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光
現在都提倡快樂學習,幫助孩子減負,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整個學生時代只剩下快樂而不學習,那我們是不是違背了最初的目的了呢?
在西方國家,刻苦讀書的孩子一樣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赌Х〝底?:睡4個小時,喝4杯咖啡,考4.0的GPA(滿分)》,這是曾獲普利策獎的美國記者愛德華·休姆斯寫的一篇文章的標題,記錄了一位優(yōu)秀高三女生的一天。西方國家的媽媽,因為孩子的學習,也寫滿了一額頭的焦慮?!斑@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后排觀眾也不得不那樣做,所以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币敶髮W博士薇妮斯蒂·馬丁寫道。
2015年,一部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走紅?!拔覐臎]見過這么糟糕的學生?!敝袊蠋熢阡浿浦锌卦V英國學生的散漫。實際上,兩位來自中國一流高中的教師后來發(fā)現,他們所在的博航特中學(公立),離熟悉的“頂尖”還有很長距離。
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教育,公立、私立學校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如同兩條分岔的河流。公立教育是大眾教育,重在?;A,對學生也就沒什么高要求,減負落實得好。而以私立學校為核心的精英教育,恰好相反。BBC拍了一個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將公立學校的孩子和私立學校的進行交換體驗。
私立學校的孩子每天6點半就起床,放學后還有做不完的習題和課外活動。公立學校的孩子8點才起床,3點就放學,放學后可以一直打游戲。結果呢?長期以后,私立學校的孩子,平均閱讀水平是18歲,而公立學校平均只有7歲。一個是成年人的水平,一個還是小孩子。于是,你會看到美國學生連3乘以5都算不出,也會看到他們在國際奧數大賽上打敗中國人,教育分流了而已。
把分流教育做得更“露骨”的國家是新加坡。新加坡教育部門認為,分流教育讓不同資質的學生,能更合理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從小對學生進行分流,把天才兒童和落后兒童分班教學、區(qū)別對待,這是1978年李光耀推動成立教育研究小組得出的結論。從1980年開始,新加坡的學生會在三年級末和小升初時通過考試進行分流,在很小的年齡就被分配好了未來的社會角色。在新加坡紀錄片《無關階層》中,不同分流渠道的學生,對未來的期望也不同。一位優(yōu)秀學生說:“我希望能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要是能留學的話就更好。”一位“差生”說:“每科能過就行,我希望未來能進入職業(yè)技術學院,出來之后找個好工作。”
老話早就告訴我們,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學習這件事上,家長不能光想著給孩子減負,而是要通過科學的手段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該艱苦時艱苦,該放松時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