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丹
【摘?要】?目的:觀察清肝健脾湯聯合恩替卡韋、清熱解毒化濁顆粒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虛證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虛證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以常規(guī)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清肝健脾湯治療,比較中醫(yī)癥候積分、不良反應、總膽紅素(TBil)、谷草轉氨酶(AST)、丙氨酸轉氨酶(ALT)的變化及兩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不良反應、TBil(總膽紅素)、AST(谷草轉氨酶)、ALT(丙氨酸轉氨酶)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虛證患者以清肝健脾湯聯合恩替卡韋、清熱解毒化濁顆粒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虛證;清肝健脾湯
【中圖分類號】R256.4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11-0099-0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在發(fā)病早期,可因肝臟結締組織出現增生,引起肝纖維化,導致細胞外基質的過度沉積,進而誘發(fā)肝炎[1]。具有治療難度大、證候復雜、病程纏綿的特點,早期主要表現為肝區(qū)疼痛、腹脹、惡心、乏力等,隨著病情惡化,可因病毒侵入肝細胞核內,加大肝功能損傷,進而發(fā)展成肝癌、肝硬化,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脅。本次我院采用清肝健脾湯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虛證,取得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6月18日至2018年6月18日期間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虛證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 50~80歲,平均(62.96±2.57)歲;病程4~21個月,平均(13.58±2.96)個月;體重50~77 kg,平均(62.63±3.57)kg;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51~79歲,平均(62.85±2.33)歲;病程5~20個月,平均(13.23±2.78)個月;體重51~76 kg,平均(62.85±3.26)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西醫(yī)診斷符合《美國肝病學會乙型肝炎診治指南要點》中關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2]。中醫(yī)診斷符合《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2012年1月)》中關于肝郁脾虛證的分型標準[3]。主癥:腹脹脅肋脹痛;次癥:舌質淡有齒痕、身倦乏力、胸悶抑郁、面色萎黃、少氣懶言。西醫(yī)診斷標準:總膽紅素>19 u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80 U/L、HBV-DNA≥104 copies/mL?;颊呒凹覍賹Ρ敬斡^察知情同意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半年內使用過干擾素或核苷類藥物患者;合并胃腸道原發(fā)疾病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合并肝性腦病、肝癌、肝硬化疾病患者;合并嚴重臟器功能受損患者。
1.3?方法?對照組:采用恩替卡韋(國藥準字:H20032568;輝瑞有限公司)治療,1次/d,0.5mg/次;清熱解毒化濁顆粒(湖南中醫(yī)藥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生產,國藥準字:H20086529)治療,1次/d,6g/次,連續(xù)治療30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清肝健脾湯治療,組方:生麥芽15g,炙甘草10g,炒蒼術10g,茯苓10g,炒山藥15g,黨參15g,柴胡10g,白花蛇舌草15g,葉下珠15g,板藍根15g,炒梔子10g。肝脾腫大者,加水紅花子10g,鱉甲15g、丹參10g;煩躁較重者,加石菖蒲10g,酸棗仁10g;脾虛澤瀉者,加蓮須10g,白扁豆10g。以上中藥1劑水煎,每次取汁100mL,每日早晚各次,連服30d。
1.4?觀察指標?①中醫(yī)證候積分[4]:主要評估患者當前腹脹(0~3分)、出汗(0~3分)、黃疸(0~3分)、口苦(0~3分)、疲勞乏力(0~3分)、失眠多夢(0~3分)、腰膝酸軟(0~3分)等癥狀,若分數越高,代表癥狀越為嚴重;②肝功能指標TBil、AST、ALT;③對比不良反應;④對比總有效率。
1.5?療效判定[5]?顯效: HBeAg、HBV-DNA均轉陰,肝功能(AST、ALT活性)恢復正常,體征、癥狀完全消失;有效:HBeAg、HBV-DNA有一項指標轉陰,肝功能較治療前異常值下降50%以上或檢測正常,癥候明顯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6?統(tǒng)計學處理?運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而觀察組腹脹、出汗、黃疸、口苦、疲勞乏力、失眠多夢、腰膝酸軟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肝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治療前;而觀察組TBil、AST、ALT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1例出現乏力,1例出現腹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0%;對照組5例出現乏力,5例出現頭暈,6例出現腹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2.0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00%,優(yōu)于對照組的64.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因為體內膽酯酶數量減少和膽酸減少,促使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改變,容易引起一系列生化代謝功能紊亂,早期常選用恩替卡韋治療,其能夠抑制前基因組mRNA反轉錄負鏈的形成和病毒多聚酶的活性,屬于新型碳環(huán)2,-脫氧鳥苷類似物,能夠有效通過磷酸化形成三磷酸鹽-三磷酸恩替卡韋與天然底物三磷酸脫氧鳥嘌呤核苷競爭,具有強大的抗HBV-DNA復制作用[6];清熱解毒化濁顆粒能夠具有解毒、清肝利膽、活血行氣、補腎氣等功效[7]。從中醫(yī)角度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屬于“肝積”、“黃疸”范疇,可因病毒入侵干細胞核內,促使經氣郁滯、肝失疏泄,再加上腎為先天之本,肝腎同源,為人體生命之動力,一旦精神抑郁、情志不暢、氣郁得散、脾失健運、肝膽輸泄,可引起機體出現四肢倦怠無神、厭油惡心、納呆脘痞、肝脾腫大、脅肋脹痛,為了改善預后,促使病情康復,還需秉持健脾運濕、扶正祛邪、健脾理氣、疏肝利濕等原則[8]。
清肝健脾湯主要是由生麥芽、炙甘草、炒蒼術、茯苓、炒山藥、黨參、柴胡、白花蛇舌草、葉下珠、板藍根、炒梔子等藥材組成;其中柴胡具有疏肝、引藥等功效;炒梔子具有利濕健脾等功效;白芍具有健脾功效;炒山藥具有補脾胃等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功效;麥芽具有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功效;百花蛇舌草具有清熱除濕等功效;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和胃生津、祛痰止咳功效;諸藥合用,可達到活血、清利濕熱、清熱解毒、涼血散結等功效。肝脾腫大者,加用丹參、水紅花子、鱉甲能夠發(fā)揮活血化瘀、消瘀破積、健脾利濕等功效;對于煩躁較重者,加用石菖蒲、酸棗仁,能夠發(fā)揮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等功效;對于脾虛澤瀉患者,加用白扁豆、蓮須,可發(fā)揮健脾化濕,利尿消腫,清肝明目等療效。
現代藥理學認為,常用護肝類中藥,對結扎總膽管的GOT升高由明顯降低作用;白芍可促使壞死肝細胞得到恢復,改善超微細胞結構上肝細胞內線粒體的腫脹、溶酶體的脫落,降低肝糖原含量,保護肝腎功能,抑制肝癌細胞生長,阻斷肝細胞凋亡[9];茯苓可增強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增加細胞免疫功能,恢復肝臟微循環(huán)[10];黨參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肝細胞修復和再生,恢復肝細胞功能,發(fā)揮抗氧化、抗腫瘤、抗應激、增強造血等功效[11];麥芽能夠促使血管收縮,興奮心臟[12]??傊甯谓∑軌蚋纳坡砸腋位颊吒喂δ?,抑制肝細胞破壞,提高機體免疫力,延緩衰老,促進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作用,進一步防止肝細胞壞死,降低谷丙轉氨酶活性,保護肝細胞功能,增強LAK和NK細胞活性,促進肝細胞再生,降低過氧化脂質,增加肝糖原,促進蛋白合成,保護肝細胞[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TBil、AST、ALT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虛證患者實施清肝健脾湯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指標,緩解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華內科雜志,2011,3(1):66-82.
[2]徐瑩,劉宇,孫劍.美國肝病學會乙型肝炎診治指南要點[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29(2):198-200.
[3]高月求,王靈臺.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2012年1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28(3):164-168.
[4]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科肝膽病學組、世界中醫(yī)藥聯合學會肝病專業(yè)委員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肝病分組.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2012年1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28(3):164-168.
[5]孟慶華,侯維.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指南解讀[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9(14):1613-1615.
[6]易毛,韓晉,吳素體,等.恩替卡韋分散片的穩(wěn)定性研究[J].解放軍藥學學報,2012, 28(2):164-165.
[7]周旭.乙肝清熱解毒顆粒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臨床觀察[J].西部中醫(yī)藥,2017,30(11):103-106.
[8]劉順慶,盧雨蓓,馬國珍,等.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證型研究綜述[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45(8):174-177.
[9]譚菁菁,趙慶春,楊琳,等.白芍化學成分研究[J].中草藥,2010,41(8):1245-1248.
[10]刁鐵成.茯苓藥理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15(8):23-24.
[11]馮亞靜.黨參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7,42(1):135-139..
[12]辛衛(wèi)云,白明,苗明三.麥芽的現代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7,32(4):613-615.
[13]肖碧躍,趙國榮,艾碧琛,等.清熱解毒化濁片對病毒性肝炎肝損害療效觀察[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0(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