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敏
摘 ? ?要: 晚唐詩人許渾早年應舉期間作過多首下第詩,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他的應舉生活,可見他早期詩風的特點,與晚年詩風不同,表明了晚唐科舉制度的嚴酷,是研究杜牧詩風演變及晚唐科舉史和文學史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許渾 ? ?下第詩 ? ?藝術特質(zhì)
一、許渾下第詩的成因
下第詩是舉子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后所作的詩,反映他落第后離開科場的生活和心態(tài)。廣義地說,包括寫自己和寫他人的兩種情況。據(jù)統(tǒng)計,許渾的下第詩有25首。出現(xiàn)的背景是科舉制度的普遍推行。許渾元和初年入科場,在舉場徘徊二十余年,直至大和六年才登進士第,其中有不少好詩。此類詩歌的成因是三方面:
一是百里挑一的科舉制度。杜佑《通典》:“開元以后,四海宴清,士無賢不肖,恥不以文章達,其應詔而舉者,多則兩千人,少由不減千人,所收百才有一。”[1]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唐代進士科所取的人數(shù),前后期有所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進士、明經(jīng)加起來,也不過占考試者總人數(shù)的十分之一??梢韵胍?,風塵仆仆奔波于長安道上的,絕大部分是落地者?!盵2]報考人數(shù)過多,錄取比例極少,這是造成許渾多次落第的關鍵原因。
二是科舉制度的不公平。任何制度都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唐朝科舉制并不像宋代那么完善,仍帶有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某些痕跡。如看重名公巨卿評議,錄取時可接納有聲望者的薦舉,改卷時不糊名。甚至知舉者閱卷后所擬名單,在正式放榜前,須親自送宰相過目,如果宰相對榜中的名單有異議,就可調(diào)換。這就形成舞弊風氣,使那些沒有特權的文人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中度過一生。許渾所處的晚唐,社會腐敗,宦官當權,藩鎮(zhèn)膨脹,科舉制度遭破壞,各種弊端更加顯現(xiàn),賄賂內(nèi)定層出不窮。再加上戰(zhàn)亂,國家疆域日蹙,一般士人做官的機會非常少,許多才士長期困頓,甚至終身不第,因此有“五十少進士”的說法。許渾,《唐才子傳》以為高宗朝宰相許圉師之后[3]。但就是這樣一位出身名門的文人,命運卻是不幸的,家族發(fā)展到他這一代已經(jīng)沒落,沒權沒勢的他空有一顆渴望入世之心,在晚唐社會,即使富有才華也屢屢下第,留下一首首無奈悲憤的下第詩。
三是耿介正直的個性氣質(zhì)。在唐代,由于進士科錄取比例極少,許多下層文人紛紛走上干謁道路,因此唐代行卷風氣盛行。最著名的便是朱慶馀請謁水部郎中張籍。但許渾不恥于此,有堅貞不屈的人格,更無請謁詩。即使及第任官后,其剛方苛嚴的性格也未改變。任命監(jiān)察御史時,不肯阿附權貴,不能見容。大中十二年鹽州刺史劉皋遭宦官楊玄價誣構被殺,即作《聞邊將劉皋無辜受戮》力訟其冤[4]。剛正性格是其屢試不第的一個原因。
二、許渾下第詩的思想內(nèi)容
許渾下第詩的思想內(nèi)容分為四類:
(一)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長時間的離家應舉,久羈京華,歸家無期,再加上傳統(tǒng)文人對家庭的看重,落第后愁緒萬千,于是思鄉(xiāng)懷友的傳統(tǒng)主題便被寄寓在下第詩中聊以自慰。如《長安旅夜》:“久客怨良夜,西風吹雁聲。云移河色淺,月泛露華清。掩瑟獨凝思,緩歌空寄情。門前有歸路,迢遞洛陽城。”[5](6040)寫自己在吹西風、聞雁聲的深夜,思念家鄉(xiāng)無法入睡,只能通過緩緩的琴聲與歌聲來遙寄感情。又《下第懷友人》:“獨掩衡門花盛時,一封書信緩歸期。南宗更有瀟湘客,夜夜月明聞竹枝?!盵5](6138)遠在他鄉(xiāng),只有通過書信作為溝通橋梁,聆聽竹枝詞緩解思念的情愁。
(二)落第后的無奈別離
有學者統(tǒng)計,唐代下第詩中,送別詩占了三分之一,可見比重之大。許渾的下第詩中,送別詩是最多的。詩中內(nèi)容有因落第而產(chǎn)生的失望、羞愧頹廢等情緒。如《送楊發(fā)東歸》:“江花半落燕雛飛,同客長安今獨歸。一紙鄉(xiāng)書報兄弟,還家羞著別時衣?!盵5](6137)作于楊發(fā)及第歸吳省親時,許渾與楊發(fā)一同應試,如今卻只有楊發(fā)榮歸故里,而自己卻是第二次落第,羞愧不已,一個“羞”字足以表達落第后的羞愧。此外還有一些鼓勵勸慰落第友人的詩,如《送文明下第鄜州覲兄》:“征車天一涯,醉贈別君詩。雁迥參差遠,龍多次第遲。寧歌還夜苦,宋賦更秋悲。的的遙相待,清風白露時。”[5](6070)是送別落第好友所作,借鯉魚登龍門即成龍的傳說來表達慰勉。又如《別張秀才》:“青桂一枝年少事,莫因鱸鲙涉窮秋?!盵5](6100)反用張翰故事,鼓勵友人積極入仕。其送別詩中還有希望歸家的友人能夠給自己帶來家鄉(xiāng)訊息的。如《送王總下第歸丹陽》:“憑寄家書為回報,舊居還有古人知?!盵5](6102)希望友人來年應舉時能將故鄉(xiāng)事物告知。還有些留別詩表達羈旅的孤獨,如其《下第別楊至之》寫遠離故鄉(xiāng),羈旅漂泊之感。
(三)懷才不遇的感傷
許渾生活在科舉制度混亂的晚唐,理想價值難以實現(xiàn),內(nèi)心多懷才不遇的感傷,如《下第貽友人》:“身在關西家洞庭,夜寒歌苦燭熒熒。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來波上萍。馬氏識君眉最白,阮公留我眼長青?;ㄇ笆б夤擦嚷洌矕|風吹酒醒。”[5](6099)“熒熒”“苦”“寒”將目前的愁苦狀勾勒出來,頸聯(lián)表達希望能碰到像阮籍這樣的眼才之人,尾聯(lián)抒發(fā)失意寥落之情。又《長安歲暮》:“獨望天門倚劍歌,干時無計老關河。東歸萬里慚張翰,西上四年羞卞和。”[5](6086)借卞和獻玉的典故暗示自己的懷才不遇。
(四)屢試不第的愁苦
許渾渴望仕進,但這條路漫長坎坷,身體積勞成疾。身體的疲憊及落第的打擊,使他內(nèi)心充滿愁苦,因此詩中抒寫常年應舉的艱辛和落第對身體的損害。如《將離郊園留示弟侄》:“身賤與心違,秋風生旅衣。久貧辭國遠,多病在家稀。山暝客初散,樹涼人未歸。西都萬馀里,明旦別柴扉?!盵5](6050)“久貧”“多病”反映出詩人長久以來的生活狀態(tài)。全身心準備科舉考試,生命在慢慢消耗,參加考試的次數(shù)越多,不僅物質(zhì)上會越來越貧窮,精神上也會越來越愁苦。其《下第歸蒲城墅居》:“不知余正苦,迎馬問寒溫?!盵5](6076)《題愁》:“何人更憔悴,落第泣秦京?!盵5](6080)都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三、許渾下第詩的藝術特質(zhì)
(一)善于選取生活中的意象
仔細分析可發(fā)現(xiàn),許渾下第詩中選取的意象是自己周遭環(huán)境中的事物,這與他生活的時代及詩風演變有關系。晚唐詩人筆下意境沒有盛唐壯闊,他們“唯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6]。通常選取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意象來表達感情。許渾亦是如此,如其《下第歸蒲城墅居》:“失意歸三徑,傷春別九門。薄煙楊葉路,微雨杏花村。牧豎還呼犢,鄰翁亦抱孫。不知余正苦,迎馬問寒溫?!盵5](6076)屢試不第,有時在崇圣寺過夏,有時在杜陵課業(yè),“蒲城墅居”也是詩人落第后的課業(yè)處之一?!熬砰T”即“京城”,詩人懷著落第后的沮喪心情離開京城回課業(yè)處,內(nèi)心是悲傷的,因此眼中的事物也是蕭瑟的?!氨煛薄皸盍薄拔⒂辍薄靶踊ā薄澳镣薄班徫獭?,選取的意象都是詩人目光所及之處。又如其《寓居圣崇寺懷李校書》:“幾日臥南亭,卷簾秋月清。河關初罷夢,池閣更含情。寒露潤金井,高風飄玉箏。前年共游客,刀筆事戎旌。”[5](6078)是詩人下第后居崇圣寺所作,在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詩人難以入睡,看著眼前之景,想起曾經(jīng)的好友,如今在從軍幕中,不免感慨萬千。
(二)詩風清麗淡冷
許渾生活的晚唐社會腐敗。即使心中希望積極入世,但絕望的時代也讓他漸漸明白,以自己之力無法挽回,因此失去了對政治的熱情,對人與事表現(xiàn)出淡泊的態(tài)度,即使心中仍有不甘,也有意地調(diào)節(jié)抑制,“化悲憤為和平”,使自己向淡泊寧靜的方向尋求解脫。因此,在許渾的下第詩中,并沒有那種直接強烈的批判譴責,只是緩吐心中不快。如《下第貽友人》:“花前失意共寥落,莫遣東風吹酒醒?!盵5](6099)心中的寥落用酒來慢慢沖淡。甚至產(chǎn)生對隱逸的向往,如其《下第寓居崇圣寺感事》:“懷土泣京華,舊山歸路賒。靜依禪客院,幽學野人家。林晚鳥爭樹,園春蝶護花。東門有閑地,誰種邵平瓜。”[5](6056)內(nèi)心懷著廣大抱負來到京城,可屢試不第,暫居禪院,鳥兒繞樹,蜜蜂護花,農(nóng)家生活圖景令人向往。前人謂許渾“詩格清麗”。這體現(xiàn)在他的詩中多“水”“雨”“霧”“露“雪”等色調(diào)偏于清麗、朦朧、濕潤的意象,因此被譽為“許渾千首濕”,且尤喜對偶,詩中不少意象都對偶工整,精致工麗。這一寫作特點在其下第詩中也反映出來,如《長安旅夜》:“云移河色淺,月泛露華清?!盵5](6040)《別韋處世》:“秦原向西路,云晚雪霏霏?!盵5](6048)《下第別友人楊至之》:“花落水潺潺,十年離舊山?!盵5](6050)這些意象營造出一種清幽、閑曠,甚至蕭瑟的意境,體現(xiàn)詩人淡漠的情緒。
(三)喜用典故
許渾的下第詩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喜用典故。典故在古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古代文人極其喜愛,因為我國古詩講究一種含蓄美。在這一點上,許渾與晚唐其他詩人有區(qū)別,多數(shù)晚唐下第詩是不喜用典故的,這與晚唐詩風走向通俗化有關系,詩人追求通俗易懂,例如杜荀鶴,有學者評價:“他不喜用典,不事雕琢,而是將聲律對偶與淺近通俗的語言結合起來,敘事抒情委婉流暢,如話家常?!盵7]如《下第東歸別友人》:“年華落第老,歧路出關長?!盵5](7942)許渾卻喜用典故,下第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下第寓居崇圣寺感事》《長安歲暮》《留別裴秀才》《瓜州留別李詡》中都以“卞和獻玉”的故事暗喻自己的懷才不遇。在《再寄殷堯藩》中用“到蓬萊”暗喻“登科”安慰落第友人?!秳e張秀才》中反用張翰事來鼓勵友人。《送李文明下第鄜州覲兄》中用“寧戚夜歌”的典故來表達內(nèi)心的愁苦。
許渾的詩歌善于選取身邊意象,詩風清麗淡冷,且喜用典,這既是其詩的一大特色,又是歷代學者對其爭辯不一的地方。褒者如韋莊云:“江南才子許渾詩,字字清新句句奇?!狈Q其詩格清奇。貶者如許學夷《詩源辨體》卷十七:“晚唐許渾諸子,偶對工巧,而意多牽合,聲韻急促,而調(diào)反卑下矣?!盵8]雖然歷來對許渾詩褒貶不一,但其在晚唐文學上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將其與杜牧、李商隱、溫庭筠并推為“晚唐錚錚者”[9]。因此,研究其下第詩不僅有助于更深入了解他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對探究科舉制度與晚唐文學的影響也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唐]杜佑,著.顏品忠,點校.通典·卷十五·選舉三·歷代制下[M].長沙:岳麓書社,1995:183.
[2]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序[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5.
[3][元]辛文房,撰.徐明霞,校點.唐才子傳[M].沈陽:遼寧出版社,1998:87.
[4]羅時進.丁卯集箋證·前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4.
[5][清]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6]余恕誠.唐詩風貌[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126.
[7]董乃斌,吳庚舜.唐代文學史(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484.
[8][明]許學夷,撰.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9][明]胡應麟.詩藪外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87.
[10]龍麗.晚唐下第詩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