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佳
摘要:汪曾祺短篇小說《徙》寫了高鵬、高雪兩代知識分子還才不遇,卻始終在“背叛”不了的人生困局中無限循環(huán)的悲劇故事,這悲劇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徙》;失意;背叛;悲劇
讀罷汪曾祺的《徙》,我想到了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所提到的“背叛”。書中寫到:背叛是什么?背叛就是走出自己所處的地位,走向未知?!夺恪匪磉_的也是如此。
小說開頭引出《逍遙游》中描寫鯤鵬的一段文字,段尾: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溟。與文題《徙》高度契合。主人公高鵬是校歌的作者,歌詞末尾:愿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寄托了老師對學生的殷切期望,也是高鵬自身志向的寫照,一言以蔽之,他要像薩賓娜那樣走向未知,出離和“背叛”現(xiàn)處的處境。
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推進,文章由高鵬的兩件心事引出另一人物——高鵬次女高雪,這里就涉及到巴赫金所謂“復調(diào)”寫作手法的運用。文章雖沒有同時展開二者遭際的描寫,但二者通過“徙”這一主題被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說是小說的音樂合奏。
縱觀全文,無論是高鵬還是高雪,他們都有自己的抱負,不滿足于現(xiàn)狀,總是嘗試著走出自己所處的地位,走向未知,即“背叛”,然而這種“背叛”是無力的。高鵬由“五小”到“中學”再到“五小”;高雪心懷大學夢卻被困于小城,追求愛情卻囿于現(xiàn)實。人生好像永遠處于漩渦之中,從一個漩渦卷入另一個漩渦,所有的反抗與“背叛”都是徒勞。究其原因有個人的也有時代的。
一、理想高于現(xiàn)實的人生困局
文中對主人公的介紹是“先生名鵬,字北溟”,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背叛”精神。他不愿意做“三餐而反,腹猶果然”的適莽蒼者,他渴望成為“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鯤鵬。高鵬十六歲中秀才,偏偏世事無??婆e制被廢,而后在朋友幫助下任教于“五小”。在“五小”,高鵬可謂鶴立雞群,他心懷抱負,其他老師則隨遇而安,只是“搶榆枋而止”的蜩與學鳩。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高鵬家的春聯(lián)都是述懷抱的詞句。辛未年,他在春聯(lián)嵌了自己的名字:辛夸高峙桂 未徙北溟鵬。這副春聯(lián)再次表明了他不安現(xiàn)狀的“背叛”精神。終于,在好友幫助下他進入縣初級中學教國文。這次升遷是高鵬理想的開始,也是他出離和“背叛”的一小步,是他在徙于南溟路上的一次振翅。但偏偏省長易人,志在南溟的高北溟又回到“五小”教書,可謂“前度劉郎今又來”。
高鵬的女兒高雪初三畢業(yè),想考高中,將來上大學。父親不同意,只許她報師范。但她沒有屈服,不甘接受被安排的命運,“背叛”既定軌道,為理想絕食。在姐姐的勸說下,她采取了迂回戰(zhàn)術——先讀師范,再教小學,然后考大學。但連續(xù)兩年未考上,被困于小縣城。曾經(jīng)唱《飲酒歌》,彈肖邦的小夜曲的窈窕淑女終因?qū)崿F(xiàn)不了理想郁郁而終,那個美得令人驚奇的姑娘也從人們視線里隱去。
民國時代的文人大多有一種傲氣,他們把自己的理想舉得太高,殊不知桀驁狂放、憤世嫉俗只能在極少數(shù)文人身上展現(xiàn)。歷史的變化讓多少文人的理想一朝崩潰,這使得那個年代的文人從一開始就要么放棄理想,要么繼續(xù)承受著沒有出路的痛苦。
二、新舊交替的時代困局
在小說里作者描寫了一個功名無望而發(fā)瘋的秀才——徐呆子,聽聞廢科舉后他雙眼出火,口沫橫飛,聲嘶力竭,長歌當哭。這樣哭了幾年便氣絕身亡,翼未展而身先死。本可以“怒而飛”的高鵬在這個終將不再“學而優(yōu)則仕”的年代里迷茫著,雖開辦私塾,但只有極少數(shù)守舊人家來讀。因此高鵬讀了簡易師范,作為“五小”教師,他孤傲不群,始終跟不上不歷史的步伐,最終消失在時代洪流中,在尷尬和痛苦中沉寂下去。
高雪注定是悲劇的,民國是一個新舊交替,東西文化碰撞的特殊年代。她穿絲襪皮鞋,看《茵夢湖》,唱《茶花女》,經(jīng)過幾年在外學習,她又怎會在小縣城安于現(xiàn)狀?高雪連考兩年大學未考上,恰逢抗戰(zhàn)爆發(fā),大學南遷,家人反對她去求學,她只好被困在這個小城,未能徙于南溟。在愛情的道路上,高雪依然是失敗者,雖然婚后平靜,但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高氏父女的悲劇是必然的,在政治斗爭、文化變革、戰(zhàn)亂不斷的漩渦里,原有的文化傳統(tǒng)已不適應現(xiàn)實需要,而中與西、新與舊的沖突又讓眾多文人迷失方向。
三、混沌不堪的教育困局
廢科舉,興學校后高鵬繼承談先生的衣缽,辦私塾,不得已才使高鵬做小學老師。在“五小”里,有紈绔子弟,有庸俗猥瑣講葷笑話的老師,這里明爭暗斗、拉幫結派,烏煙瘴氣。而高鵬既不“談牌經(jīng)”,也不去“聯(lián)絡感情”,他讓同事們疏遠生厭,把他排擠在外,成為時代的邊緣人。在初中,校長李三麻子、人品學問極差的主任以及每學期只會講半本書的“楊半本”,這些教師都是對有獨到教育理念的高鵬的反襯,通過對學校及教師行為的描寫可以見證當時的教育環(huán)境是多混亂不堪。
在外受列強壓迫,內(nèi)有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無人重視教育,這是教育環(huán)境骯臟的悲劇;學生仗勢欺人,辱罵老師,這又是教育自身的悲劇,這種悲劇周而復始,成為那個時代的最終悲劇。
《徙》描寫的是關于“背叛”的故事,高鵬和高雪最后都未能成為“徙與南溟”的鯤鵬,他們在人生、時代的漩渦中折戟沉沙,留下失意而蕭索的背影。在這篇《徙》中我感受到了希臘悲劇精神的閃耀,其核心是命運的不可抵抗。這里有時代原因,也有教育的腐敗,還有“士”對理想的追求與現(xiàn)實殘酷的碰撞。
參考文獻:
[1]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M].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2014年版:108頁.
[2]汪曾祺.汪曾祺作品集:小說卷[M].現(xiàn)代出版社:北京,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