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虹
寫作在生活中十分重要,簽訂合同,寫宣傳材料、產(chǎn)品介紹等都屬于寫作。然而,寫作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學方法和講評方式單一,無法提升學生寫作水平;作文課設計不合理,存在重講輕練或重練輕講的現(xiàn)象;只打分,不評價,不提出針對性的修改意見,缺少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等。因此,如何提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擺在所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筆者結(jié)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研讀教材,把握特點
部編教材的作文教學目標呈整體序列性,共6冊書,每冊6個單元,共36次作文訓練,有著縱向順序性的特點。從體裁看,七、八、九年級分別側(cè)重于寫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比如七年級主要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寫記敘文的技巧,分別從熱愛生活、學會記事、抓住特點、思路清晰、突出重點、發(fā)揮想象、寫出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jié)、怎樣選材等方面層層遞進,從記事、寫人到抒情逐漸加深,最后達到文從字順、語言簡明的目的。橫向看,部編本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中心”,圍繞一個主題來安排,如七上第一單元,便是圍繞“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主題,要求學生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寫人與自然的變化、寫新校園的師生、寫成長過程中難忘的對象等,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習慣。每單元的作文內(nèi)容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闡釋部分——對作文主題進行講解,給出寫作技巧運用的范例,另一個是實踐部分——將作文練習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字數(shù)的變化,讓學生將200字的片段擴展到500字;二是難度的變化,讓學生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寫作;三是命題的變化,給出的訓練內(nèi)容逐漸由作文片段過渡到命題作文。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主要有文字、表格、圖片以及思維導圖等四種。作文要求、案例示范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作文提綱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呈現(xiàn),抽象的信息以圖片的形式呈現(xiàn)。思維導圖可以引導學生構(gòu)思,訓練學生的寫作思維。
二、精選素材,構(gòu)思潤色
1.精心選取素材。學生沒有素材可寫,如同巧婦無米下鍋,心有余而力不足。部編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素材積累的意識,從多方面為學生提供幫助。如: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創(chuàng)設情景,為學生的寫作提供鋪墊與引導;每個單元的作文訓練都提供范例,為學生拓展寫作思路,挖掘素材拋磚引玉;強調(diào)以讀促寫,讓學生閱讀名言名句等,積累素材;教學生觀察的方法,抓住特點進行觀察,進行重點刻畫。
2.巧妙構(gòu)思行文。圍繞作文教學目標,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教師先介紹寫人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學會抓住典型事件寫人,或借助抒情、議論等手法,將人物寫得傳神。讓學生學會知識遷移,實現(xiàn)寫作能力的提升。
3.強化修改潤色。修改潤色是寫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格外重視,讓學生揣摩、推敲,以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表達主旨。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修改,然后和同桌互換修改,這樣能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審視文章,對文章進行潤色,使文章語言更加生動。
三、讀寫結(jié)合,發(fā)散思維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伸,二者相輔相成。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作品,借鑒作家的語言特點,通過模仿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實現(xiàn)讀寫遷移。作文教學要面向生活,以生活為切入點,讓學生搜集與積累寫作素材。生活為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庫,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熟悉的生活,引發(fā)情感共鳴,觸發(fā)寫作沖動。
寫作訓練中,教師可以運用表格、思維導圖等手段,幫助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建立寫作框架。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支架”,讓學生逐步完成寫作任務。教材課后訓練的片段練習、較自由的作文練習、命題作文練習能圍繞主題逐步加大練習維度,教師要靈活安排,有效整合。練習要有彈性,如果學生的寫作基礎薄弱,可從不同角度完成三個部分的練習,夯實基礎,提高寫作能力;如果學生寫作能力尚可,只須完成一兩項任務即可。這樣有針對性的練習,能減輕學生的負擔,降低其心理焦慮。
總之,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作文主題雷同、內(nèi)容空洞等問題,依據(jù)“部編本”教材的特點開展教學,促進“教”與“學”的融合,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其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