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梅
【關鍵詞】 初中語文;高效教學;預習;授課;多媒體;閱讀;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074—01
語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學習語文不僅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燦爛文化,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境界。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實現(xiàn)初中語文高效教學呢?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此的認識。
一、指導學生預習課文
課前預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重要意義。預習首先要通讀課文,讀課文不是盲目地讀,而是有目的地讀。讀課文的時候要了解課文的大概內(nèi)容,比如課文介紹了什么事,寫了什么景物等。再讀的時候要多動筆,學會對不認識的字標拼音,不理解的詞寫注釋,等上課的時候再特別注意老師對這部分知識的講解,把模糊不清的地方徹底弄明白。預習課文時還要適時運用工具書,比如一些時代氣息較濃的古詩文,通過查閱工具書可以掌握寫作背景,進而了解作者寫作時的境遇,體會作者的心情,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整個預習過程中還要思考,比如在讀文章時,我們就要思考文章告訴了我們什么,自己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等。
二、采用科學授課方式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情,無拘無束、敢疑敢問,這要通過教師與學生情感的交流才能實現(xiàn)。教學中有一個例子值得我們深思:一位教師在教《桃花源記》時,課堂氣氛活躍,可是因為教師訓斥了回答錯誤的學生,致使其他學生的反應也很冷淡。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學生的大膽回答遭到老師的訓斥,其他同學也會喪失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因此,教師不應該就自己固定的答案去引導學生,而應該認真聆聽同學的回答,準確分析學生回答的思考點并進行指導,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思考作答。
三、引入多媒體教學
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推進,教學手段的更新勢在必行。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課本的范文都具有語言優(yōu)美、境界開闊的特點。講述這樣的文章僅靠一張嘴、一支筆、一面黑板是遠遠不夠的,傳統(tǒng)教學往往使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一頭霧水。譬如,講解酈道元的《三峽》一文時,憑空講解并不能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三峽兩岸連綿山峰的壯闊險峻,水流的湍急和山谷中的清涼寂靜,如果采用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聲像俱佳,不僅能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直觀地感受到“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而且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多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注重加強課后閱讀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和閱讀有直接關系。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一定的閱讀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現(xiàn)階段的興趣愛好,采取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比如利用課文閱讀比賽,情景表演等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適宜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只有對閱讀產(chǎn)生了興趣,才能主動參與到閱讀中,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激發(fā)閱讀興趣之后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標記和記筆記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將不認識的生字、優(yōu)美的段落進行批注,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在閱讀過程中積累素材。
五、教師時刻進行反思
思而知行,行而有進。反思是一個人思想成熟的顯現(xiàn),也是教師發(fā)展進步的必經(jīng)階段。教學反思是教師自己以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為自己的行為、決策及產(chǎn)生的結果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我們不僅可以對自己在教學中的正確行為予以肯定,又可以找出與教學理念不相吻合的做法,從而進行自我批評并予以改正。如何寫好教學反思亦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寫成功的經(jīng)驗、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等,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即使成功的課堂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所以還要寫教學中的失誤,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吸取教訓,避免犯類似的錯誤;還可以寫教學過程中的靈感,學生和教師本人的疑惑,最后寫一份“再教設計”。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