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1843–1916年)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之一。作為心理學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注重對人物和動機的細致入微的刻畫,其小說情節(jié)經常在國際化的背景下展開,主人公常常是優(yōu)雅而富有的男人或悠閑的婦人。他大部分作品都對天真有時顯得魯莽的美國人與文雅而世故的歐洲人進行了對比。本論文主要從短篇小說《黛西·米勒》發(fā)生的背景、小說中的人物和小說的主題幾方面入手分析歐美之間道德價值觀的差異,以此闡明心理現實主義及其特征,加深對小說的理解。
關鍵詞: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心理現實主義;“國際主題
亨利·詹姆斯一生致力于“國際題材”小說的創(chuàng)作,以其“國際主題”和“心理現實主義”小說而著稱。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黛西·米勒》即是一本“國際主題”小說,通過刻畫黛西·米勒和溫特伯恩之間的愛情故事和性格沖突,體現了歐美文化的巨大差異;黛西的病逝也暗示了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沖突的不可調和。他的獨特視角和敘事方式開啟了文學領域對歐美文化沖突的深層次探討。
一、《黛西·米勒》中的主要人物分析
(1)黛西米勒
黛西(Daisy)在英文中指雛菊。雛菊象征純潔、天真、愉快和美麗。小說中的黛西,天真、美麗、熱情、直爽,人如其名。[3]
黛西是這篇小說的女主人公,也是作者想要表現的美國獨立精神。她是一個獨立、富裕的美國女孩,跑到歐洲來看姑姑和弟弟。她對歐洲一無所知,也沒有興趣理解新的事物。
自然是黛西性格特征和全部行動的關鍵所在。在小說的第一部分,詹姆斯就經常使用“自然的”、“清新的”等詞語來描繪他的女主人公。文化意識的缺失和社會意識的淡漠是黛西性格缺陷中所包含的毀滅的內涵。
總之,黛西應該為自己的悲劇命運負責,她對歐洲的文化風俗、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知之甚少。她不能被上層社會所接受,自己也不能融入歐洲文化。
(2) 溫特伯恩
溫特伯恩(winterbourne)在英文名中的"winter"指冬天,使人很容易聯想到寒冷。"Bonrne”指小溪;"winterbonrne”指間歇河,即冬季多雨時節(jié)才有水流而夏季十涸的河。根據名字所預示的,溫特伯恩性格嚴肅謹慎,反映遲緩。所以,溫特伯恩恰恰與熱情坦率的黛西相反。
黛西和溫特伯恩最后一次相遇是在羅馬競技場 (the coliseum),它同時也是無數基督徒殉難的地方。在這里,黛西感染瘧疾((roman fever)。溫特伯恩發(fā)現她在和意大利男青年約會,對她喪失了信任,認為她已經不可救藥了。正是溫特伯恩誤解才把黛西推向了絕望的邊緣。他的不信任和偏見如同致命的疾病,好似待捕的野獸,無情地吞噬了可憐的、純真的黛西。一切不可挽回,他們的名字免不了一場注定的愛情悲劇。
二、《黛西·米勒》中的國際主題及其特征
(1)國際主題的概念
從黛西(Daisy)和溫特伯恩(winterbourne)兩人的相處中可知,美國文化和歐洲文化有許多不同之處。第一個區(qū)別是社交禮儀和行為規(guī)范。19世紀末,歐洲有一個僵化的等級社會。上層社會有著嚴格的社交禮儀和行為規(guī)范,在當時,處于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根據歐洲人的家庭背景,他們可以分為幾個層次。來自上流社會的人們,喜歡自己的宮殿和城堡;經常和上流社會的人交往。而且這些人往往與下層社會的人沒有任何聯系。這與美國的情況大不相同,美國有不同的社會階層結構,每一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但大多數美國人都喜歡將自己看作一個與他人享有平等權利的中產階級成員。[1]在美國是沒有“人”的等級觀念的,主人和仆人之間的交流更為平等,不像歐洲那樣禮節(jié)分明。在小說《黛西·米勒》中有一個關于仆人的細節(jié),黛西一家?guī)юB(yǎng)仆人旅居歐洲,并且對待自己的
仆人非常友善并在一個桌子上一起吃飯。但習慣了歐洲生活的斯蒂洛太太對黛西小姐的行為感到非常厭惡。而且她認為黛西一家是低等人,所以沒有“身份”,她也不愿意和他們交朋友。
新舊世界在歷史進程中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與舊歐洲相比,美國社會的禁忌更少,人們可以自由交談。但在舊歐洲,這種自由程度是不可想象的。黛西善于交際,直言不諱,經常和幾個男人調情,所有這些行為都讓堅持傳統(tǒng)禮儀的歐洲精英難以接受。由于歐美文化的差異,生活在彼此文化空間中的人們并不了解對方的行為。亨利·詹姆斯小說中的美國人通常都很簡單,而歐洲人則比較圓滑。在這兩個國家的沖突中,美國人總是被侵犯的對象。
二是高雅精神文化與物質主義文化的區(qū)別。歐洲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氛圍濃厚,特別是在中上層社會,形成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高雅文化圈。這個圈子引領著歐洲的精神境界,有著深刻的理性反思和鮮明的創(chuàng)作主題。在追求一個目標的過程中,美與善是這個圈子的核心,它們試圖為政治層面和公眾提供一種理想的設計、倫理規(guī)范和精神享受。這個圈子聚集在一起,在文學、音樂、雕塑、建筑等藝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和欽佩。歐洲的上層階級總是顯得高貴華麗,在藝術上比其他人優(yōu)越,這是美國藝術家所缺乏的品質。
相反,美國提倡唯物主義文化。黛西和溫特伯恩的差異揭示了這一點: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其文化多樣性相互碰撞,逐漸融合。大多數美國居民來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階級。他們勇于開拓新的生活,這意味著美國人充滿冒險精神,他們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民主。無休止地追求個人財富已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財富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由于其特殊的發(fā)展過程,美國人形成了不同于歐洲的道德價值觀,他們崇尚自由、平等和博愛。因此,當他們彼此接觸時,文化和價值觀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2) 國際主題的發(fā)展
詹姆斯50年的寫作生涯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876年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在這一階段,作為“國際文化主題”的奠基人,他集中精力創(chuàng)作了這一主題的小說。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羅德里克·哈德森》、《黛西·米勒》、《貴婦畫像》等,在其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二階段,從19世紀80年代中期到1897年,十多年的時間里,他放棄了“國際主題”,轉向戲劇創(chuàng)作,后來轉向結構技巧的試驗。從1897年到他去世是第三個階段。這一時期,他又回到國際文化主題,創(chuàng)作了《奉使記》、《鴿翼》、《鍍金碗》三大名著
詹姆斯的創(chuàng)作歷程表明,他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國際文化主題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通過對這些作品的仔細分析,我們會發(fā)現主題經歷了一個從文化排斥到文化融合的發(fā)展過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表現了歐美新舊大陸兩種文化的相斥,即單純無知的美國人與陳規(guī)定型的歐洲人之間的對抗。他的美國男主人公在歐洲社會,由于自身的天真與無知,在與世故的歐洲人或歐化美國人的交往中屢屢失敗,或失去幸福,或喪失生命,因而成為文化的犧牲品。如《羅德里克 哈德森》中同名主人公,《美國人》中的克里斯托福 紐曼及《黛西·米勒》的同名女主人公都是這一類美國人的代表。在他后期的作品中,這兩種對立的文化在主人公身上實現了完美的融合。他們不僅從道德意義上,而且從文化審美意義上,都變得“完美”,他們第一次去歐洲時,受到美國倫理傳統(tǒng)和唯物主義的嚴格束縛,對歐洲的豐富文化一無所知。他們從一個傳統(tǒng)缺失,文化匱乏的世界,來到了一個陌生而迷人的世界。美國人在與歐洲社會接觸一段時間后,甚至在痛苦的思考中,有意無意地經歷了一些變化,認識到了自己的文化缺陷,也獲得了在美國從未有過的東西,即知識的頭腦和審美的眼光。同時,他們仍然保持著美國人的善良和責任感。《奉使記》中的主人公體現了這一理想組合,《鴿翼》和《鍍金碗》中的女主人公也是這一理想的完美體現。因此,可以說,一種國際文化的主題經歷了一個從文化排斥到文化融合的過程。
亨利·詹姆斯在其50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始終不渝地致力于探索小說的主題理論和主題。他的國際題材作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試圖尋找隱藏在人們行為背后的文化意識。通過對《黛西·米勒》中兩種文化的比較,詹姆斯描繪了從文化沖突到文化融合的過程,試圖將美國的誠實、高尚、理想主義與歐洲的聰明才智、成熟和現實主義相結合,構建一個理想的社會,體現了他的文化相對主義觀點:文化是相對而言,民族文化沒有好壞之分,不同的文化應該通過交流和對話相互學習,然后才有一個和諧的共存。這就是詹姆斯小說的精神層面。對理想文化的追求貫穿于他的一生和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
三、《黛西·米勒》中的心理現實主義
(1)心理現實主義的特征
亨利·詹姆斯的現實主義不同于狄更斯、艾略特和豪厄爾斯,他被認為是心理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作品的真實性存在于現實生活留下的深刻印象中。真實性是他所看到和觀察到的生命的再現。詹姆斯將人物的現實主義藝術從對外部世界的描寫引入到對內部世界的描寫,標志著從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的過渡,也暗示著詹姆斯對傳統(tǒng)現實主義有著不同的看法,心理現實主義在傳統(tǒng)現實主義小說模式中注入了新的生命。[2]
(2)心理現實主義在《黛西·米勒》中的體現
心理現實主義小說是一種心理小說。它繼承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現實主義小說,把客觀現實融入人的心靈,主觀的心靈印象,并通過對人物心理的細致分析,反映了社會現實的精神進化,表現出不同于現代小說的藝術特征。在《黛西·米勒》中,溫特伯恩的心理變化體現了小說的主題。從陌生到熟悉,溫特伯恩和黛西的關系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只是彼此沒有什么感覺。經過一番接觸,溫特伯恩發(fā)現他愛黛西,他能感受到黛西的愛。黛西是這樣一個性格直率的女孩,但她也喜歡把自己的感情藏在愛情里,她希望溫特伯恩先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但由于溫特伯恩被老練的歐洲人同化了,他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他們的感情受到阻礙。當時溫特伯恩看到黛西和一個意大利男人約會,這讓溫特伯恩對黛西印象不好。換句話說,他討厭黛西。由于對溫特伯恩的憎恨,她死了。我們知道黛西是死于疾病,但實際上她是死于溫特伯恩的心理變化。
亨利·詹姆斯的大部分作品創(chuàng)作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一時期的美國人是主要的創(chuàng)作對象。運用現實主義與心理分析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反映出即使他們有著相同的歐洲根源,但由于價值標準和文化內涵的不同,美國人在回歸歐洲大陸時也存在著分歧和沖突,它揭示了對具有不同價值體系的群體或個人的影響。這促使我們認真思考當前的跨文化交際,以適當的態(tài)度參與到當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往與融合中來,以達到求同存異的目的。
結論
總的來說,本文的意義在于,詹姆斯的世界主義思想為我們理解和處理21世紀初的各種文化問題提供了信息。本文主要探討新大陸與舊大陸的文化沖突,以及詹姆斯的心理現實主義。它主要表現為兩種文化的排斥,即單純無知的美國人與刻板的歐洲人之間的對抗。
本文進一步分析了這場沖突的原因,即歐洲不同的等級觀念和女性道德觀,以及不同的文化培育態(tài)度。在文化心理層面上,“民族中心主義”是造成文化偏見的深層原因,促使我們認真思考當前的跨文化交際,以正確的態(tài)度參與當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收縮與融合,達到求同存異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丁璞. 論亨利·詹姆斯小說中歐美文化沖突的內涵[J]. 江西社會科學, 2009(06):119-122.
[2] 李根燦. 淺論亨利·詹姆斯心理現實主義小說的藝術特色[J].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2008(29):409-410.
[3] 張燕. 淺論《黛西·米勒》中的兩對核心矛盾[J]. 陜西教育(高教)(3):26-27.
作者簡介:曹沅(1992.08—),女,土家族,籍貫:湖南張家界人,廣東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 助教,碩士學位,專業(yè):翻譯,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