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貴州省近55年降水量時空變化分析

      2019-09-25 04:23:19余祝媛賀中華梁虹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2019年6期
      關(guān)鍵詞:時空變化降水量貴州省

      余祝媛 賀中華 梁虹

      摘要:貴州省由于其獨特的山地地形,降水量是該區(qū)域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要的補給來源。研究該區(qū)域降水量變化特征有利于合理地規(guī)劃水資源。應用反距離插值法、非參數(shù)Mann-Kendall突變檢驗等方法對貴州省多年降水量進行分析。結(jié)果表明:(1)全省降水量空間分配上極度不均,分布特征為西南多東北少,南多北少,西北部最少;(2)從年際上看,全省1961—2015年降水量在時間上有很大的變化,所有站點年均降水量大致在800~1 500 mm,從代際上看,全省降水量呈先增加后減少,再增加后減少,最后微微增加的趨勢,但整體上2001年及以后降水量明顯低于1961—1970年;(3)全省降水量空間變化上,多雨區(qū)面積變化趨勢是先擴大后減小,再擴大再減小,最后中南部都勻-丹寨一帶有輕微擴大,而少雨區(qū)變化趨勢大致與之相反;(4)通過非參數(shù)Mann-Kendall突變檢驗,貴州省所有站點降水量數(shù)據(jù)增加或減少趨勢沒有通過α=0.05顯著性檢驗,說明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并不明顯。通過分析可知,2001年以來相對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而言,貴州省降水量有異常偏低的現(xiàn)象。

      關(guān)鍵詞:貴州省;降水量;時空變化;非參數(shù)Mann-Kendall突變檢驗

      降水是影響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降水是貴州省水資源的重要來源,是貴州省人民生活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命脈。近年來全球氣候發(fā)生變化,貴州省降水也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降水量特征的研究對進行合理的水資源規(guī)劃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相關(guān)學者針對貴州省氣候開展了不少研究,羅寧等對貴州省1957—2004年逐日降雨量數(shù)據(jù)做了分析并討論人工降雨問題[1]。徐建新等選取41個雨量站(其中22個在省外)逐月降水量數(shù)據(jù)分析貴州省降水量時空分布規(guī)律[2]。陳學凱等則研究了貴州省極端降水特征[3]。張勇榮等在分析降水變化特征的同時發(fā)現(xiàn)貴州省夏季降水異常存在2.8年的顯著周期[4]。此外,金建德等認為,太平洋西北部的海水溫度對貴州省夏季的降水有一定的影響,預報因子具有實際預報意義的最佳時段是上一年的8—11月[5]。近年來,貴州省干旱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張金鳳等發(fā)現(xiàn),貴州省近50年來干旱發(fā)生頻率越來越高,其中2010年干旱頻率高達84.2%[6]。因此,研究貴州省降水量變化趨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研究大多基于逐日的或逐月降水數(shù)據(jù),或者選取的站點較少[7],再或者單獨選取某個季節(jié)[8-9],很少有選取年降水量數(shù)據(jù)來進行研究。本研究采用空間插值、非參數(shù)Mann-Kendall突變檢驗、滑動平均法、累計距平法等方法對貴州省年降水量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為長時間的降水變化預測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位于103°36′~109°35′E,24°37′~29°13′N,全省總面積17.62萬km2。貴州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西南向東北傾斜,全省最高點為畢節(jié)赫章韭菜坪,海拔為2 900.6 m,最低點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xiāng)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 m,海拔高差達2 700 m,全省平均海拔1 100 m,大部分地區(qū)海拔在800~1 200 m之間;全省地貌復雜,其中92.5%為山地和丘陵(圖1)。貴州省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大部分地區(qū)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5 ℃左右;常年降水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00~1 600 mm之間,但時空分布極度不均,其中以威寧、赫章為主的貴州西部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低于1 000 mm,而六枝-關(guān)嶺-晴隆-普安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高于1 300 mm。境內(nèi)水系發(fā)達,以烏蒙山-苗嶺為分水嶺,北部為長江流域,南部為珠江流域。貴州省高程和研究區(qū)雨量站分布見圖1。

      1.2 數(shù)據(jù)來源

      降水量資料來源于中國氣象數(shù)據(jù)網(wǎng)。選取貴州省82個縣級雨量站點1961—2015年總共55年間的年降水量數(shù)據(jù),其中貴陽代表貴陽市區(qū)和除花溪區(qū)以外的郊區(qū),遵義代表遵義兩城區(qū)。除修文縣數(shù)據(jù)缺失外,其他區(qū)縣資料比較齊全,由于修文與鄰近縣海拔相差不大,地理位置較近,采用平均值法對修文周邊幾個縣的降水量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得到修文縣年降水量。各站點降水量統(tǒng)計見表1,各站點極值比最大為3.9,最小為1.7; 變異系數(shù)CV最大為0.20,最小為0.11, 說明全

      省降水量在1961—2015年間變化差異不大。

      1.3 研究方法

      1.3.1 反距離加權(quán)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簡稱IDW) 反距離加權(quán)法是一種簡便易操作的空間插值方法,是基于地理第一定律的基本假設(shè):即2個物體相似性隨他們距離的增大而減少。它以插值點和樣本點間的距離為權(quán)重而進行加權(quán)平均,離插值點越近,樣本賦予的權(quán)重越大。本研究以貴州省82個縣的雨量站點代表全縣降水量作為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空間插值,在ArcGIS平臺下分析貴州省的降水變化。

      首先分析貴州省近55年的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再從年際和代際的角度,采用距平和基于ArcGIS的反距離插值法研究貴州省年降水量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規(guī)律,最后運用非參數(shù)Mann-Kendall突變檢驗確定降水量時間序列的變異點。

      2 降水量時空分析

      2.1 降水量空間分布特征

      貴州省1961—2015年多年降水量平均值為 1 200 mm/年,全省所有地區(qū)屬于濕潤區(qū)。貴州地處云貴高原,且東南亞和南亞2種季風共同作用,西部地區(qū)由于海拔較高,濕空氣爬升困難,導致黔西南州大部分地區(qū)降水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 300 mm/年,黔南州和黔東南州大部分地區(qū)由于海拔較低,受東南亞季風的影響,降水量比較豐富,貴州省北部遵義市部分地區(qū)雖然海拔比中部和西南部低,但由于其深入腹地,東南亞季風有所減弱,因此降水量比較低(表1)。全省可劃分為3個多雨區(qū)和2個少雨區(qū),3個多雨區(qū)分別為六枝-關(guān)嶺-晴隆-普安、都勻-丹寨和江口-松桃,多雨區(qū)平均降水量為1 407 mm/年, 2個少雨區(qū)分別為威寧-赫章-七星關(guān)和黔西,少雨區(qū)平均降水量為899 mm/年。以水城-納雍-織金-平壩-惠水-貴定-凱里-三穗為線,全省南部平均降水量高于1 200 mm/年,而北部大部分地區(qū)則低于1 200 mm/年,尤其是赫章等極少數(shù)地區(qū)降水量低于 900 mm/年(圖2)。

      2.2 降水量時間變化趨勢分析

      2.2.1 降水量年際變化規(guī)律 貴州省1961—2015年平均降水量及其滑動平均降水量時間序列見圖3-a,全省近55年來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斷波動。3年滑動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1966—1968年,降水量為1 319.6 mm/年;最少的是2009—2011年,降水量為1 001.4 mm/年,二者相差 318.2 mm。5年滑動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1976—1980年,降水量為1 302.4 mm/年,最少的是2009—2013年,降水量為 1 037.7 mm/年,二者相差264.7 mm。對于10年滑動平均值而言,相比較于3年滑動平均和5年滑動平均,其趨勢變化更趨于平緩,10年滑動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1993—2002年,降水量為1 262.2 mm/年;最少的是2004—2013年,降水量為 1 097.9 mm/年;二者相差164.3 mm。對于各年平均降水量,除了1967年為1 416.8 mm和1977年為1 418.1 mm極大值,2011年為857.4 mm極小值以外,其余所有年份年平均降水量在950~1 400 mm之間波動,參考多年平均降水量,1984—1990年長達7年時間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1 200 mm,連續(xù)2年間降水量上升差距最大的是1966年為976.8 mm,1967年為1 416.8 mm,差值440 mm,下降差距最大的是2008年為1 308.9,2009年為999 mm,差值 309.9 mm。

      貴州省1961—2015年平均降水量累計距平曲線見圖 3-b。降水量偏多和偏少年份呈周期變化。1961—1975年降水量圍繞多年平均值有個時間較短的反復波動,1975—1980年降水量總體高于多年平均值,1981年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1981—1983年有個短暫的回升;從1983年開始到1990年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其累計距平從1983年的840 mm降至1990年的171.7 mm,減少了近80%;1991年降水量增多,而后1992年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從1992年直到2000年降水量都高于多年平均降水量,2000年之后一直到2013年雖然有短暫的3個年份(2002年、2007年、2008年)降水量高于多年平均降水量,但總體仍然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2013—2015年降水量有所偏高。除了1962年、1966年、2011—2015年之外,全省降水量累計距平都為正值,說明貴州省降水量整體上屬于豐水年。

      2.2.2 降水量階段變化規(guī)律 將1961—2015年按每10年劃分1個階段,分別為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15年也作為1個階段。貴州省各階段平均降水量及其變異系數(shù)見圖4、圖5。貴州省各階段平均降水量變異系數(shù)均在0.11~0.12 之間(其中2001—2010年變異系數(shù)為0.11,其他階段變異系數(shù)均為0.12),說明各階段內(nèi)的降水量數(shù)據(jù)非常穩(wěn)定。

      從圖4可以看出,各階段的平均年降水量均不同。1961—1970年平均降水量為1 231.3 mm/年,到1971—1980年上升到1 247.7 mm/年;然而到1981—1990年平均降水量下降到1 135.4 mm/年,1991—2000年又驟升到 1 259.1 mm/年;2001—2010年又回落到1 143.3 mm/年,至2011年以后有微小的上升至1 156.4 mm/年)。

      圖5是用地圖表示貴州省各階段之間的降水量是不斷變化的,其變化趨勢是1971—1980年年平均降水量相較于1961—1970年增加,1981—1990年年平均降水量下降,到1991—2000年又增加,隨后2001—2010年年平均降水量減少,到2011年后有輕微上升。全省各階段平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 000~1 300 mm/年1961—1970年年降水量 1 000~1 300 mm/年的土地面積為全省的67.2%,1971—1980年為66%,1981—1990年為82.5%,1991—2000年為59.8%,

      2001—2010年為85.8%,至2011年以后為77.5%),各階段年平均降水量高于1 300 mm/年的土地面積各有不同,1961—1970年有29.8%的土地面積年平均降水量高于1 300 mm/年,到1971—1980年上升到 31.4%,1981—1990年下降到8.5%,1991—2000年又升高到36.2%,然而2001—2010年又下降到4%,到至2011年以后小幅上升到6.1%。說明年降水量呈先上升(1961—1970年到1971—1980年)、后下降(1971—1980年到1981—1990年)、再上升(1981—1990年到1991—2000年)、又下降(1991—2000年到2001—2010年),之后輕微上升(2001—2010年到2011年以后)的趨勢。

      2.3 降水量空間變化趨勢分析

      貴州省年降水量在空間分布上極度不均。圖6-a和圖 6-b 分別從10年和5年平均降水量的角度對貴州省年降水量空間分布變化進行分析。貴州省從1961年到2015年每5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分布見圖6-a,貴州省1961年到2015年10年滑動平均降水量見圖6-b(選取年份末尾數(shù)以5和以0的年份為中心)。

      從圖6-a可以看出,貴州省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在空間上隨著時間的變化也跟著變化,多雨區(qū)(年平均降水量>1 200 mm/年)主要分布在貴州西南、南部和東南部及東部少部分地區(qū),而少雨區(qū)(年平均降水量<1 100 mm/年)則主要集中在西北和極少數(shù)中部地區(qū);多雨區(qū)的變化開始主要是擴大、向東偏移,緊接著縮小再擴大,到1986—1990年間多雨區(qū)縮小,之后多雨區(qū)又擴大,并向東偏移,到后面又縮小,而少雨區(qū)擴大縮小的變化則和多雨區(qū)相反,多雨區(qū)擴大時,少雨區(qū)在縮小,多雨區(qū)縮小時,少雨區(qū)向東擴大。其中多雨區(qū)1961—1965年貴州省年平均降水量超過1 300 mm/年的地區(qū)主要集中在3個地區(qū):貴州西南部織金-普定-六枝-晴 隆- 普安-盤縣-興仁-興義、貴州南部都勻-丹寨-麻 江- 雷山和貴州東部碧江-江口-松桃;1966—1970年超過1 300 mm/年的地區(qū)在貴州西南部和南部有所增加,但東北部在減少,年平均降水量低于1 100 mm/年的地區(qū)在中部有擴大;1971—1975年超過1 300 mm/年的面積驟減,低于 1 100 mm/年 的中部地區(qū)面積在縮小,東部地區(qū)則擴大了;至1976—1980年,年平均降水量在全省都在增加,全省有46%土地面積的年平均降水量超過1 300 mm/年,更有個別地區(qū)降水量在 1 800 mm/年以上(晴?。?,而后一直到1986—1990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都在減少,尤其是1986—1990年,全省52%的土地面積降水量都在1 100 mm/年以下,而全省降水量高于 1 200 mm/年的土地面積僅占11.8%,甚至沒有任何地區(qū)降水量達到1 400 mm/年;之后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又在增加,高于1 300 mm/年的多雨區(qū)在擴大,到1996—2000年間,全省年平均降水量高于1 300 mm/年的地區(qū)擴大到貴州省西南部、南部及東部大部分地區(qū),之后迅速縮小到與1986—1990年間差不多的狀態(tài)(多雨區(qū)銳減,少雨區(qū)擴大范圍,全省年平均降水量普遍降低);之后的10年,年平均降水量相對2001—2005年平均降水量稍有增加,且東部和南部擴大速率高于西南部,到2011—2015年平均降水量南部(都 勻- 丹寨-雷山)降水量高于1 300 mm/年的地區(qū)比西南部面積大,這打破了全省多年來(1961—2010年)年降水量西南地區(qū)高于其他地區(qū)的規(guī)律。

      10年滑動平均降水量分布空間變化見圖6-b:全省多雨區(qū)主要集中在全省的西南部、南部和東北部,多雨區(qū)在空間上的變化是先擴大后縮小、再擴大再縮小、又擴大再縮小,最后小幅擴大的。而少雨區(qū)的變化大致與多雨區(qū)相反。等水量線1 100 mm/年剛開始沿桐梓-遵義縣-金沙-大方-納 雍- 水城方向呈東北-西南走勢分布,隨著多雨區(qū)的增加向西北方向后退,多雨區(qū)減少時,向東南方向推進。

      2.4 突變檢驗

      對貴州省82個站點降水量數(shù)據(jù)進行非參數(shù)Mann-Kendall突變檢驗,檢驗趨勢變化的顯著性及降水量數(shù)據(jù)序列的突變點。繪制UF和UB曲線時,UF和UB值大于0,則表示對應序列呈上升趨勢,小于0時,對應序列呈下降趨勢,當曲線UF超過顯著性水平α=0.05的信度線時,說明該序列存在顯著性的變化趨勢,UF和UB的交叉點即為突變的近似起點。各地州市政府駐地UF和UB曲線變化見圖7。從圖7看出,這些站點的下降趨勢的起點主要集中在幾個時間段,第1個時間段為1961年(遵義主城、興義市、碧江區(qū)、凱里市),第2個時間段為1972—1973年(西秀區(qū)、碧江區(qū)、水城縣),第3個時間段為1978年(遵義主城),第4個時間段為1984—1988年(貴陽主城、西秀區(qū)、都勻市、凱里市、碧江區(qū)、水城縣、七星關(guān)區(qū)),第5個時間段為2001—2006年(貴陽主城、西秀區(qū)、興義市、都勻市、碧江區(qū))。各站點的UF和UB曲線相交點各自不同,但基本都在20世紀80年代后,說明各站點的降水量數(shù)值突變的開始主要集中在1984年之后。序列的統(tǒng)計值沒有通過α=0.05顯著性檢驗,因此這些站點的上升和下降趨勢并不顯著,說明這些站點的降水量比較平穩(wěn),數(shù)值變化差異并不是很明顯。結(jié)果表明,全省所有站點降水量變化趨勢均沒有通過α=0.05顯著性檢驗(U0.05=±1.96),UF和UB曲線統(tǒng)計值最高為0.584[冊亨1967年UF(k)=0.584],最低為-0.489[鳳岡1994年UB(k)=-0.489],說明貴州省全省所有站點降水量的增加和減少趨勢都不明顯。

      3 結(jié)論

      本研究采用插值法和非參數(shù)Mann-Kendall突變檢驗方法分析了貴州省1961—2015年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征和時空變化趨勢,得出如下結(jié)論。

      從貴州省多年的年降水量看,全省年均降水量在800~1 500 mm,極少數(shù)年份部分地區(qū)降水量低于600 mm(如安龍1971年降水量409.16 mm),極少數(shù)年份部分地區(qū)高于 1 800 mm(六枝1983年降水量2 342.04 mm),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間分布上極度不均,降水量最少的是省的西部威 寧- 赫章-七星關(guān)一帶,降水量最多的是省的西南部六枝-晴隆-普安-興義一帶,從南北向看,全省降水量南多北少,空間上全省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1961—2015年貴州全省降水量是不斷變化的。從年際上看,全省平均降水量在年際上在800~1 400 mm上下波動,全省各站點年降水量在800~1 400 mm不斷變化。從階段來看,1961—1970年平均降水量為1 231.3 mm/年,至1971—1980年上升到1 247.7 mm/年;然而到1981—1990年平均降水量下降到1 135.4 mm/年,1991—2000年又驟升到1 259.1 mm/年;2001—2010年又回落到1 143.3 mm/年,2011年后有微小的上升。全省降水量時間上呈先增加后減少,之后增加,隨后減少,最后輕微增加的趨勢;貴州省1961—2015年間降水量在空間上也是不斷變化的。降水量多雨區(qū)呈先擴大并向東移動后縮小,然后向四周擴大又縮少,隨后南部都勻-丹寨、東部天柱、江口等站點多雨區(qū)輕微增加的趨勢,2011—2015年和1961—1970年相比,多雨區(qū)面積明顯少了很多,多雨區(qū)從1961—1970年省西南部的六枝-晴隆-普安一帶變成了2011—2015年的都勻-丹寨一帶,少雨區(qū)變化趨勢大致與多雨區(qū)相反:多雨區(qū)擴大時,少雨區(qū)縮少,多雨區(qū)縮小時, 少雨區(qū)擴大;經(jīng)非參數(shù)Mann-Kendall突變檢

      驗,發(fā)現(xiàn)全省各站點降水量的增加或減少變化趨勢沒有通過α=0.05顯著性檢驗,說明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并不明顯,降水量突變的開始主要是在1971—1980年之后,絕大部分站點降水量與1961—1970年相比呈增加的趨勢。

      由于降水量數(shù)據(jù)來自貴州省氣象資料,說明該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可靠。但有些年代比較久遠,當初人工錄入可能存在一定的失誤,因此研究結(jié)果可能會有一定的誤差。

      參考文獻:

      [1]羅 寧,許炳南,文繼芬,等. 貴州大氣降水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研究[J]. 貴州氣象,2006,30(4):3-7.

      [2]徐建新,陳學凱,黃 鑫,等. 貴州省近50年降水量時空分布及變化特征[J]. 水電能源科學,2015,33(2):10-14.

      [3]陳學凱,徐建新,胡娟萍,等. 1961—2012年貴州省極端降水時空變化特征[J].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5,26(4):50-56,61.

      [4]張勇榮,馬士彬,閆利會. 貴州省近55年降水事件變化特征[J]. 長江科學院院報,2017,34(1):40-44.

      [5]金建德,嚴小冬,雷 云,等. 西北太平洋海溫變化對貴州夏季降水的影響[J]. 熱帶氣象學報,2006,22(2):192-197.

      [6]張金鳳,馮 杰,何祺勝. 基于CI指數(shù)的貴州省干旱時空變化規(guī)律研究[J]. 水電能源科學,2014,32(4):4-8.

      [7]張志才,陳 喜,王 文,等. 貴州降雨變化趨勢與極值特征分析[J]. 地球與環(huán)境,2007,35(4):351-356.

      [8]張艷梅,江志紅,王 冀,等. 貴州地區(qū)夏季降水特征及其預測方法[J]. 氣象科技,2005,33(2):156-159.

      [9]李 婷. 貴州夏季降水時間序列分析[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2):76-80.

      [10]Kendall M G. Rank correlation methods[M]. 5th e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1]Mann H B. Nonparametric tests against trend[J]. Econometrica,1945,13(3):245-259.

      [12]劉葉玲,翟曉麗,鄭愛勤. 關(guān)中盆地降水量變化趨勢的Mann-Kendall分析[J]. 人民黃河,2012,34(2):28-30,33.

      [13]符艷紅,謝世友,高 潔. 基于Mann-Kendall法的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時空分布規(guī)律[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0(6):132-139.

      [14]鄭江禹,張 強,史培軍,等. 珠江流域多尺度極端降水時空特征及影響因子研究[J]. 地理科學,2017,37(2):283-291.張貝貝,王宏衛(wèi),楊勝天,等. 塔里木河源頭綠洲與末流綠洲聚落空間格局對比分析[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9,47(6):216-220.

      猜你喜歡
      時空變化降水量貴州省
      繪制和閱讀降水量柱狀圖
      貴州省種公牛站
      降水量是怎么算出來的
      啟蒙(3-7歲)(2019年8期)2019-09-10 03:09:08
      不動產(chǎn)登記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貴州省為例
      1988—2017年呼和浩特市降水演變特征分析
      貴州省黨代會開得最成功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及熵值法結(jié)合的耕地集約利用時空變化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11:10:35
      江蘇經(jīng)濟發(fā)展區(qū)域差異時空變化研究
      南海聲速主躍層的時空分布
      基于小波變換的三江平原旬降水量主周期識別
      读书| 西乌珠穆沁旗| 台中市| 县级市| 廊坊市| 石泉县| 当涂县| 潍坊市| 察隅县| 枝江市| 玉龙| 辽阳县| 莱州市| 南溪县| 若羌县| 肃宁县| 合江县| 萨迦县| 秦皇岛市| 上犹县| 甘洛县| 巢湖市| 宜春市| 淮滨县| 高邑县| 炉霍县| 集贤县| 通江县| 普定县| 花垣县| 渑池县| 江城| 尼木县| 定结县| 陆河县| 梅河口市| 佳木斯市| 青铜峡市| 宜宾县| 东港市|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