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行操
摘 要:錢延康先生是我國本土培養(yǎng)的第一代西洋畫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油畫、水粉畫作品,新中國成立后又投身新中國的美術教育事業(yè),育人無數。他的作品有著扎實的西洋畫技術功底,能夠將細膩的景物納入醇厚和諧的色調之中,成為寫實主義油畫中的一個流派。
關鍵詞:錢延康;寫實主義;油畫;光線;構圖;欣賞
油畫傳入中國,大約發(fā)生在明代萬歷年間。率先把油畫帶入中國的是一位來自意大利耶穌會的名叫羅明堅的教士。他于萬歷七年(1579)奉命來到中國,在廣東設立教堂。當他經澳門輾轉進入廣東肇慶的時候,當地官員對羅明堅攜帶的物品進行檢查時,發(fā)現了一些“筆致精細”的彩繪圣像畫,我們現在知道“筆致精細”正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油畫創(chuàng)作的一個典型風格,而這些彩繪圣像畫,也成為了第一批進入中國的油畫作品。而后,羅明堅還在肇慶修建了一座名為“圣母無罪”的小教堂,在教堂中懸掛了這些圣像畫供老百姓參拜,也開了民間接觸西洋油畫的先河。
之后油畫一直是“養(yǎng)在深宮人未識”。直到近代以來,西風東漸,民間掀起了各種西學之風,油畫作為西洋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并發(fā)展壯大。進入20世紀后,特別是1912年劉海粟、烏始光創(chuàng)建上海圖畫美術院(1919年改名為上海美術??茖W校)開始,西洋油畫的發(fā)展進入了高潮,各地美術學校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如北京藝術學校(后改名為北平藝術??茖W校)、國立美術院(后改名為杭州美術專科學校)、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武昌藝術??茖W校等在20世紀20年代先后成立,很多著名的油畫家像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樑、朱士杰等,均曾主持過這些學校的教學工作。
錢延康,1913年出生于江蘇常熟的鹿苑鎮(zhèn)(現屬張家港),1929年考入了蘇州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師從著名的油畫家顏文樑先生,學習油畫、水粉畫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扎實的繪畫功底??箲?zhàn)期間,錢延康為躲避戰(zhàn)火去了四川,任勵志社總社美術股干事、股長,解放后先后在上海、武漢從事藝術教學工作,以森林題材作品見長,被譽為森林畫家。
油畫是光的藝術,仔細欣賞錢延康的油畫,你會發(fā)現畫家對光線的運用得心應手,乃至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幅創(chuàng)作于1946年的《海港漁舟》(圖1)便是畫家在光線運用方面的代表作。
畫家在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時,非常準確地抓住了水面的特征和規(guī)律。水本身是透明的,具有很強的穿透力。水面在靜止的時候就像一面鏡子,景物的倒影是很清楚的,它的色調也應該和天空的色調相同,只是要略微顯得灰一些。海水因為比較深,所以會呈現出一種藍色。在這幅畫作中,近岸海水呈現出一種黃綠暖色調,那是因為岸邊的水比較淺。在畫倒影的時候,明暗色度的對比是要比實景要弱,倒影的輪廓也是比較模糊的,倒影的長短也和實景差不多。但因為透視的原因,視點離岸越遠,倒影也越縮短。因為有風的原因,水面會形成波紋,畫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特別注意波紋的透視變化。整幅畫面中,近處的波紋透視面近似菱形,往遠處逐漸發(fā)展為長條形,更遠的地方就基本上看不到波紋了。在有波紋的地方,漁船的倒影就更加模糊了,有的甚至就看不見倒影了。從畫面中來看,畫家準確地抓住了漁船在各種波紋中倒影的特點,顯示出極強的表現力。
畫家創(chuàng)作這幅《海港漁舟》,體現的是現實主義的寫實風格。畫家筆下的漁船,是透視的漁船,具有純粹的表現力。畫家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線變化帶給人的色彩瞬間印象,并非使用單純的黑色的濃淡變化來表現暗部或者陰影,而是通過在漁船的反光面上大膽著色來反襯暗部的陰影,改變了以往使用調和過的單一色彩來畫暗部的傳統(tǒng)做法。畫家大膽地使用解剖學、透視學原理,充分掌握畫面中明暗對比的作用,形成了科學的造型原理,并把握科學生理的作用,使用各種冷暖傾向的色塊,在著色點形成微妙的過度,不僵硬、不生楞,強調了漁船在水面上的體積感,強調了船的各種比例關系,強化了色彩因素,加大了時空的流動感和空間的距離感,使作品表現的更加生動、色彩表現得更加鮮明、內容表現得更富內涵,達到了藝術和韻味的完美表現。
油畫的另一大要素便是構圖,構圖是畫面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欣賞這幅創(chuàng)作于1980年的《常熟永濟橋》(圖2),我們可以領會畫家那老辣的構圖技巧。
在這幅畫作中,畫家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構圖元素來處理畫面,使畫面的內容層次分明,既突出了主題,又兼顧了背景。畫面中,永濟橋橫亙在畫面的中部,在視覺上給人一種非常穩(wěn)定的感覺。這樣的布局看似很普通,但畫家通過對相關景物的一系列的安排,讓觀者不禁佩服畫家的匠心獨運。畫作下部是橋的倒影,畫家在左下部安排了一處深色的實體房屋作為壓腳,使整幅畫看上去不至于太飄。右部作為背景的房屋,沿河岸呈一條弧線排列,卻并不到底,而是轉折成為一條與主橋平行的第二條線,與永濟橋遙相呼應。畫作的中下部,水面倒影與橋洞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空間,為了使整個畫面不至于太空曠,畫家在橋洞處前后安排了幾艘舟船,形制姿態(tài)各異。再配以遠處的天空和些許綠色樹木,畫面就這樣被固定下來。這幅畫分配主次有序、虛實對比恰到好處,一派江南水鄉(xiāng)寧靜悠揚的氣氛。同時畫家還借鑒國畫中的技法,兩艘船一虛一實,相得益彰。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畫家細膩的思想感情,體現了畫家高超的藝術修養(yǎng)和水平。
錢延康先生作為在中國本土培養(yǎng)的第一代油畫家,他的畫是一個時代的真實記錄。錢延康先生年少成名,卻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燦爛時期轉向了藝術教育。讓他們這一代人保持熱情的不僅是個人的理想,還有對社會的責任。所以,他原本由藝術開啟的一生,變成了與中國中部地區(qū)美術教育交織的一生,為中國的美術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90年前,錢延康先生進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之后在藝術創(chuàng)作、教書育人的道路上慨然前行。今天,筆者作為畫家的鄉(xiāng)里后學,是為此文,以紀念這位邑中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