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澎瀛
(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 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450046)
我國高校貧困生一般是指因家庭經濟困難,難以支付其在大學期間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是高校學生中的一類特殊群體,具有貧困性、脆弱性和弱勢性等特征。據國家教育部統(tǒng)計,全國高校就讀在校生中,貧困生比例接近30%,其中特困生比例為10%-15%,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作為高校學生特殊群體中占比日益增高的一類,貧困生群體的管理及教育也必然存在一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對于高校貧困生,不僅要做好物質幫扶,更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列為重中之重,將其貫穿高校資助工作始終[1]。如何做好資助育人,加強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確?!安蛔屢幻麑W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同時,高度關注他們的人格發(fā)展和身心健康,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高校學生工作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關系到高校的穩(wěn)定及育人質量[2]。
精神貧困指大學生在家庭經濟困難的長期影響下,所產生的各類影響健康人格發(fā)展的思想和心理問題。近年來,我國貧困大學生物質貧困,難以完成學業(yè)的問題,已隨資助體系的不斷完善而逐漸得到解決,但精神貧困現(xiàn)狀仍然相當棘手,貧困生思想及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已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難題。迄今為止,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受到“重物質、輕精神”的影響,對學生精神資助力度不足,嚴重忽視對其心理及人格的關注和引導,使很多貧困大學生在獲得物質資助后,精神上的貧困依舊沒有得到解決[3]。盡管多數貧困大學生,因較早地承擔家庭負擔,已具備積極進取、自強不息、沉著獨立的優(yōu)良品格,但目前的高校貧困生群體精神世界仍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面不良特征。
當前大學生多為“90后”,出生成長在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價值觀念的影響。尤其是貧困大學生,由于所在家庭長期貧困,在父母期望及與非貧困同學的對比下,脫貧致富、追求利益的愿望極端強烈,又由于“三觀”尚未完全形成,極易在追求人生價值方面產生錯誤認識,或只關心個人理想,不能把自身前途命運和國家發(fā)展相聯(lián)系,缺乏社會責任感。
經濟貧困及文化差異極易對很多心理脆弱的貧困大學生帶來巨大精神壓力,市場經濟大潮及物欲盲目膨脹更是對他們的心理防線產生巨大沖擊,甚至產生自卑性逆反,不可抑制的抗拒他人善意的同情。有關資料顯示,在貧困大學生中,有22.5%的人產生自卑心理;50%的人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生活封閉;40%的人缺乏社會實踐熱情。此外,隨著資助覆蓋面不斷擴大,有的貧困生放棄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困境,過度依賴國家資助,更多的是“等、靠、要”助學金等無償資助來解決困難,缺乏自強精神,忽視了自己作為成年人所應當承擔的責任,不能自立處世。
青年大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尚不能真正深切地體會中國共產黨和前輩們?yōu)閲腋粡?、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浴血奮戰(zhàn)、艱苦奮斗的光榮歷史和高尚情懷,對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存在的貧富差距認識不深。有的貧困大學生直接把生活“窘迫”歸咎于國家及社會不公,不僅缺乏愛國情感,甚至對國家和社會產生對立情緒,認為國家和學校對于自身的資助是理所應當的。此外,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經濟不發(fā)達、教育水平比較落后的地區(qū),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育比較突出,他們往往沉浸在自我狹小的情感世界中,很少關注他人與社會,導致感恩意識和愛國情懷缺乏,個別甚至“恩將仇報”或者“忘恩負義”[4]。
受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加之高校誠信教育不足,大學生普遍存在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貧困生尤甚[5]。比如在貧困生認定環(huán)節(jié),利用家庭關系及相關部門把關不嚴,出具虛假貧困證明;在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和獎助學金時,夸大其辭,不擇手段,過分依賴資助;法律意識淡薄,缺乏端正科學的信貸觀念,貸款逾期不還,惡意欠款,違背誠信原則,甚至違背法律;學習考試中作弊,生活中愛慕虛榮,以家貧為恥,盲目攀比,所獲資助并非用于學習及基本生活;求職過程中簡歷、證書造假,簽訂的就業(yè)協(xié)議隨意毀約等。
絕大多數高校貧困生來自經濟落后欠發(fā)達地區(qū),又有部分貧困生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在中學階段只一味地學習教科書,學識及綜合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進入大學后,部分貧困生為使“學習成績”能夠達到獲取獎助學金的要求,很少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實踐活動,對課本以外的擴展知識了解甚少,職業(yè)技能、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社會交往等方面也沒能獲得有效提升,這對高校貧困生群體步入社會后的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也有悖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基本要求及資助育人的初衷。
我國高等教育階段目前已形成“獎、貸、助、補、減、勤”六位一體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以政府為政策及資金主體,由學校及其他社會組織具體經辦實施,有效緩解了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費及生活費用壓力。然而,隨著高校學生工作的深入開展,很多長期從事高校學生資助的一線工作者通過越來越多的經驗和實例,發(fā)現(xiàn)高校大學生的貧困不僅是經濟貧困,還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貧困,甚至很多學生物質、精神“雙貧困”的現(xiàn)象已十分嚴重。高校貧困生個體集中在校園形成了貧困生群體,這些群體形成了經濟、學習、心理和技能等多元貧困的結構性問題,有的學生甚至在‘貧困惡性循環(huán)’中越陷越深。因此,除學費、生活費等物質幫扶,對貧困生精神層面進行正確引導,發(fā)揮資助育人多重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資助工作充分結合,才是高校學生資助應有之義[6]。我國已建立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體系,不同資助方式各自發(fā)揮相應的育人功能(見表1):
表1 不同資助方式的育人功能
2.1.1 助學貸款 包括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和校園地助學貸款,主要幫助學生解決學費及住宿費交費困難,借款學生不需要辦理貸款擔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諾在規(guī)定日期前還款或畢業(yè)后分期償還,逾期需繳納相應利息,違約拒還需承擔相關法律責任。誠信是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必備的基本素質,是其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目前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高校德育工作者可在助學貸款辦理中,開展信貸教育、誠信教育,引導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誠信貸款、按時還款,塑造學生誠信品質。
2.1.2 學費減免 對部分確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無法繳納學費的學生,尤其是孤殘、少數民族、烈士子女及優(yōu)撫家庭子女學生實行學費減免政策,具體減免辦法由省級教育、物價、財政部門制定。黨和國家對于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充分體現(xiàn)了其對大學生成長的關懷,大學生作為受助及關懷對象,應當切身感受這份關愛。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此作為切入點,對受助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及感恩認識,引導其正確愛國、正確感恩[7-9]。
2.1.3 學費補償代償 包括引導鼓勵高校畢業(yè)生到中西部及邊遠地區(qū)基層就業(yè)并實行學費代償政策,以及鼓勵高校在校生或畢業(yè)生應征入伍、提高我國兵員質量,推進我國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并實行學費一次性補償或學費減免政策。該資助政策可引導大學生將自身前途命運與國家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理想相統(tǒng)一,把報效祖國、振興國家視作己任,樹立責任意識及遠大理想。
2.1.4 綠色通道 對已被錄取入學,但家庭經濟困難無法繳納學費的新生,學??蔀槠湎绒k理入學手續(xù),入學后再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資助。該資助方式可有效解除貧困生入學前心理壓力,確保其順利入學,并樹立成長成才自信,激發(fā)其感恩意識,積極努力完成學業(yè)。
2.2.1 獎學金 包括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及其它獎學金,旨在激勵大學生勤奮學習、積極進取,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fā)展。該資助方式通過設置積極進取的正確目標,引導學生在一定時期內拼搏進取,努力學習或完善自身各種能力,在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同時幫助其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態(tài)度,幫助他們不斷認識自身潛力,增強自信。
2.2.2 助學金 主要幫助學習努力、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克服生活困難。該資助方式的設立充分體現(xiàn)黨和政府對貧困生的關懷。與獎學金不同,助學金對貧困生成績要求不高,是一種無償的資助方式,高校德育工作者可據此開展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誠信意識,懂得知恩圖報并繼續(xù)努力學習,報效祖國[10]。
2.2.3 勤工助學 高校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助教、助研、助管、實驗室助理等助理實踐活動、校辦產業(yè)的生產活動、后勤服務及各項公益勞動等,學生從中獲取相應報酬。該資助方式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及各項能力全面發(fā)展,在有效解決高校貧困生經濟困難、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yè)的同時,還可引導其自立自強、求實上進,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是資助育人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高校德育工作者可對受助大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幫助他們積極參與勤工助學相關活動,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報酬、完成學業(yè)或貼補家用,明白付出才有回報,增強其創(chuàng)造意識和獨立意識。此外,勤工助學不僅可以使貧困生在各種有償助學實踐中鍛煉各項能力,如職業(yè)能力、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還可以引導其自立自強、艱苦奮斗,正確認識困難與挫折,勇于在困境中鍛煉自我、戰(zhàn)勝挫折。
目前,高校資助工作實施形式普遍過于單一,尤其是二、三線城市高等院校,基本以無償資助為主,這使得貧困生極易養(yǎng)成懶惰、依賴等不良心理,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淡薄。因此,亟需轉變原有的資助模式[11]。
3.1.1 嚴格把關無償資助審核與發(fā)放 要使資助工作落到實處,對于貧困生真實情況的把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貧困生認定工作,都以學生提交的、由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為主要依據。而各基層民政部門大多存在審核不嚴的現(xiàn)象,高校的貧困生認定也常常流于形式[12]。因此,對于申請學費減免、特殊補助,尤其是助學金的貧困生,務必要嚴審各類證明材料,并結合電訪、走訪等多種形式,在落實貧困生真實情況后再決定是否予以資助。此外,還可適當削減助學金名額,降低無償資助力度,或精確評估貧困生實際情況,將助學金方法額度精細化,確保無償資助滿足貧困生基本學習、生活即可。
3.1.2 轉變資助政策宣傳側重 為避免貧困生對無償資助產生依賴,助長其惰性,在嚴控無償資助發(fā)放的同時,還要不斷加大勤工助學、獎學金、助學貸款等有償育人的資助方式力度。有意識的在新生入學時,改變資助政策宣傳側重,引導學生選擇資助方式時優(yōu)先選取勤工助學及獎學金等可鍛煉提升自身素質能力的幫扶手段,最后考慮補助和減免,將盈知、勵志、扶貧與人的全面發(fā)展有機結合,鼓勵大學生自立自強、奮發(fā)拼搏,從被動受助的狀態(tài)轉變?yōu)榉e極進取,使資助育人工作落到實處。
3.1.3 拓寬勤工助學渠道 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的全面有序開展,是貧困生物質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從中不但可以培養(yǎng)自立自強精神,還可較大程度地增強自身社會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然而,很多高校的勤工助學體系不完善,制度不完整,運行存在很多漏洞,且忽略了學生工作考核,“僧多粥少”及非貧困生占位的現(xiàn)象使得勤工助學不能有效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因此,高校應不斷拓寬勤工助學渠道,增設校內、校外多種不同類型崗位,構建完整的崗位信息庫并加強監(jiān)管,并逐步落實勤工助學崗位考核制度,通過不同考核、培訓及工作方式使貧困生不僅獲得物質報酬,還能得到心理、思想及能力鍛煉,逐步將勤工助學資助方式立于高校資助體系的主要地位。
制定嚴格且精準的貧困生認定機制,建立全面、動態(tài)化管理的貧困生檔案庫是做好資助育人工作,使真正貧困的大學生獲得資助幫扶的重要基礎。因此,每年的貧困生認定及檔案整理十分關鍵[13]。所謂全面,是指認定細則具體化,認定手段多樣化,材料收集分門別類,構建實體檔及電子檔,所有檔案整理人員簽訂保密協(xié)議,對貧困生信息嚴格保密。此外,貧困生檔案動態(tài)性較人事檔案更高,應提高貧困生檔案更新管理頻率,甚至逐月進行完善,密切關注每個貧困生的最新動態(tài),對過期材料及時剔除,新建數據(如貧困狀態(tài)變化、變故、在校表現(xiàn))及時導入,這樣才能對貧困生個體有較為清晰地把握,進而制定個性化的育人策略,有效開展資助育人工作[14]。
培養(yǎng)大學生誠信意識及自立自強意識是資助育人的重要內容。貧困大學生的誠信行為及勤工助學參與情況,是其家庭是否真正貧困、是否確需幫扶的真實寫照,為貧困生認定提供參考,學習成績及勤工助學考核記錄也為育人工作的一對一開展提供現(xiàn)實依據。因此,貧困生認定及檔案應包括各學期成績單、獎懲情況、勤工助學參與情況及考核結果、貸款情況及還款記錄、公益及志愿者活動參與情況,以及定期從室友、同班同學處收集的誠信評價等,積極引導學生自覺養(yǎng)成誠信習慣,通過自身努力奮斗實現(xiàn)“脫貧”。
在我國,高校貧困生大多數來自農村或邊遠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教育基礎普遍薄弱,同時也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施力不足甚至毫無作為,造成部分貧困生“家貧”但“志不堅”,心理十分脆弱敏感,極易產生心理危機。因此,對于此類物質、精神“雙貧困”的學生應給予高度關注,并采取“一對一”幫扶策略,建立個性化的育人方案,在物質上給予幫助的同時,在生活及心靈上也密切關注,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所面臨的困境,明白困難只是暫時的,人的潛力是無窮的,通過自身不懈努力終可改變現(xiàn)狀。
人無志不立,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資助育人工作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或稱勵志教育,是指立足于學生今后人生的成功和幸福,激勵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志向,并集中心力去追求的教育,包括為了實現(xiàn)志向而培養(yǎng)健康的志趣,磨礪堅強的意志,養(yǎng)成善于和人合作交往的意志品質等基本的成功品質的系列教育[15]。大學生正處在“三觀”形成、高層次目標尚未建立的過渡階段,很容易出現(xiàn)彷徨、迷茫的心理困境,這種困境在貧困生群體中顯得尤為顯著。因此,積極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對大學生成長極其有利,而資助工作中獎學金評比、鼓勵大學生支邊從軍工作等,將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切實有效的宣傳渠道[16]。高??赏ㄟ^獎學金獲得者宣講會、支邊征兵動員會等多種形式,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勵志成才;也可通過樹立自立自強優(yōu)秀學生典型,鼓勵貧困生要勇于直面困境,艱苦奮斗,磨礪堅強意志,樹立遠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