文乃史,都秉承了林樂知的這一主張,至少在口頭上是念茲在茲的。但是,他們雖然強調(diào)“中西并重”,卻由于身份所限,由于他們自身對中國社會、對“中學”所知甚少,甚至是一無所知,因此在東吳大學的辦學實踐中,基本無力將“中學”與“西學”并重起來。在東吳大學的早期教育體系中,除了開設一兩門中國語文課程、辦了一兩份中文刊物之外,其他的“中學”也就乏善可陳了。楊永清作為東吳大學的首位華人校長,提出“中西融貫”的辦學思想,意義就完全不同了。首先,從內(nèi)容上看,“中西融貫”比之“中西并重”顯然更進了一步,立意更高、更遠:在“中西并重”,“中”與“西”還是被作為兩樣東西來看待的,只不過是要把這兩樣東西同樣重視而已;而在“中西融貫”,意在讓這兩樣東西互取所長,互為所用,融會貫通,終成一體。其次,從形式上看,將“中西融貫”的辦學思想寫入校歌歌詞,讓這一思想隨著校歌在校園里傳唱,既顯示了學校以及楊永清本人對于貫徹這一辦學思想的堅定決心和信心,也為這一辦學思想增添了幾分儀式感。再次,從個人條件看,楊永清本人學貫中西,對中學與西學的長短,對中國社會實際狀況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吾國吾土的家國情懷,遠非外籍校長可以比擬;而“救世育賢良”中的“救世”,既包含著基督教意義上的“救世”,更包含著救國救民、救內(nèi)憂外患的中國社會的宏愿。而“收回教育權運動”的推進,也為楊永清擺脫前任校長們只是西方教會代理人角色,更好地發(fā)揮校長個人的影響力提供了保障。因此,當中國校長楊永清明確將“中西融貫”作為新的辦學思想的時候,東吳大學的“中國化”進程,東吳大學轉變?yōu)橐凰爸袊摹贝髮W,也就真正有指望了。

      三、致力于培養(yǎng)“中西融貫”之“完人”

      “中西融貫”作為一種辦學思想,被寫入校歌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昭示而已,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把它落實、貫徹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之中,而最根本的無疑是最終要落實在人的培養(yǎng)上,也就是落實在“中西融貫”的“完人”的培養(yǎng)上。

      在楊永清的心目中,“完人”首先是“德智兼修”的人。無論是源于基督教對品格的注重,還是源于中國自古以來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傳統(tǒng),養(yǎng)正氣,法完人,強調(diào)道德是學問之基,培養(yǎng)有德之人,始終是楊永清崇尚的學校要旨之一。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學校重視精神培育和文化熏陶,采用導師制,注重學生品格的培養(yǎng)。學校在每系每年級各設導師一名,通過導師與學生的聚會、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課內(nèi)外的態(tài)度、生活、行為、思想等,并通過導師自身的行為舉止?jié)撘颇赜绊憣W生。學校的體育競技,也鼓勵把體育精神放在首位,不要過分計較輸贏得失。張夢白校友回憶說:“當時很多學校都有球類比賽,可是很多學校打得很粗暴,而東吳大學則是以運動精神著稱。”[9]除了關注個人品格和言行外,關切社會民生、扶貧濟弱,也是楊永清極力倡導的。在艱難的抗戰(zhàn)歲月,東吳師生在楊永清的領導下,不顧日軍的各種利誘,拒絕按日偽的規(guī)章辦學,甚至還積極參與各類愛國集會,以表達對侵略者的抵抗。楊永清還鼓勵師生借教會學?!皥F契”的傳統(tǒng),通過文藝演出、體育表演、義演義賣、學術講座等形式,寓抗日救亡于其間,進行教育宣傳。[10]即使是對教徒,也倡導基督教的愛國主義精神。[11]可以說楊永清所倡導的德,不僅僅是個人的品格,也關乎社會責任、民族大義;不僅僅是基督教的精神,也包含吾國吾土的家國情懷。

      在楊永清的眼中,“完人”也是“學貫中西”的人。中國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導致國人囿于經(jīng)學和詩賦,而疏于現(xiàn)代科技知識。兩次鴉片戰(zhàn)爭以及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使國人意識到學習西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是如何處理中學和西學的關系,一直爭論不休。作為一所教會大學,在立案前基本是西學一統(tǒng)天下。1927年楊永清就任后,為培養(yǎng)“學貫中西”的新人,在保持西學要素及其先進的教育理念、管理體制、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的同時,開始增加“中學”的比重。其具體舉措,一是在學校行政人員中,大幅增加國人比例,將學校各行政部門的負責人和院長、系主任均改由本國教授擔任。二是將教學語言逐漸從英語轉向英語和漢語并重,并且將國文列為一、二年級的必修課,還要求學生必須兼習中國歷史和西方歷史課目(為此學校組織編寫了多部中文教科書)。三是增聘多名國內(nèi)外著名教師,尤其是中國教師,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和中國教師的比例。楊永清在1932—1933年度校長報告中提到:“當我1927年接任東吳大學的時候只有一名美國教師擁有博士學位,現(xiàn)在,我們教師中有四位有博士頭銜。還有兩名將在今年冬季拿到他們的博士學位?!盵12]四是引入西方先進教育理念,重視基礎教學,各系基礎課都由系主任或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擔任。[13]五是強調(diào)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尤其是中國社會的實際,重視實踐實習、實地調(diào)研等教學方式。以法學為例,1927年之前東吳法學院采用的是純粹的英美法學教育,楊永清掌校之后在原先羅馬法、英美刑法總則、英美民法總則、英美訴訟法等課程的基礎上,開始增設中國憲法、中國票據(jù)法、中國勞工法、中國繼承法等課程,至1930年基本達到中國法與英美法并重的格局,而且教學中既注重分析英美等國的案例,也注重分析中國的案例,避免了照搬歐美教學模式的弊端。[13]東吳法學之所以能夠蜚聲中外,如參與“東京審判”的十多名中國法官,其中來自東吳法學院的就占到三分之二強[14],這顯然與他們“學貫中西”是密不可分的。

      在楊永清看來,“完人”也是有“服務”精神和能力的人。楊永清倡導“服務”,主張救世育賢良,與基督教一貫宣揚的“服務”精神肯定有內(nèi)在的淵源,這是不難理解的。但是,如果僅僅把他的“服務”思想定位在基督教的教義層面上,也是很不全面的。楊永清于1914年至1915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雖然只學了一個學期,但當時正是“威斯康星理念”確立不久并且在美國風靡的時期,楊永清在威斯康星大學耳濡目染、親身感受,一定對“威斯康星理念”及其所確立的大學社會服務職能,有更加不同于常人的認知。楊永清后來填寫的個人表格,在威斯康星大學就學經(jīng)歷一欄中,“證明人”填的就是校長范海斯(楊譯作“范哈斯”)[15]——這位“威斯康星理念”的正式確立者[16],由此我們不難判斷,范海斯及“威斯康星理念”對當時這位中國留學生可能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因此,楊永清倡導“服務”,既體現(xiàn)了他對基督教教義的遵循,更體現(xiàn)了他對最新的現(xiàn)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接受,體現(xiàn)了他對“威斯康星理念”的體認和運用,更重要的是,在楊永清的意識中,所要“服務”的那個對象,更主要的是中國的社會、中國的民眾。為了培養(yǎng)對中國社會“切實有用”的人才,楊永清在給校董會的報告中明確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設立起與每個理科院系(生物、化學和物理)相聯(lián)系的一門應用課程?!盵11]抗戰(zhàn)時期,楊永清進一步提出:“為了在國家不久將來的物質(zhì)方面做出我們有效的貢獻,除了純科學外,我們應重點開展應用科學教學工作?!盵1]如關于社會學科,他主張“首要重點不是在大量的社會學理論上而在社會工作者的培訓上。當然在這里,理論和實踐又是不可分的。但我們的目標是培訓出能規(guī)劃指導社會服務計劃的實際工作者,而不是只會寫些社會問題論文的社會學者。”[11]楊永清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服務”精神和能力,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調(diào)整院系和課程,推動應用學科的發(fā)展,如在化學系外增設化工系,在社會學方面加強社會工作實踐,重點建設應用社會學[1];二是在教學方法上,提倡案例教學,注重調(diào)查研究以及實習環(huán)節(jié)。如法學院利用上海豐富的案例資源進行教學,同時聘請美國駐華按察使羅炳吉、美國在華檢察官薩賚德等兼任講師,還設有“型式法庭”供學生實習訴訟,切身體驗庭審程序[17];社會學開設社會調(diào)查方法課程,通過對蘇州周邊地區(qū)的社會調(diào)查進行教學,并由朱約翰教授帶領學生實際參與鄉(xiāng)村建設運動[18]。三是依托本校專長,服務社會所需。如理學院設立生物供應處,師生制作的各種類型的骨架、干制標本、剝制防腐標本,幾乎囊括了全套生物教學材料,此外還有解剖器材、簡單模型等零售,供應處不僅在國內(nèi),在國外尤其是美國也是生意興隆,得到普遍的認可和稱贊[11];化學系的工廠致力于藥品研究,生產(chǎn)出當時急需的化學藥品,畢業(yè)生自是供不應求[11]。此外,在楊永清主持下,學校還先后創(chuàng)設研究所、化工系、會計系,試辦醫(yī)預科、護士科及體育等???,創(chuàng)辦了物理學工場、社會調(diào)查所等,成績卓著。[12]

      當然,“完人”也是擁有健康體魄的人。楊永清推崇西諺“擁有健全的身體才有健全的精神”[11],致力于將西人對體育運動的傳統(tǒng)推廣到中國的大學里來。他曾親撰“體育十誡”,諸如:“練習有恒誡做輟無常,遇敗愈振誡輕暴頹唐,團結合作誡散漫推諉……”[12]在他的力推之下,學校于1931年建成游泳池,為當時蘇州地區(qū)僅有,亦是中國“東南各池之冠”,至1935年,“東吳校園內(nèi)有足球場二、網(wǎng)球場六、籃球場三,以及用于田徑之種種設備”,1937年又建成司馬德體育館。[19]與優(yōu)良的體育場所和設施相匹配,學校于1936年實行“績點制”,將課外活動與畢業(yè)掛鉤,學校體育運動進入繁盛期。當時東吳大學的男子足球隊、網(wǎng)球隊、籃球隊、健身隊、拳術部,女子排球隊、籃球隊、體育隊,在華東體育比賽中贏得許多錦標。[19]

      四、促內(nèi)外合作助力“中西融貫”

      東吳大學校本部地處蘇州這個非中心城市,在辦學資源上并不具有優(yōu)勢。特別是從學校的性質(zhì)看,學校由美國基督教監(jiān)理會出資創(chuàng)辦,在立案之前,監(jiān)理會是學校唯一的老板,學校的管理自然由監(jiān)理會一統(tǒng)天下,中國政府方面幾乎插不上手;立案之后,學校也必須遵守中國的相關法規(guī),接受中國政府的管理,這樣,學校名義上就有了兩個管理者,或者說是兩個“婆婆”,一個是美國教會,一個是中國政府。按理說,按照當時中國的相關法律以及學校的有關章程,如《私立學校規(guī)程》《私立學校董事會設立規(guī)程》對學校、教會、政府三方的責與權是有基本界定的,各方如能依法行事,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三方應該可以各司其職、平安無事。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事務的責任主體和權力邊界并不清晰,各方的理解也難免會出現(xiàn)誤差,矛盾和困難也就經(jīng)常難以避免。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如何處理好與這兩個“婆婆”的關系,就成為學校正常而有效運轉的一個重要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楊永清始終高度重視,他知道,要實現(xiàn)“中西融貫”,處理好與這兩個“婆婆”的關系,是極其重要的組織保障,也許在楊永清的意識里,所謂“中西融貫”,本身就有校方與西方教會及中國政府之間組織融貫的意思,這種融貫是三方之間一種良好的合作、協(xié)調(diào)關系,而要盡量避免那種相互頡頏的矛盾關系。

      在二十多年的校長生涯中,楊永清為了維持與兩個“婆婆”的良好合作關系,可謂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他的具體工作策略,主要體現(xiàn)在“硬”的和“軟”的兩個方面,“軟硬兼施”。楊永清非常清醒的是,在處理與中國政府的關系上,首先必須“硬約束”,嚴格按照中國的相關法規(guī)辦事。因此,他依法推動學校立案注冊,改組學校董事會,遵守中國的教育宗旨,改革宗教課和宗教儀式。依法組建了以中國人為主體的校董會,當然是“硬”的一面,但楊永清利用自己在外交界、政界的良好人脈,先后說服民國政要鈕永建、朱經(jīng)農(nóng)、居正、張群諸公擔任校董,一度還力邀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任董事長,使得政要董事占據(jù)東吳大學非常時期校董會人數(shù)之大半[20],這主要歸功于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軟策略。楊永清與蔣介石和宋美齡也有一定的過從,這些因素對他處理好與中國政府這個“婆婆”的關系,爭取政府高層對學校的支持,不無裨益。1941年東吳大學受到國民政府特別表彰,不是偶然的。

      在處理與教會關系方面,楊永清“硬”的一面是嚴格遵從學校的規(guī)章和校董會的決議,同時充分顧及監(jiān)理會的決定。而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當兩個“婆婆”的主張和意見不一致、有差異時,楊永清只能依靠說服、協(xié)商等“軟”策略來調(diào)和。例如,按照中國法規(guī),宗教課由必修改為選修,宗教儀式由必須參加改為自愿參加,楊永清很“硬”地執(zhí)行了。但是,出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也出于對教會方面的安撫,他對提高宗教課和宗教儀式的質(zhì)量和吸引力,花費了不少心力,他是企圖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基督教的興趣,使他們真正愿意聽,愿意學,為此他聘請了具有豐富基督教教育經(jīng)驗的人來校講學,他也鼓勵校園內(nèi)開展豐富多彩的宗教活動吸引學生參加,如培靈周、禮釋會、團契、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唱詩班等,他自己當然帶頭參加其中。同時,他與監(jiān)理會方面始終保持著非常良好的工作關系,及時向監(jiān)理會通報學校宗教教育的情況。1948年他在給監(jiān)理會的信中提到學校晨會禮釋會有多達四百余人自愿參加,這讓他“覺得很高興,受到很大的鼓勵”[6]。楊永清本人著有《中國宗教遺產(chǎn)》一書,在中美基督教人士中有很好的影響,也贏得了教會的信任。因此,“當差會的秘書們于1929年初在納什維爾見到他時,每一位有關人士都認識到他是一位善于合作的天才。根本就不需要中間人”[11]。總之,楊永清在與政府及教會方面所做的積極溝通和良好合作為東吳大學爭取了良好的發(fā)展條件,使得教會和政府雙方都對學校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的資助和支持。

      除了與這兩個“婆婆”的合作之外,楊永清也注重學校與其他方面的合作,特別是與國內(nèi)外其他高校的合作,尤其是與其他基督教教會大學的合作?!捌咂呤伦儭焙汀鞍艘蝗笔伦兒?,楊永清率本校大部分師生遷至上海租界落腳,恰巧華東另三所基督教大學(圣約翰大學、滬江大學、之江大學)也先后遷至上海租界,楊永清主動尋求和這三校的實質(zhì)性合作,于1938年6月共同組織了聯(lián)合畢業(yè)考試,其后四校又集中圖書、設備建立了聯(lián)合圖書館、聯(lián)合實驗室,并且實行課程互通供四校學生互選,四校還共同舉行了學位授予儀式和畢業(yè)典禮,近千名同學穿著學位服參與。[11]在此基礎上,四校甚至開始動議組建實質(zhì)性的“華東基督教聯(lián)合大學”,楊永清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47年楊永清自美回國后,還積極推動這一工作,在他給教會方面的信中信心滿滿地提到,只要經(jīng)濟上沒有問題,“華東聯(lián)大”指日可期,并稱這是“一件偉大的事情”。[6]當然,此后的歷史發(fā)展不可能使他夢想成真了。

      在楊永清的推動下,東吳大學與國外高校也建立了密切合作和高度信任的關系。以法學院為例,當時持有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yè)文憑的學生進入到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只要修完一年課程,通過一篇畢業(yè)論文,即可獲密大法學博士學位;東吳大學法學院的畢業(yè)生,只要在印第安納大學法學院修滿30學分,亦可獲得法律博士學位。此外,諸如美國西北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均與東吳大學法學院有類似的合作。不僅如此,東吳大學法學院還招收多名美國留學生,這些美國留學生分別來自康奈爾大學、密歇根大學、紐約大學、哈佛大學等名校。[17]

      楊永清通過廣泛的校際合作,拓展了東吳大學的辦學資源,也提高了東吳大學的辦學聲譽,使得“中西融貫”的辦學理念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得以實現(xiàn):從附屬學校的生源開始,到法預科的延續(xù)和調(diào)整,再到新成立的醫(yī)預科,前者與東吳法學院銜接,后者與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建立合作關系,推薦讀完醫(yī)預科的東吳同學轉往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繼續(xù)學習。楊永清也注重與國外高校的合作,東吳大學的學生有較多機會前往美國高校攻讀更高學位。因此,在回看東吳校友學習經(jīng)歷時,從東吳初中、東吳高中,到東吳大學,乃至美國的高等學府,他們在學緣上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和連貫性。

      校內(nèi)各方的合作關系,也是楊永清著力加強的。東吳大學有兩個校區(qū),校本部在蘇州校區(qū),法學院在上海校區(qū)。楊永清既尊重法學院的相對獨立性,尊重其辦學的自主權,又通過各種方式加強法學院與蘇州本部的整體性,如法學院預科教育主要在蘇州本部完成。楊永清自己也經(jīng)常去上海校區(qū)辦公,以加強與法學院的聯(lián)系。再如,對于東吳大學校本部和同在蘇州校區(qū)的附屬中學,楊永清制定了多種措施,如大學教師到中學部兼課、舉辦大中學生共同參加的校運會和儀式、圖書館和實驗室共用等,以加強大學部與中學部在教育上的連貫性及工作上的整體性。再者,楊永清很注重通過一些“軟”活動以促進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尤其是中外師生之間的融貫合作,他常常出面“舉辦一些社交、文化等方面的聚會,以此為教師和他們的妻子提供一個更好的交際場所,這在30年代已發(fā)展成為楊校長諸多有用的、令人愉快的管理特色之一”[11]。

      當然,合作關系的建立和維護并不是輕而易舉的,特別是在這樣一所教會大學里,兩個“婆婆”本身的價值觀和利益的差異乃至沖突,也是在所難免的。楊永清盡管施展出渾身解數(shù)“軟硬兼施”,但他力不從心、挫折失意的事也非絕無僅有。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楊永清去美國,從1942年至1948年的五六年間,除短期回國處理校務外,他大部分時間在美國,雖說他在美期間“為東吳尋求支持”也做了許多工作,但還是招致了許多批評,認為他“在戰(zhàn)后關鍵時刻長期離校不利于學?;謴凸ぷ鳌盵21]。其中的緣由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楊永清本人對校務的畏難和彷徨,也是不能排除的。

      五、結語:楊永清辦學思想及其實踐的歷史意義

      在20世紀上半葉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對于一所在中國土地上由外國教會主辦的大學,其治校的難度可能遠甚于其他類型的高校,因為在這樣的大學里,中國與西國、中學與西學、中方與西方,種種錯綜復雜的關系交織在有限的校園之中,各種矛盾時不時地就會出現(xiàn)在校長的面前,考驗著校長的智慧和才干。楊永清審時度勢,提出“中西融貫”的辦學思想,從總體上看,適應了當時中國社會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實際,具有時代的意義和歷史的意義。當然,在斯時、斯地、斯校,要實現(xiàn)“中西融貫”,本身又談何容易?!爸形魅谪灐钡乃枷肓⒁飧哌h,不可能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中西融貫”本身就是一個在長期閉關鎖國的國度里前無古人的探索過程,是一個需要脫胎換骨的改革過程。

      楊永清是中國近代教會大學華人校長的一個典型案例,他與東吳大學的名字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這個典型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驅者們?yōu)橹袊母叩冉逃瑸橹袊膶W術和社會,做出了怎樣的努力,進行了怎樣的求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留下了哪些經(jīng)驗和教訓;也是從這個典型的案例中,后人可以認清自己的責任,更好地研究和總結前人的這一份思想財富,更好地將其中的精華弘揚光大。

      猜你喜歡
      融貫東吳大學永清
      融貫性作為真之定義的邏輯分析
      走近父老鄉(xiāng)親
      嶺南音樂(2022年6期)2022-02-04 13:50:24
      智慧圖書館環(huán)境下的融貫式服務設計模式研究
      從館藏紅色檔案探析東吳大學地下黨組織的發(fā)展與活動特點
      下廚
      東吳大學音樂社團活動述評(1901—1952)
      藝術評論(2020年3期)2020-02-06 06:29:34
      拉茲的裁判性融貫理論
      法律方法(2018年1期)2018-08-29 01:12:58
      法律融貫論辨析
      北方法學(2017年6期)2017-12-06 18:28:47
      東吳大學學生愛國活動研究(1901
      —1952)
      Dust Aerosol Effects on Cirrus and Altocumulus Clouds in Northwest China
      涿州市| 潼南县| 南江县| 若羌县| 剑阁县| 万载县| 沭阳县| 赤城县| 南投县| 西吉县| 昭平县| 南阳市| 吉水县| 伊通| 德惠市| 梅州市| 鄂尔多斯市| 肇州县| 萨迦县| 额济纳旗| 班玛县| 康平县| 蒲江县| 黄平县| 宽甸| 石城县| 喜德县| 麻阳| 卓资县| 丹江口市| 奇台县| 武安市| 汾阳市| 镶黄旗| 宝兴县| 永福县| 阳春市| 重庆市| 墨脱县| 壤塘县| 林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