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悅
兩宋期間, 由于中國古代繪畫深受封建帝王的喜愛和重視。為了能繁榮和建立完整周密的繪畫體系,廣招天下繪畫英才。 朝廷以宋徽宗的年號為名,成立了中央機構(gòu)的“宣和畫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翰林圖畫院”。早在宋之前的五代,西蜀(891—965)和南唐(937—975)便成立了專門的繪畫機構(gòu)“畫院”。宋統(tǒng)一政權(quán)后,將舊朝的畫院頂級畫家,擇優(yōu)納入國家圖畫院,在生活和待遇上,賜“翰林”“待詔”官銜身份,與朝廷文官待遇近同,按月發(fā)放薪俸。畫家受此朝廷恩惠,在生活上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和保障,沒有了后顧之憂,奉敕而埋頭為朝廷效力。因而,在中國繪畫史上,宋代畫家人才輩出,筆墨畫技最為成熟,也最為鼎盛繁榮!在花鳥方面,原西蜀代表畫家黃筌、黃居寀父子;人物方面,有南唐畫家顧閎中、周文矩等。他們不僅畫技精湛,意境深邃,且繪畫成就獨步古今,對后世影響深遠!今擇宋人紈扇數(shù)具,品賞之余,以鑒其境!疏漏不足處,以匡不逮。
(一)趙令穰,字大年,生卒不詳。北宋著名畫家,汴京(今河南開封)人,皇室宗親,宋太祖趙匡胤五世孫。官至光州防御使,崇信軍觀察留后,卒賜“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榮國公”。工山水,能花果、翎毛;尤精金碧山水,筆致秀麗,靜雅天成,師法李思訓(xùn)父子。亦如王勃《滕王閣序》言:“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逼滟F為皇室宗親,打小便生活在這衣食奢華的“鐘鳴鼎食”之家。加之封建禮數(shù)的嚴(yán)厲管教,幼小所受教育非普通庶民可比。府中所藏法帖名畫,皆世間珍罕少見之品。畫中筆墨的熏陶,滋養(yǎng)其幼年好學(xué)上進的稚嫩心靈。由于其所見臨摹名帖名畫甚夥,畫技筆墨為之大進!平素喜交畫家文士,心胸博廣,意氣蕩俗。與端王(徽宗)時常郊外游歷寫生,相互砥礪,夤夜盤桓,共磋畫藝!你看看,徽宗是何等的人物, 畫款“天下一人”,絕不是浪得虛名。
趙令穰紈扇《橙黃橘綠圖》(圖1),絹本設(shè)色,縱24.1、橫24.9厘米,冊頁扇,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畫面寫的是江南秋景,入秋的江南,暑氣已漸漸消盡。寒冬尚未到來,秋風(fēng)拂面的陣陣涼風(fēng),正是這一年當(dāng)中,清爽宜人的最佳時節(jié)。兩岸對應(yīng)的茂密橘樹,筆墨疏密有致,毫無機械排列呆板之態(tài)。 橘樹黃果,繁星點點,映入眼中,最為鮮亮。波光粼粼的潺潺細(xì)流,輕巧蜿蜒而不失靈動。濛濛云煙的霧色,靜靜劃過寬廣的平野。水中嬉戲的一對野鳧,正在竊竊細(xì)語,似乎已進入熱戀中。坡岸上一只漂亮的鷗鳥,正在焦急迎接不遠處一只飛來的久別情侶。畫家畫的是現(xiàn)實生活,也是冷暖真情!畫家對于生活充滿熱愛,也十分喜歡野外寫生。但皇室宗親的清規(guī)戒律比較嚴(yán)格,如果涉足太遠的野外郊游,估計是不太允許的。那么,畫家也有游歷的嗜好,由于受府規(guī)所限,也只好在近郊游歷寫生。估計這幅作品就是畫家寫生汴梁或洛陽郊外景致。按照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說,畫家如果不受清規(guī)戒律所約束,視野筆墨再放得開闊些,藝術(shù)成就可能更是了得!黃山谷賞其畫而題道:“水色煙光上下寒,忘機鷗鳥恣飛還。年來頻作江湖夢,對此身疑在故山?!痹妼懙萌牍侨?,真情不虛!畫家筆下“湖上飛鷗,江村集雁”之趣,極富詩情畫意。寸尺畫絹,能寫出“小景高格”,于宋名畫中,可謂獨樹一幟。
該作品清入內(nèi)府,右上鈐有“嘉慶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
(二)夏圭,字禹玉,生卒不詳。南宋著名畫家,被世人尊為“南宋四家”之一(另三位是李唐、劉松年、馬遠),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寧宗時,任畫院待詔,由于畫技精絕,深受皇上器重賞識,賜金帶(這在當(dāng)時畫院畫家中,幾乎沒有此等榮譽)。畫與馬遠齊名,人稱“馬夏”。早年多畫人物,后來以山水著稱。山水師法李唐,又吸收范寬、米芾、米友仁等諸家山水筆墨,融會貫通,終成自家風(fēng)格。
《圖繪寶鑒》評夏圭:“院中人畫山水,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也?!弊阋娖淅L畫影響之大。
明代王履贊曰:“粗而不流于俗,細(xì)而不流于媚。有清曠超凡之遠韻,無猥暗蒙晨之鄙格?!逼涔P粗而能蕩俗,細(xì)則無媚態(tài)。筆致清曠,自然高格。
董其昌眼高不群,對“北宗”山水,多持個人偏見,幾乎不入其法眼。然對夏圭之“北宗”畫法卻十分欣賞折服。認(rèn)為夏圭的山水,在筆墨運用上,比李唐畫的更為簡潔率意。夏圭胸有丘壑,藝術(shù)涵養(yǎng)精深。故而,云煙滿紙,筆墨不落窠臼。山水內(nèi)藏禪機,主張筆墨須“脫落實相,參悟自然”。
夏圭《煙岫林居圖》(圖2),絹本水墨,縱25、橫26.2厘米,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入《宋元集錦冊》。
夏圭雖被尊為“北宗”山水的佼佼者,然祖籍又是杭州人,無論如何骨子里多存有南方人的血脈。在中原為官,那只是述職而已。畫家融入筆墨,實則“南北”風(fēng)格都有,關(guān)鍵是畫家“用得巧妙,理解得透徹”。這幅山水紈扇就是畫家慣用的“半邊式”構(gòu)圖。畫面用的是南方的手筆,秀潤而不失勁澀;山石雜樹之景,多顯北宗一派,空寂而不失淡逸。構(gòu)圖右邊大片留白,恰與畫面虛實相間,遙相呼應(yīng)。在繪畫中,我們常論“虛實”“疏密”“黑白”。這就是凸顯畫家的內(nèi)涵和修養(yǎng)之所在,“虛實、疏密、黑白”幾字看似簡單,實際真要領(lǐng)悟其內(nèi)涵則非常之難。筆墨畫得“虛”未必就“虛”,畫得“實”未必就“實”。若筆墨混濁不清,就是畫得再實再虛,也是不得要領(lǐng)。夏圭無論巨幛,還是盈尺,都能將畫面駕馭得游刃有余。尤在南北筆墨融匯之間,濃淡枯濕用得大膽有新意,大塊斧劈皴得獨具見解,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開拓性。畫面山谷足音,遠山近水喧寫得靈動而具畫境??諘鐭o際的山林,一老者走過板橋,正沿著山坡小徑踽踽獨行。不遠處已隱現(xiàn)數(shù)間房舍,也正是老人要去的地方。
后世對夏圭的水墨技法有評“淋漓蒼勁,墨氣襲人”。其筆簡意遠,遺貌取神,合乎文人畫的“平淡天真”。世尊“夏半邊”。該作品左下落“夏圭”二字。畫遞傳有序,曾入明大藏家項墨林等藏家珍藏。
(三)馬遠(1140—1225年或1227年? ),南宋著名畫家,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人,生長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出身于繪畫世家,一門五代皆供奉內(nèi)廷。馬遠畫技出眾,任光宗、寧宗兩朝圖畫院待詔。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山水師法李唐,皴法硬朗多變,筆致勁拙簡靜,樹干濃郁厚重,置于山石幽坳間,筆墨多取橫斜靈動之致。善界畫,精工不二,且多襯染。馬遠早年應(yīng)朝廷壁畫、屏風(fēng)之所需,曾多作界畫山水,費時費工,勞神好力。 界畫雖工,然亦屬畫匠筆墨之范疇,很難體現(xiàn)藝術(shù)家自己個性之彰顯,文化藝術(shù)內(nèi)涵要遠遠低于獨具個性的文人畫。后馬遠“取法乎上”,漸漸脫離界畫之束縛,在思想上真正進入到文人畫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
馬遠《寒香詩思圖》(圖3),絹本設(shè)色,縱25.5、橫25.7厘米,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幅絹本紈扇畫面雖只盈尺,然“畫境”博大寬廣,筆墨線條靈動深邃。畫家作畫,分朱布白,奇妙簡逸,空靈而不失矩規(guī)。山石喜用斧劈皴,點苔深置有力,毫無輕浮之筆。水墨設(shè)色交融,意境清曠深遠,是“南宗”山水畫的典型標(biāo)志。
馬遠對于“北宗”筆墨從不排斥,且多有吸收。認(rèn)為“北派山水雖用筆粗狂,然亦有可取處。”馬遠作畫,善于思考和總結(jié),筆墨一改五代“北宗”作畫“全景式”構(gòu)圖。(“全景式”構(gòu)圖,在繪畫上就是“面面俱到”,雖看似完美逼真,然少了中國畫內(nèi)涵精深的筆墨真趣,形同影攝一般)畫家取景講究的是“以偏概全”“小中見大”之境。以“一角”而概全,以為“舍全”而取“一角”,只要構(gòu)圖筆墨經(jīng)營得當(dāng),“畫境”自然廣大深遠。
《寒香詩思圖》畫的是冬季的清晨景象,近山用濃墨粗線勾勒,點苔幽深,頗具力度。進入嚴(yán)寒季節(jié)的幾排雜樹和叢竹,在飽受寒冬和風(fēng)雪的重壓下,早已顯得彎曲不挺,但生命依舊頑強,與嚴(yán)冬抗?fàn)?!近處的竹籬笆,通幽的小徑,掩蔽著山里人家的茅舍,一棵形如盤龍的老樹,正昂首等待著春天乍暖的綻放。遠處白雪皚皚的冰山,用的是淡墨勾線,山近而意遠。晨曦初升的太陽,照在寒冷的冰山上,顯得熾熱而充滿希望。天空中,一排飛燕正變換隊形南歸。畫家此幀扇面,畫得精整空靈,看似著墨無多,實則疏密精彩無比,畫中內(nèi)涵豐富幽深,讓人遐想。往往一位高明的畫家,多追求畫面“神采為上,形質(zhì)次之”。馬遠就是以“馬一角”的畫風(fēng)筆墨而聞名天下的,凸顯出的是神韻無邊的畫境。該作品右下落“馬遠”,右上鈐“黔寧王子子孫孫永寶之”白文印一方?!尽扒瓕幫酢?,真名沐英(1344—1392),字文英,安徽濠州人,明朝開國功臣,朱元璋養(yǎng)子。歿后,追封“黔寧王”,賜謚“昭靖”,侑享太廟】由此來看,這幅馬遠山水紈扇,當(dāng)為王府珍藏之上品。
(四)宋代“翰林圖畫院”,存留于世的有不少佚名無款畫。由于畫中未具名款,對鑒藏考證帶來了相當(dāng)?shù)碾y度。鑒賞書畫尤其是古字畫,切不能輕率臆斷蓋棺,否則將有悖于學(xué)術(shù)之嚴(yán)謹(jǐn)。兩宋巨幛,盈尺傳世名畫(包括佚名)存之國內(nèi)者非常珍罕稀少,多數(shù)精品都流入國外,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
南宋佚名《漁村歸釣圖》紈扇(圖4),絹本設(shè)色,縱23、橫22.3厘米,今藏上海博物館。佚名紈扇尺幅不大,但畫中筆墨很見功力,構(gòu)圖奇險,深藏意境。從佚名者繪畫藝術(shù)筆墨水準(zhǔn)來欣賞,當(dāng)與同期名家不讓。我們在鑒賞古畫時,畫家名頭固然重要,但也一定要看畫家真正的筆墨藝術(shù)水準(zhǔn)。過于迷信和關(guān)注“名頭”,又不加深刻分析,一味按圖索驥,則有害于鑒定古畫的真實標(biāo)準(zhǔn)。此佚名扇畫,構(gòu)圖奇絕,整塊大斧劈皴,頗具力量和氣勢,古樹深置斜插在巖石中,凸顯蒼虬幽深之境。漁夫攜竿提魚,過曲橋回歸茅舍,看來時間已近黃昏,一家人正等著吃飯呢。南宋一直風(fēng)雨飄搖,內(nèi)憂外患,百姓飽受困苦,國家實則也只剩“半壁江山”了!在品賞兩宋名畫的同時,不才一人常暗暗思忖,畫家畫畫寄情寄興,深藏畫意。無論是“夏半邊”,還是“馬一角”乃至這位佚名畫家,他們所畫風(fēng)格手法,好像都非常接近,筆墨思想也十分統(tǒng)一。構(gòu)圖畫的都是“半邊”“一角”,畫家求藝術(shù)畫境是一方面,從另一角度分析,也暗喻著南宋“岌岌可?!钡摹鞍氡诮健睂鈹?shù)已盡。該畫鈐兩印,漫漶不可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