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涓蘭
【摘要】在我國的素質(zhì)教育改革中提出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读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亦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笨梢娬Z文是有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的課程,語文教育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素養(yǎng);語文資源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比~圣陶亦曾說:“語言是一種工具,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鋸子、刨子、鑿子等?!憋@然,葉圣陶先生更注重的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換而言之,也就是語文的最終目標應(yīng)該是利用語言這個工具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所謂“人文素養(yǎng)”,即是“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xiàn)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nèi)在品質(zhì)?!比宋乃仞B(yǎng)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nèi)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guān)懷,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人文系統(tǒng)”。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樣化。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志,它以人的價值、人的感受、人的尊嚴為萬物的尺度。
在深刻理解了語文“人文性”的基礎(chǔ)上,踐行于實際的教學中,筆者總是想方設(shè)法地在增強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同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達到在提升學生語文這個人文學科水平的同時又培養(yǎng)其具備人文情懷和精神。
一、努力營造閱讀氛圍,為學生的終身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眾所周知,語言文字的表達是一個積累和內(nèi)化的過程,而在此中,讓學生養(yǎng)成長期閱讀的習慣就是其最為有效甚至是長效的舉措之一。培養(yǎng)學生長期閱讀的習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有典范可循
每接手一個新班級,筆者首先拿進教室的除了一本新教材,還會附帶一本課外閱讀書,明確告訴學生“我喜歡閱讀,同時也喜歡愛閱讀的學生”;然后在課間,筆者會時常安靜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認真閱讀書籍,以身示范;時間一長,有學生就會好奇地看看筆者正在閱讀的書籍,或者是也學筆者的樣子,安靜地拿著一本書閱讀;每當這時,筆者便立刻表揚:愛看書的孩子最美、閱讀是最美的姿態(tài)……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和閱讀典范的樹立,愛閱讀的孩子越來越多,閱讀的氛圍也就愈來愈濃厚了。
2.讓學生有材料閱讀
每到開學初,筆者總是將之前收集學生書籍擺放好在教室的書架上,保證學生習慣在課間可以很便利地取書閱讀;每到教學中各種評價和獎勵時,筆者也總是將自己在網(wǎng)上搶購到的物美價廉的書籍獎勵給學生;同時,筆者也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買適量的新課標規(guī)定閱讀的或其他有益的書籍擺放在教室里,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和交流閱讀……通過各種途徑,保證學生有材料閱讀。
3.讓學生有時間閱讀
每天必須保證學生有至少20分鐘的獨立閱讀時間,不受任何干擾,就做一個安靜的讀書人;除此,每周必須保證學生有至少一節(jié)課的閱讀課;且每周末要求學生至少有兩個小時以上的閱讀時間。
4.讓學生有興趣閱讀
在閑暇之余,筆者會將自己看過的適合學生的書籍或者文段讀給學生聽,并談?wù)勛约旱囊恍┛捶ǎ源艘龑W生去看老師讀過的書籍;或者創(chuàng)設(shè)平臺由學生交流并推薦自己閱讀過的書籍;每周安排一次讀后感的作業(yè),讓學生在長期的閱讀中有一個思考和積累、沉淀的過程。
長期大量的閱讀可以使學生對世界擁有敏銳、豐富、細膩的感受,并能珍視每一個獨特的心靈和價值;使學生能夠用最簡單的途徑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資源;使學生能夠品味祖國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特別是對古典文化的閱讀,能夠使其具有歷史文化意識,能夠返本開新。
二、注重語文資源的挖掘與擴展
筆者深深地知道語文書中的知識是極為有限的,所以,筆者盡量科學地使用教材,不斷地挖掘與擴展語文資源,盡力把學生的目光引向更為廣闊的語文天地。
1.注重教材的延伸與拓展
既是由課堂中教材里的問題牽引和拓展,提出一些有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答案。比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后,筆者提出:歷來中國被世界譽為“地大物博,人杰地靈”??墒菫槭裁刺锰玫你筱蟠髧鴧s會被糟踐到無法保存這個世界級園林的地步?當時我們國家究竟在世界上處于一個怎樣的地位?請你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并寫下自己的感受。又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匆匆》一文中,為了讓學生在品味到朱先生文字的細膩和詩意后,筆者將開篇的文段改成一首詩歌進行誦讀并背誦,又在課后讓學生去賞析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理解時光飛逝,應(yīng)珍惜當下,并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感受。
2.注重辯證思維的培養(yǎng)
既是鼓勵學生,就某一個問題進行辯論,或者是筆者尋找時機,另辟蹊徑,故意和學生的觀點相悖,引導他們經(jīng)過思考勇于反駁我的觀點。如,“還原真實的諸葛亮”一事中,筆者一個人以歷史上的諸葛亮和他們七八個學生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互相辯駁,使學生懂得小說中的寫的歷史人物與真實的歷史人物會有一定的差距,鼓勵學生讀《史記》《東周列國志》等經(jīng)典書籍,擴展更多的歷史知識,懂得欣賞和傳承民族文化。如,討論電影《二十二》,筆者主申日本天皇在二戰(zhàn)時提倡的“大東亞共榮圈”觀點,學生站在我國歷史背景的角度,反駁我的觀點,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責任感,更是讓學生懂得要珍視人的完整性,反對對人的生命和心靈的肢解與割裂;拒斥日本天皇宣揚的對人的物化的人文思想。又如,在“貧者不受嗟來之食”中,我們辯論:“貧者”是接受“嗟來之食”放棄尊嚴呢,還是應(yīng)該不接受“嗟來之食”放棄生命呢?讓學生可以結(jié)合多方面的信息和觀點,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使學生懂得要具有超功利的價值取向,也懂得尊重個人的價值,崇尚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
3.注重古典文化的熏染和沉淀
具體落實在對古典著作的閱讀和思考方面。經(jīng)典著作是創(chuàng)造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力量,是一個民族始終保持創(chuàng)造力的活水源頭。于是,筆者積極倡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探討經(jīng)典。比如,筆者最近閱讀了一套《鬼谷子的局》,在跟學生分享讀書體會后,引導學生去讀《鬼谷子》這一文化經(jīng)典,并去了解蘇秦、孫臏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多謀略家的故事,并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又比如,在學習白樸的《天凈沙·秋》中,筆者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進行對比閱讀,從中讓學生懂得一切“景語皆情語”,同樣的景致,卻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古人的心境原來可以通過詩詞傳遞到我們的心里……而這些思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品質(zhì),有助于他們的生命發(fā)展。
4.注重時事新聞的關(guān)注
一個人要懂得歷史文化,方能確定人格定位,但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笨梢姸靡允窞殍b,能夠汲取歷史的精髓,然后將其運用于當今的現(xiàn)狀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在筆者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可以一起探討“美國競選”“長頸族”,讓學生承認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對于差異、不同、另類,甚至異端,能夠抱以寬容的態(tài)度;也可以和學生針對最近的“江歌、劉鑫事件”,一起探討人性的善良與丑陋,使學生具有審視人性、理解人性,而后進行自我反思,重視自身德性修養(yǎng)的提升;引導學生觀看《輝煌中國》,培養(yǎng)其具備國家意識,并擁有愛國的情志,樹立為國爭光的理想主義傾向。
5.注重語文實踐活動的開發(fā)
既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倡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增強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以此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如,讓學生收集在生活中你所喜歡的廣告詞,談一談你的看法,并且試著自己創(chuàng)作兩條廣告詞;還比如,你認為父母對你要求太嚴格,管束太緊,你可以怎樣和他們進行交流;“羅一笑,你站住”的事件中,筆者讓學生去網(wǎng)上搜集相關(guān)資料,并察看大量的點評,也讓父母加入這場討論,寫下自己的觀點,最后在得出自己的主張之后,在班級里進行辯論……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能夠?qū)τ谌诵缘膹碗s,人的心靈、需要、渴望與夢想都給予深切的關(guān)注,并學會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差異,接受個人乃至世界的多樣性,懂得理解和寬容……語文實踐活動看似不拘形式,寬松自由,其實主線一直都是,筆者想讓他們懂得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去生活中享受語文,用語文去優(yōu)化生活。
總之,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在夯實學生的人文知識的基礎(chǔ)上,提高學生的人文能力,最終使他們形成自己的人文精神,也就是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更直接、通俗地表述應(yīng)該是:讓學生具備敏銳、豐富、細膩與獨特的個性感受,同時實現(xiàn)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地球、宇宙及其他動植物的關(guān)切,成為真正意義上獨立的、自尊的生命個體。
語文教育,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