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自媒體不僅是一種傳播信息的媒介,其背后也有社群經濟的邏輯。自媒體人的許多做法,都是先通過建立自己的自媒體來擴大影響力,收獲粉絲,進而發(fā)展粉絲、建立社群,并與其他自媒體抱團合作,產生自媒體聯盟等,進而形成愈發(fā)成熟的社群經濟體系。社群的概念在自媒體時代是如何新生與重構的?本文試以“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等當紅自媒體的“社群經濟”探索為案例,來淺析在“社群主義”這一理論視域下的自媒體新生態(tài)。
關鍵詞:自媒體;“社群經濟”;“社群主義”;社交網絡
中圖分類號:G2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9-0018-05
一、引?言
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更迭,推進大眾信息傳播與分享的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進而影響了整個傳媒產業(yè)的傳統(tǒng)模式。如今,信息傳播的方式早就呈現以個體為中心,又以一個個“社群”為特點,具有高度互動性和參與性。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媒體的出現,給了普通民眾更多話語權和高度參與的機會,尤其對本來就掌握著不少話語權的知名媒體人來說,成為“大V”的機會就更大。
2017年底,已注冊的微信公眾號高達2 000~3 000萬個,并且仍在不斷增長,這無疑宣告著我們早已進入自媒體“井噴”的時代。其中,一批優(yōu)秀的草根網絡紅人逐漸脫穎而出,通過微信公眾號等社交網絡建立并產生著自己的“人格品牌效應”,
進而通過積累人氣和粉絲后創(chuàng)業(yè),從粉絲經濟又發(fā)展為“社群經濟”,從廣告到實體經濟,包括推出電商業(yè)務、視頻節(jié)目等等,從而產生自我品牌的經濟效益。
那么,如今最熱的自媒體呈現形式是“社群”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媒體甚至斷言,“還在探討微信公號的流量,可能已經out了。該談談社群這個新的話題了”[1]。這背后,是“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十點讀書”“視覺志”等自媒體大號這幾年來紛紛進行社群化運營的背景。
而“社群”這個詞其實歷史悠久?!吧缛褐髁x”,被定義為在20世紀
80年代后產生,是在與自由主義思想的沖突批判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價值思想體系?!吧缛褐髁x”對政治學、倫理學、道德哲學領域產生深刻影響的同時,對新聞傳播業(yè)的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也有著很大影響,尤其是當下自媒體時代呈現出的“社群經濟”特征,無疑也是值得探討的現象。本文試以“羅輯思維”等當紅自媒體的“社群經濟”探索為案例,來淺析在“社群主義”這一理論視域下的自媒體新生態(tài)。
二、“社群”在自媒體時代的新生
盡管“社群主義”屬于政治、哲學領域的范疇,但在自媒體時代,“社群”的概念在新聞傳播界相當于再一次的新生,因為更多的自媒體人將眼光開始從內容生產,逐步轉移到“社群”的建立和意義。下面,文章將先對社群、“社群主義”的來源進行梳理。
(一)“社群主義”的起源
“社群”一詞在柏拉圖、奧古斯丁、阿奎那、黑格爾、杜威等人那里,都有相關思想論述。古希臘城邦就可以理解為最初的社群概念[2]。自古以來,“社群”與“個人”一直構成了哲學倫理學以及政治哲學中的相關兩極。
傳播理論學家克里斯琴斯主張“社群對話”、公民對公民社會更為廣泛的參與?!吧缛褐髁x”在傳媒中的種子已經冒出了頭,公共新聞事業(yè)主張新聞事業(yè)民主化,在傳媒日常的言論決策中增加公眾的參與[3]。
(二)“社群主義”的特點
學界比較認同的有三個基本特征:1.它享有完整生活方式,不是為了分享利益而組合的;2.社群的參與者是一種面對面關系;3.社群是其成員自我認同的核心[2]。
社群里的成員將社群視為其成員自我認同的核心,在生產生活高度社會化和分工更加細化的今天,社群對個人利益的實現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2]。
而“社群”一詞可以說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內涵,在地理學和社會學中,社群是指在某些邊際線、地區(qū)或領域內發(fā)生作用的一切社會關系,或指存在于抽象的、思想上的關系。但是在互聯網經濟的背景下,社群一詞的內涵非常廣泛,因為相同的興趣、需求等原因,逐步匯聚的小組、大小群體、集體就可以稱為社群[5]。
(三)“社群主義”在當下自媒體時代的重構
那么“社群主義”與自媒體有何關聯?答案是緊密相關的。自媒體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一個普通人經過網絡和全球相連,提供或者分享他們看法、新聞的途徑。”也就是說,自媒體人在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而獲取關注。然而,個體話語要想在公眾范圍內受到更多的關注,就必須滿足集體話語的需求[6]。
從集體話語和個體話語的角度出發(fā),“社群主義”在自媒體火熱的當下,有了一次新生與重構。看看自媒體的經濟數據,就讓人彈眼落睛了:第一批入駐微信公眾號并倡導“知識付費”的自媒體人羅振宇,2016年,他創(chuàng)辦的“羅輯思維”已B輪融資,而他當年的營收突破1.5億元。在 2016 年《互聯網周刊》發(fā)布的中國網紅排行榜中,因在公眾號上發(fā)布搞笑原創(chuàng)視頻而走紅的自媒體紅人papi 醬獲得“羅輯思維”等公司的投資1
200萬元,7月,papi醬在多個平臺直播,在線觀看量高達2 000萬,投資方“羅輯思維”的營收自然很可觀。
在“羅輯思維”和papi醬的急速擴張和成長下,網紅自媒體人的經濟效應再次引爆輿論。
自媒體出道,后又出書,還一早就建立了社群,并轉化為“社群經濟”……羅振宇的變現能力一再讓人驚訝。要知道,他的“羅輯思維”還通過強大的社群影響個體,他從2015年開展首次跨年演講,如今已連續(xù)至今,演講票價高達四位數仍一票難求,雖然他“販賣焦慮”的爭議也一直未曾停止過。
另外,吳曉波是財經作家出道,后又創(chuàng)辦了自媒體品牌“吳曉波頻道”,他在許多公開場合的演講中,提到的高頻關鍵詞,也有社群、“社群經濟”[1]。
“視覺志”等早早涉足微信公眾號的自媒體,也早就開始了社群化運營。那么在自媒體越來越商業(yè)化的當下,自媒體人是如何一步步發(fā)展起“社群經濟”的呢?下文將進行詳細分析。
三、自媒體人建立“社群”的基礎:粉絲經濟??傳統(tǒng)媒體人轉型為自媒體的人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原來供職中央電視臺的羅振宇、財經作家吳曉波等。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而是人的身體、精神的延伸,媒介改變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覺以及對待世界的方式。推而演之,自媒體賬號即作者本人的觀念、價值、思想的輸出[7]。
羅振宇和吳曉波,兩位成功的自媒體人,都有一批認可他們本人觀念、價值、思想的擁躉。
(一)自媒體人的“原始積累”:緊跟熱點社交平臺??很多自媒體人早在互聯網社交平臺就積累了不少“粉絲”。許多網絡紅人,在天涯、貓撲等論壇紅火時就已經較為活躍,小有名氣。新浪博客剛出來時,就有很多人開始用博客發(fā)表自己興趣愛好領域的文章和見解,慢慢受到網友的支持。而后新浪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出現,他們也是第一時間的使用者和進駐者。
比如前兩年,筆者供職的媒體集團中,一位從《新聞晚報》離職的自媒體人當年就是網絡紅人,經常也在博客平臺推薦一些洗護用品、化妝品等?!缎侣勍韴蟆沸菘瘯r她選擇了拿賠償金走人,此后加盟了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但新公司不久也關閉了,之后又嘗試洗發(fā)用品的創(chuàng)業(yè),這對她而言雖說是跨領域創(chuàng)業(yè),但結合她以前的特點來看,也完全可以說是能發(fā)揮她資源優(yōu)勢的一種延續(xù)。后來洗發(fā)用品創(chuàng)業(yè)公司倒閉,她又寫起了公眾號、進駐新浪育兒平臺分享育兒知識等,仍有一定影響力,而這和她早期的原始積累分不開。同樣的,如今時尚微信公眾大號“石榴婆報告”的博主早年也是《新聞晨報》的資深編輯,從博客時代就積累了一批擁躉,如今在她的個人微博賬號上,還常有老粉絲留言說:“從博客時代一路追到公眾號,可以說見證了自己和石榴婆的共同成長。”
(二)自媒體人“占領”微信公眾平臺:換一種方式寫作??“一些傳統(tǒng)媒體正在式微,速度還很快。那我自己還寫不寫東西?用什么方式寫?”2014年,吳曉波暫停了報紙和網站上的個人專欄,進駐了騰訊剛推出不久的微信公眾號,把自己的內容定期發(fā)布在公號上。
吳曉波在采訪中對記者說,“原來在報紙網站寫文章,付給我稿費,但廣告收入可仍舊是報社和網站的。但我比如和商業(yè)平臺今日頭條等合作的話,這些平臺要用我的文章,是要議價的,而在我公眾號上投放廣告,也是直接跟我談的……這大大提高內容生產者的議價能力?!盵8]。
公眾號上線后,吳曉波很快就實現了良好的商業(yè)變現,吳曉波本就擁有數量巨大的“50后、60后、70后”讀者群,加上良好的受眾基礎,很快便吸引了奔馳、中信信托等大品牌投放商業(yè)廣告。
(三)“粉絲經濟”變現:核心人格正在成為商業(yè)價值的核心??“當年在電視臺當制片人,起早貪黑地做節(jié)目,但是在外面風光的全是主持人,沒有幕后團隊什么事,就是領用正常工資。”
羅振宇那時候就想到,“核心人格正在成為商業(yè)價值的核心?!?/p>
于是2012年,羅振宇離職了。他創(chuàng)辦的“羅輯思維”,起初是以網絡脫口秀節(jié)目形式出現,但由于內容質量不錯,形式新穎,很快積累了一批粉絲。而且,他一開始就有意識地在玩“社群”,以會員的方式募集粉絲,讓粉絲為觀看他的內容付費,而且起初就是類似眾籌,沒想到第二年,他就募集到了七八百萬人民幣,這些就是從征集的粉絲群手里“取”的錢。
一位粉絲說,“我只是覺得,不愿意讓一位不那么討厭、又比較有趣的胖子,那么快消失而已,反正入會費也不高”。而有分析則認為,“羅輯思維”在提高“門檻”,又打響名氣之后,這些粉絲會為成為閱讀“羅輯思維”的一員而感到一種身份認同(就像如今發(fā)一些知識炫耀的朋友圈一樣),可能是找到一種自我表達的途徑,表達“我是這種人,這種關注當紅自媒體,關注新領域知識的人”[9]。
四、“社群經濟”——自媒體的新方向
而后,“粉絲經濟”已逐漸被認為“落伍”了。起初被認為是“粉絲經濟”代表的羅振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陳,“最初就是會員收費,但不知道有多少粉絲愿意捐錢,沒想到很快就賣完了。我開始覺得,這么多人愛你,要負一點責任?!?/p>
羅振宇也慢慢意識到,“社群”的重要性和商業(yè)潛力?!吧缛航洕钡奶卣?,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可以說最具代表性。
“社群”之于互聯網,就是“以興趣和相同價值觀集結起來的固定群組”,博客、微博、微信等平臺出現后,以及一些較為垂直的如豆瓣、果殼等新興平臺,在這些平臺上,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去形成一個個社群[10]。
公眾號、圖書、脫口秀、跨年演講、投資……“羅輯思維”產品的多渠道,可能超過任何傳統(tǒng)媒體。他將自己的內容以多渠道、多形式進行傳播,吸引各平臺的網民,并聚合成自己的用戶,然后再不斷滿足用戶的需求。
羅振宇在許多媒體上表示,“‘羅輯思維的價值發(fā)生了轉移,核心不一定在自己身上,我們不稱讀者為粉絲,稱為用戶、伙伴等,粉絲經濟走不遠,以用戶為基礎的‘社群經濟才是我們鉆研的方向?!?/p>
精準的營銷,高聚合度社群運作,廣泛多渠道傳播……“羅輯思維”成功構建了一個“互聯網知識社群”,品牌估值已超過1億元。
同樣的,“吳曉波頻道”在點對點獲取多元用戶方面進行資本合作,擴大潛在讀者群體。將中產階級知識人群定為社群目標客戶,圍繞契合的社群進行一系列的投資,投資超過20個自媒體矩陣,他還投資喜馬拉雅等內容平臺,與韓寒、賈樟柯等合作項目[11]。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提出,人際交往的弱關系在網絡社會擁有比強關系更優(yōu)的傳播效率??梢哉f,以資本合作建立起的關系鏈,將具有相似價值觀的知識社群連接起來,就是在為不同知識社群中的讀者用戶搭建弱連接,也就是讓彼此陌生的人因為共同關注一個自媒體而連接起來,擴大用戶基數,積極挖掘潛在用戶,從而與后續(xù)的營銷進行銜接。
此外,還有其他學者總結的“內容至上”,對于出身傳統(tǒng)媒體的羅振宇、吳曉波來說,深知做好內容始終是自媒體取勝的王道,內容當然是至關重要的,也是使社群成員能夠持續(xù)關注的最重要一點,另外也可以通過一些福利、互動、活動等,加強社群個體對品牌的忠誠度。
五、社群經濟時代就是未來方向
(一)自媒體社群的出現,是新媒體發(fā)展趨勢??自媒體的興起象征著個體話語表達的可能性,未來,自媒體販賣的將不僅是自己的知識輸出,可能會是用集體力量尋求窄化的話語權[6]。
這也越來越表明,此前談到的“社群”在各領域的概念其實是一脈相承的?!皡⑴c感”和集群興趣存在感,是越來越多人渴望得到的感受。
而像“羅輯思維”創(chuàng)造的社群經濟變現模式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模仿,有學者已概括出他的“套現思路”:首先聚攏粉絲,通過公眾號、視頻等打造羅振宇個人形象,之后,影響力擴大了,就利用影響力建立社群,進一步加強用戶粘性,再進一步販賣產品給他們。隨后開跨年演講,將已形成剛需的粉絲流量轉移到知識付費平臺,實現更多營收[12]。
曾有調查顯示,人們通過廣泛的參與,實現了信息的分享交流,更為重要的是,基于社群,人們在展現個性的同時,實現了物質與情感的雙重收獲。對社群外部來說,又可能會形成集體話語權,等于是擴大了個體話語權,同時也鞏固了自己聲音的留存。
(二)競爭激烈,自媒體的泡沫經濟時
代會來嗎???盡管微信公眾號的數量早已井噴,但數據統(tǒng)計顯示,可能只有2%的公眾號能享受盈利的紅利并贏得資本的青睞。數據從一定程度上詮釋了微信公眾號無序、略顯畸形的膨脹式發(fā)展態(tài)勢,而在數字背后,自媒體的生存狀況、經濟效益及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亦成為業(yè)界甚至公眾關注的問題之一[7]。
自媒體面臨的問題,首先是內容的同質化,諸如一篇心靈雞湯式的文章會以數十個標題出現在各種公眾號中,完全原創(chuàng)的公眾號,也會在材料選取、觀點雷同方面進入同質化困境;另一方面,就是“粉絲經濟”和“社群經濟”如何更好地維護和營銷的問題。
而自媒體人需要承受和面臨的不確定性問題,可能比其他行業(yè)更多。就比如說自媒體大號“咪蒙”因為不當言論和無休止地夸大、渲染一些社會新聞,向社群和社會輸出“扭曲的三觀”,最終,千萬粉絲大號被監(jiān)管部門封號,支持她的一眾粉絲建立起的社群由此瓦解。自媒體的監(jiān)管、“大V”應有的社會責任感等話題如今被一再討論。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唯有少數內容優(yōu)質、懂得營銷,且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自媒體才可以真正存活,所建立的社群也能更穩(wěn)定。而如今,今日頭條號、網易號、一點號、抖音等平臺的出現,對自媒體人來說,又多了很多個社群經濟的切入口,我們也看到許多自媒體人開始轉向短視頻平臺傳播和吸粉。不過,在更清醒的用戶、更嚴格的監(jiān)管之下,一切有關互聯網經濟的革命,也許只是剛剛開始。
參考文獻:
[1]?傅盛裕.還在聊公眾號自媒體?可以改口談談社群了[N].文匯報,2015-10-01.
[2]?徐耀強.社群主義歷史由來、基本主張及其警示[J].當代電力文化,2015(8).
[3]?(美)阿諾德S.戴比爾等著.郭之恩譯.全球新聞事業(yè):重大議題與傳媒機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4]?李萬全.社群的概念——膝尼斯與貝爾之比較[J].社會科學論壇,2006(6).
[5]?裴揚等.基于羅輯思維的社群及社群經濟初探[J].新聞研究,2015(9).
[6]?趙蓉.社群化和商業(yè)化之下自媒體的話語表達[J].新聞研究,2015(7).
[7]?周凱莉.自媒體的泡沫經濟時代?[J].青年記者,2015(1).
[8]?郭佳.他們?yōu)槭裁匆鲎悦襟w[N].光明日報,2015-02-01.
[9]?岱牧黎.參與感:粉絲經濟的新模式[J].中國西部,2014(34).
[10]?陳三玲.社群經濟視角下自媒體的營銷策略[J].青年記者,2015(2).
[11]?肖洋.自媒體平臺社群營銷的關系鏈研究[J].編輯之友,2018(12).
[12]?劉斯君.知識網紅的變現邏輯——以羅振宇個人IP驅動知識產業(yè)全鏈條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8(29).
[責任編輯:武典]
收稿日期:2019-05-12
作者簡介:朱倩雯,女,上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媒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