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暉榕,林東文
(福建省鍋爐壓力容器檢驗研究院漳州分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漳州地區(qū)食品罐頭業(yè)、食用菌菇業(yè)、建筑模板業(yè)等所用鍋爐均以小型DZG(單鍋筒縱置式)鍋爐為主,且保有數(shù)量較多,在生產運行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鍋爐鼓包變形事故。文中采用兩臺型號、材質、規(guī)格相同的鍋爐,針對其鍋筒底部鼓包變形,分析研究鍋筒材料在外在因素作用下,通過內在因素的顯微變化,最終導致失穩(wěn)變形的原因。
Ⅰ號鍋爐是在停爐檢修后正常燃燒一天后,發(fā)現(xiàn)鍋筒底部出現(xiàn)明顯鼓包變形,立即停爐檢驗,檢驗確認該鼓包變形最大高度為63mm,面積350×250mm。Ⅱ號鍋爐由于鼓包變形量較小,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長時間保持正常燃燒狀態(tài),在正常內部檢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鍋筒底部鼓包變形,變形最大高度18mm,面積330mm×230mm,如圖1所示。經表面磁粉檢測,確認兩臺鍋爐鍋筒變形部位均未發(fā)現(xiàn)有表面裂紋。現(xiàn)場進一步檢驗發(fā)現(xiàn),兩臺鍋爐鼓包變形部位的內表面均存在有較厚的水垢、泥沙或泥垢沉積,厚度為2.0mm~3.0mm,Ⅱ號鍋爐鍋筒底部外表面鼓包和內表面沉積見圖2。因此,經外觀檢查判斷為水垢、泥垢阻礙了熱傳遞,導致鍋筒材料的過熱劣化變形。
圖1 兩臺鍋爐鍋筒底部鼓包變形高度示意圖
圖2 鍋筒底部外表面鼓包變形及內表面泥垢沉積
分別對兩臺鍋爐鍋筒底部正常區(qū)域的基體(Q345R)上進行主要元素分析,分析結果見表1。
結果表明:以上兩臺鍋爐的鍋筒用材符合GB713-2008 的標準要求,選用材料不存在元素含量或偏析問題。
表1 光譜分析化學成分結果(質量分數(shù),%)
金相檢驗的取樣位置如圖1所示。從圖3可知,兩臺鍋爐鍋筒底部正常區(qū)域的金相組織為:鐵素體+珠光體,屬于正常組織。選取變形高度10mm(D點)位置進行金相檢驗,結果為正常:鐵素體+珠光體,說明組織未發(fā)生明顯變化(見圖4)。當選取變形高度分別為18mm(C點)、43mm(B點)和63mm(A點)位置進行金相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在變形高度大于等于18mm時,珠光體中的碳化物已分散且向晶界聚集,且已發(fā)生球化,金相組織為:鐵素體+球化體及少量珠光體,A點、B點位置的球化級別為5級;其中C點位置球化程度最為嚴重,組織為鐵素體+球化體,且鐵素體晶粒長大,球化級別為6級(見圖5)。
圖3 E點、F點位置金相組織(500×)
圖4 D點位置金相組織(500×)
圖5 A、B、C點位置金相組織(500×)
分別對圖1中所選取的位置點進行布氏硬度檢測,檢測結果如圖6所示。從圖6可知,兩臺鍋爐鍋筒底部正常區(qū)域的硬度值正常;變形高度為10mm(D點)時,與正常區(qū)域相比,硬度值仍未發(fā)生明顯變化;當變形高度繼續(xù)增大時,布氏硬度發(fā)生明顯下降,其中C點位置的硬度下降變化最為明顯,僅有110HB,這與上述的金相檢驗結果相符。
圖6 布氏硬度測量值對比圖
從外部因素來看,通過現(xiàn)場檢驗和咨詢發(fā)現(xiàn),兩臺鍋爐給水均采用地下水水質,未經過濾和軟化水處理,給水中帶有一定的泥沙或泥垢,同時日常運行中疏于管理,未對鍋爐進行有效的定期排污。因此,在鍋爐運行過程中,鍋內水不斷蒸發(fā)濃縮,水中鹽類過飽和之后,析出沉淀形成水垢和大量沉積物覆蓋于底部受熱面。水垢、泥垢的導熱性極差,熱阻是鍋爐用鋼的40-100倍左右,高熱阻使得鍋筒底部直接受火焰加熱部分的金屬不能及時、有效的冷卻,造成壁溫過高,超過允許使用溫度(430℃)。
由于外部因素的影響,導致鍋筒底部金屬一直處于受熱不均勻狀態(tài),變形部位壁溫過熱,具有較大的熱應力[1],不可避免的會導致材料的劣化,具體分析如下:
(1)從鍋筒底部正常區(qū)域的化學元素成分分析結果判斷,各元素含量和GB713中的Q345R鋼的化學成分相符。且從該部位的金相檢驗結果可知,材料金相組織為:鐵素體+片狀珠光體,也完全符合材料標準要求。因此,可以排除鍋筒材料的材質問題。
(2)由金相檢驗結果分析,鼓包變形部位的珠光體中的碳化物已分散且向晶界聚集,且已發(fā)生球化,最嚴重處球化級別為6級,判定變形部位發(fā)生了明顯的材料過熱劣化現(xiàn)象。
(3)從硬度測量結果可知,鼓包變形部位的硬度值相比于正常區(qū)域明顯下降,認為相應的材料沖擊韌度也會下降,這與金相檢驗結果相符,說明材料組織的劣化對其性能具有較大影響。
(4)對于Ⅱ鍋爐較低變形高度18mm(C點)的位置,其金相檢驗和硬度測量結果均低于變形高度較大的Ⅰ號鍋爐,分析認為,這是由于Ⅱ鍋爐更長時間處于 AC3 左右的高溫,隨著時間的延長,組織變化更為徹底,性能下降更為嚴重。
綜合上述分析,兩臺鍋爐在高溫狀態(tài)下,由于冷卻不足,材料金相組織會發(fā)生變化,強度下降,無法滿足使用強度,這時,即使工作壓力不超過額定壓力,金屬晶體也會發(fā)生塑性流動直至變形。
(1)按照《鍋爐定期檢驗規(guī)則》的要求,對上述兩臺鍋爐挖補修理,并徹底清除鍋筒底部的泥沙或泥垢[2]。
(2)針對鍋爐水側進行物理或化學清洗,徹底清除水垢。
(3)完善鍋爐水處理系統(tǒng)。通過加裝鍋外鈉離子水處理設備,對鍋爐給水進行處理,也可聯(lián)合加藥處理,以確保鍋爐給水符合 《工業(yè)鍋爐水質》的要求,并完善日常管理,加強運行中定期排污。
(4)使用單位必須配備專職的水質化驗員,做好水質化驗工作,加強水質管理,防止水質超標。
(5)對鍋爐司爐人員加強教育培訓,提升其技術水平和責任心。
上述兩臺鍋爐均已修理且經監(jiān)督檢驗合格,并重新投入使用,有效地避免了安全事故。但對鍋爐的修理既耗時、耗力,又影響企業(yè)的正常生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因此,使用單位在生產過程中更應該加強對于鍋爐的日常維護和運行保養(yǎng)。同時,應積極主動同檢驗單位加強溝通聯(lián)系,及時申報、配合檢驗,確保鍋爐正常、可靠的運行。
綜上所述,上述兩臺鍋爐均為日常運行管理不規(guī)范引起的鍋筒底部結垢和泥沙、泥垢沉積,導致鍋筒底部受熱面過熱、過燒而形成鼓包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