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古人很早就認(rèn)識到,境界越高,其表現(xiàn)形式往往越簡單,比如,高人點撥多沒有長篇大論,而是一語妙諦,道破天機(jī),此謂之為“真?zhèn)鳌?高手出招多是不急不躁,抓住破綻,一劍封喉;神醫(yī)問切,多是慧眼獨具,看準(zhǔn)癥候,一劑疴除。故而,“大道至簡”數(shù)千年來一直被奉為圭臬,崇之又崇。
司馬光就是這樣的堅定擁躉者,他一生躬行踐履,至死不渝,留下不少齒頰含香的佳話,他為“洛陽耆英會”起草的《會約》,即可見端倪。
“一、序齒不序官;二、為具務(wù)簡素;三、朝夕食不過五味,菜果脯醢之類,共不過二十器;四、酒巡無算,深淺自斟,主人不勸,客亦不辭;五、逐巡無下酒時,作菜羹不禁;六、召客共用一簡,客注可否于字下,不另作簡;七、會日早赴,不待速;八、右有違約者,每事罰一巨觥?!?/p>
短短八條,計120字,核心就是一個“簡”字。
官人聚會不比尋常百姓,都是曾經(jīng)滄海,閱盡人間春色之人,座位如何排定就是一大難題,搞不好不僅背離初衷,反而可能影響和氣,甚至不歡而散??伤抉R光5個字就解決了:只憑年齡說話,長者為上。至于餐具,能用即可。早晚菜肴品種、數(shù)目都有明確限制,不得隨意突破。酒壺按順序遞,主不勸,客隨意??腿四芊癯鱿谕ㄖ獑紊虾炞肿⒚?。聚餐之日,客人要按時出席,不等不催。言簡意賅,明明白白。
以“簡”為約,避免了身不由己的鋪張,競奢斗富的攀比,以及“俯仰奔趨,揖讓拜跪,內(nèi)非真誠,外徒矯偽”的繁文縟節(jié),主客之間沒有了壓力和負(fù)擔(dān),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多么美妙和享受。
其實,司馬光對自己更“簡”。當(dāng)時有個叫王拱辰的大臣,在洛陽建了一座別墅,其亭臺樓閣之多,奇花異草之盛,令滿城建筑黯然失色。而司馬光的宅子則又低又矮,破敗不堪,為了避暑,便在房子下面挖一個大坑,被人戲稱為“穴居者”。就是在這樣簡陋無比的地方,司馬光十幾年如一日,撰成中國史學(xué)上不朽巨著《資治通鑒》。
其后不久的重量級人物蔡京,則反其道而行之,據(jù)《鶴林玉露》一書記載:某官員在京師買了一個小妾,女子自稱曾是蔡京府里做包子的廚師,那人聽了挺高興,便想親口嘗嘗太師府包子的滋味,但她卻說自己不會做,官員非常不解,問她:“你既然是專門做包子的廚師,為什么不會做包子呢?”她回答說:“我只是包子廚師中專管切蔥絲的,其余一概不會!”那個官員聽了顯些驚掉下巴。
“簡”并不單單是個人的生活習(xí)慣,亦非僅僅是生活態(tài)度,而是一種人生境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湯斌身為江蘇巡撫,一家子穿的是粗布,吃的是豆腐以及夫人采來的野菜,生活簡化之后,余下大把的時間和精力留給勤政、善政和德政,百姓都敬呼他為“豆腐湯”,也使他成為清代第一個被謚為“文正”的大臣。不以簡為憂,不以簡為苦,心中有吞吐天地之志和無限的風(fēng)光,不鳴則已,一鳴必驚天下,濟(jì)蒼生,豈是行尸走肉、醉生夢死之輩所能理解的。
境界高下,決定著人生的含金量,盛衰成敗,甚至生死存亡也往往盡在其中。蔡京大權(quán)在握之時,確曾志得意滿,風(fēng)光無限。但令人感嘆的是,這個平生繁花似錦,享盡人間美味的人,死時竟連一個普普通通的包子都沒的吃,成為殊可悲也的餓死鬼。而司馬光去世時,京城內(nèi)外紛紛罷市前往憑吊,哭泣之聲竟淹沒了街上的喧喧車馬聲,百姓們還爭相刻印司馬光的畫像,以方便吃飯前祭祀他,“天下皆是,家家掛像,飯食必祝”。
“簡”的法則,一直為有識之士所推崇,好多棘手難題也因此迎刃而解。但是,“簡”并不是單純的簡簡單單,而是簡明扼要,簡便易行,以“簡”馭“繁”。它是三秋之樹,是水落石出,是千錘百煉之后的精鋼,是淘盡沙礫后的純金,是解決主要矛盾那個綱,是抓住事物要害那個“牛鼻子”,是臻達(dá)絕頂之境,卻渾若平常,大而化之?!昂啞钡恼軐W(xué)底蘊(yùn)十分深厚,每一個力行不輟的生命,無疑會增加長度,提升高度,拓展維度。但倘若“簡”得過了度,變成一片空白,則失去其本來的意義,就不再是“簡”,而是“廢”了。
司馬光在給神宗皇帝上呈《進(jìn)資治通鑒表》上這樣寫道:“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數(shù)千個日夜的千辛萬苦只以區(qū)區(qū)數(shù)語概而盡之,司馬溫公可謂深得“簡”之三昧,并為“大道行簡”之楷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