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洪基
一、案例背景
心搏驟停一旦發(fā)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時的搶救復蘇,4~6分鐘后會造成患者腦和其他人體重要器官組織的不可逆損害,因此,心搏驟停后的心肺復蘇必須在現(xiàn)場立刻進行。心肺復蘇雖然使用頻率不高,但它是特定時刻挽救生命的有效手段。病人心臟呼吸驟停后的黃金搶救時間只有8分鐘,而急救車的到來往往在8分鐘以后,每遲1分鐘,病患救活的可能性就下降10%。因此,掌握心肺復蘇的技能顯得非常重要。
筆者所在學校開設的體育類選修課“逃生與急救”,今年已經(jīng)是第3年了。根據(jù)課堂反饋,筆者發(fā)現(xiàn)作為高中生,他們的急救知識比較缺乏,很多學生不知道踝關節(jié)扭傷后的處理方法,更不用說心肺復蘇的操作技能。初中的科學課中雖然提到過心肺復蘇這個詞,但是學生卻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為只是簡單的胸口按幾下,口對口吹幾口氣,更談不上具體的操作技能掌握。由于選修課只是服務于少數(shù)學生,為了提高全體學生的急救知識,筆者利用雨天室內體育課的機會,向體育普修課的學生傳授該項技能,目的是讓學生記住心肺復蘇的7個操作流程,學會實際操作技能。
多節(jié)課下來,收效甚微。學生們對這項技能的重要性還不夠明確,一進入“逃生與急救”的專用課堂,學生們的目光馬上被躺在地上的模擬人吸引,不僅把模擬人的衣服給拉下來,還去挖模擬人的眼睛,甚至有些學生整節(jié)課都沒有認真聽教師講課。他們完全不知道,這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是一項可以與“死神”賽跑的技能。針對這種學習狀況,筆者的教學方法必須改變。
二、案例描述
1.課前環(huán)節(jié)
課前,筆者在班級微信群發(fā)布了研究性作業(yè)。
任務1:讓學生查找心肺復蘇的操作資料、新聞資料和視頻影像等資料。
任務2:在所收集的資料中查找問題。
任務3:小視頻學習。
任務4:進行自我手法、身法的練習,并把練習的照片與視頻發(fā)送到微信群。
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收集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不僅讓學生對心肺復蘇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概念,而且,通過資料和新聞的收集,他們開始認識到學習此項技能的重要性,對課堂產(chǎn)生了期待。
2.課堂導入
運用4個事例并配相關圖片導入新課。
第一個是教材事例,在深圳地鐵口,有人心搏驟停50分鐘,由于沒有人急救,最終死亡。
第二個事例是一個年輕的母親,抱著在自家水桶溺水的孩子四處求救,孩子最終死亡。
第三個事例來自學生的資料分享。同樣是孩子,國外急救知識的普及,讓這個孩子起死回升。
第四個事例來自央視,一個中學生,用了11下胸外按壓,挽救了一個工人的生命。
筆者精選的這4個事例是為了從內心深處激發(fā)學生對心肺復蘇技能學習的重視程度,看到事例中的孩子,學生們感到揪心,而救人成功的事例又告訴學生他們也能做到。特別是第三個來自學生的預習反饋事例,直接告訴學生學好心肺復蘇技能,能夠及時挽救生命,對全班學生都是一個良好的啟發(fā)。
3.課堂學習
在學習環(huán)節(jié),筆者呈現(xiàn)心肺復蘇的7個操作流程并詳細解讀。流程1:如何判斷意識。流程2:如何緊急呼救。流程3:如何翻轉急救體位。流程4:在確認正式按壓之前,還要再次判斷呼吸和脈搏。但是,學習至此,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流程1~4并不感興趣,甚至認為可有可無。他們一直認為心肺復蘇就是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于是,筆者特意增加了一個問題創(chuàng)設,拋出了第一個問題:“老師上課時突然暈倒在講臺邊,你怎么救?”學生說:“心肺復蘇唄!”筆者接著說:“對,用心肺復蘇,但是,30分鐘后,你已經(jīng)累趴了,老師卻沒有被救回來!因為你忘記打120了!”筆者拋出的第二個問題是:“如果今天老師是因為沒有吃早餐而引發(fā)的低血糖。我暈倒在講臺邊,但我呼吸心跳正常,你作為急救者,如果立刻對我進行30下胸外按壓,會把我正常搏動的心跳按成室顫房顫,甚至死亡!”此時,課堂鴉雀無聲,所有學生都停止了一切小動作。進而,筆者告訴學生,判斷意識、呼吸和脈搏也非常重要。
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熱情,課堂氣氛熱烈。通過流程1~4的知識點的再次梳理,學生基本都能理解前4個流程了。
接著,課堂學習進入了學習最后3步流程難點環(huán)節(jié)。
流程5:胸外按壓。
流程6:打開氣道。
流程7:人工呼吸。
針對難點,筆者除了運用正常的課堂詳細解讀以外,還使用了以下4個教學策略。策略1:課前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分2步,課前1周,在班級微信群發(fā)布二維碼,識別二維碼,觀看筆者上傳的《心肺復蘇》視頻;課前10分鐘,在教室循環(huán)播放《心肺復蘇難點操作微課》。策略2:圖片教學。有助于學生對難點操作的定點、定位、手法等進一步的直觀感受和理解。策略3:動畫演示。2張動畫,包含了3個難點操作,讓難點操作簡單化,學生一目了然。策略4:教師示范。選用一個外接電腦顯示儀和一個會說話的模擬人。筆者的示范配合模擬人“按壓力度太大、按壓力度太輕,吹氣不足”等語音提示,讓學生對難點操作的記憶更加深刻。此時,學生們的手早已按捺不住伸向前面的模擬人。
4.課堂練習
練習要求2人1組進行3個難點動作練習。一個學生做胸外按壓,一個學生做打開氣道和人工呼吸,一個循環(huán)結束后,2人相互交換。練習起初,多數(shù)學生還是會出現(xiàn)跪姿不對、按壓位置不對等問題,也會出現(xiàn)人工呼吸時忘記捏鼻子等問題,于是筆者進行集體糾錯,也進行個別糾錯。
5.課后作業(yè)
作業(yè)分成必做和選做2部分。
必做1:要求學生在課后能熟記心肺復蘇的7個操作流程和具體操作。
必做2:自學教材的拓展延伸部分。
選做:能把這項技能傳授給身邊的親人、朋友和同學。
選做作業(yè)是一個亮點,學生們相傳的并不只是這項技能,而且還傳播了那份充滿愛的人道主義正能量。
三、案例反思
相比較于高中《體育與健康》教材中一些理論課內容,筆者認為,讓學生掌握心肺復蘇的操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1.創(chuàng)設情境,生動課堂
單調枯燥的講解不能引發(fā)學生的注意,在課堂中,筆者不僅利用了大量的事例、圖片來豐富課堂,而且還創(chuàng)設了“教師需要急救”這一教學情境,讓學生選擇急救方法,通過錯誤的急救方法演示,引發(fā)后果,讓學生能深刻記憶。
2.圍繞主線,靈活設計
生成性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jù)課堂上學生的回答和反應做出靈活的調整,從而使知識點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課堂教學圍繞主線展開,讓學生參與課堂的回答與討論,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主體。
3.講練結合,練講促進
心肺復蘇除了要記住7個操作流程,更需要實踐操作,操作技能的提高需要練習來鞏固。因此,課上筆者盡可能精講,多留一些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這樣,學生的記憶就會被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