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岔巴溝流域降雨不同時間尺度的空間變異特征

      2019-10-21 09:16楊麗虎劉鑫宋獻(xiàn)方
      人民黃河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黃土高原降雨

      楊麗虎 劉鑫 宋獻(xiàn)方

      摘要:基于黃土高原岔巴溝流域13個雨量站2004-2006年5 min降雨數(shù)據(jù)資料,分析了流域2h、6h、24 h、3d、7d、月和年(5-10月)等7個時間尺度的降雨量空間變異特征。結(jié)果表明:①以曹坪雨量站為代表的單站5-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900/e以上,其中7-8月以中雨和大雨、暴雨為主,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0% - 80%。②不同時間尺度降雨量的空間變異程度不同,2、6、24 h最大降雨量的變異系數(shù)C。分別為0.27 - 0.93、0.06 - 0.81、0.06 - 0.69,呈減小趨勢;3d到7d尺度上Cv值并非一直減小;月降雨的Cv以6月最大,年(5-10月)降雨量的Cv為0.05 - 0.11。③暴雨中心在2004年、2005年分布在流域上游,2006年則移至下游。降雨量的空間變異性隨著豐水年水汽運移強(qiáng)度增大及降雨量增大而減小,局地性降雨尤其是局地暴雨是引起空間不均勻性的主要原因。

      關(guān)鍵詞:空間變異;時間尺度:降雨;岔巴溝流域;黃土高原

      中圖分類號:TV856;TV882.1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19.03.001

      黃土高原位于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水資源極度匱乏[1],其主要補(bǔ)給來源是降雨,但降雨比較集中且多為暴雨,分布極不均勻,因此研究降雨的時空變化特征,對于該地區(qū)水資源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學(xué)者在降雨量時空變化方面開展了許多研究,主要以日降雨資料為基礎(chǔ)分析年內(nèi)降雨集中度及集中期[2]、侵蝕性降雨量[3]、10 a尺度的降雨量動態(tài)變化[4等,但小時尺度的分析研究較少,而黃土高原的降雨土壤人滲量與小時尺度的雨強(qiáng)有很大關(guān)系5,因此分析小時尺度降雨的變化特征就顯得特別重要。

      岔巴溝流域作為黃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小流域,水文循環(huán)試驗研究的基礎(chǔ)比較好[6-9]。中國科學(xué)院地理科學(xué)與資源研究所與黃委共同建立了岔巴溝流域水循環(huán)試驗基地,流域內(nèi)布設(shè)有13個雨量站。本文基于13個雨量站2004-2006年的降雨觀測數(shù)據(jù),分析2h、6h、24 h、3d、7d、1月、年(5-10月)等7個時間尺度降雨量的空間變異特征,以期為黃土高原地區(qū)降雨人滲量、產(chǎn)流量、侵蝕量、地下水補(bǔ)給量的計算提供基本的理論依據(jù)。

      1 研究區(qū)概況

      岔巴溝流域位于陜西省北部子洲縣境內(nèi),是黃河中游支流無定河的二級支流,流域面積為205 km2,曹坪雨量站以上面積為187 km2,流域中心位置為北緯37°43′、東經(jīng)109°55′,高程897 -1 302 m,西北高、東南低,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qū)(見圖1)。根據(jù)1959-2006年的降雨量資料可知,流域內(nèi)最大年降雨量為636 mm(1978年),最小為218 mm(1997年),多年平均降雨量為389 mm,其中1959-1970年平均降雨量為448 mm,1971-2000年每10 a的平均降雨量分別為352、389、349 mm。流域年內(nèi)降雨分配極不均勻,90%以上集中在5-9月,且以大雨強(qiáng)短歷時暴雨為主,最大雨強(qiáng)為3.5 mm/min,大雨強(qiáng)降雨過程具有很強(qiáng)的空間變異性[7]。

      2 數(shù)據(jù)獲取與分析方法

      項目組觀測了研究區(qū)2004-2006年5-10月的降雨量,觀測儀器為南京水利水文自動化研究所研制的JDZ-I型雨量數(shù)據(jù)采集器,觀測最小時間間隔為5min,以每日早8時到次日早8時作為當(dāng)日降雨量。

      本文采用5 min降雨數(shù)據(jù)分析流域內(nèi)單站各時段最大降雨量為暴雨的降雨量空間變異性。歷時2h、6h降雨的暴雨標(biāo)準(zhǔn)分別為18.7、31.6 mm[10],24 h暴雨的等級劃分采用氣象標(biāo)準(zhǔn)。有學(xué)者認(rèn)為應(yīng)用地統(tǒng)計學(xué)方法(如協(xié)克里格法)對黃土高原降雨進(jìn)行插值的效果更好[11-12],但由于研究區(qū)雨量站點密集,不同插值方法的差別不大[13],因此采用反距離權(quán)重法進(jìn)行空間插值。空間變化指標(biāo)采用面雨量離差系數(shù)Cv、流域空間極端降雨比值系數(shù)α(最大、最小點降雨量的比值)和降雨不均勻系數(shù)η表示[14],其公式分別為

      3 結(jié)果與討論

      3.1 典型站降雨基本特征

      以典型雨量站——曹坪雨量站為例,分析單站的降雨基本特征。2004-2006年曹坪站降雨量分別為351.4、356.0、519.5 mm,根據(jù)多年降雨序列分析,2004年、2005年均為平水年,2006年為豐水年。這3a日降雨量大于1 mm的天數(shù)分別為47、38、49 d(見圖2),9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5-9月,其中以7-8月最多,2004-2006年7-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比例分別為51%、42%、57%。7-8月降雨以中雨、大雨和暴雨為主,瞬時雨強(qiáng)在60 mm/h以上甚至達(dá)到180 mm/h,20min最大降雨量為14.4 mm,th最大降雨量為27.0mm,2、6、24 h最大降雨量分別為33.0、52.8、100.2 mm(見表1),2004-2006年最大場次降雨量分別為54.4、46.4、100.8 mm,其他月份以中小雨為主。

      從降雨歷時來看,2004年有4場降雨歷時為24 -40 h,2005年有3場降雨歷時為18 - 31 h,2006年降雨歷時最短,一般持續(xù)6-12 h,最長為18 h。降雨類型方面也有較大的年際變化,2004-2005年每年有6-7場中雨,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30%;3 -4場大雨、暴雨,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30% - 40%。2006年中雨場次增至13場,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36%;4場大雨、暴雨,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48%。整體來看,曹坪站的降雨表現(xiàn)為短歷時中到大雨。

      3.2 不同時間尺度的空間變異特征

      (1)2、6h及24 h最大降雨量6]。圖3-圖5分別為2、6、24 h最大降雨量的空間分布,在分組對比時綜合考慮了降雨歷時及空間變異性等因素,以便對比長歷時降雨在不同時間尺度的空間變異。2h最大降雨量的空間變異最顯著,Cv、α、η的變化范圍分別為0.24-0.93、1.90-64.75、0.30 - 0.74,大部分為a>3的局地暴雨。2h最大降雨量分別為62.2 mm(2004年8月19日)、51.4 mm( 2005年8月2日)、40.2 mm( 2006年7月30日)(見圖3)。6h尺度上大部分降雨的空間變異性減?。ㄒ妶D4),Cv、α變化范圍分別為0.06 -0.81、1.11- 10.54.η基本不變,局地暴雨所占比例下降。24 h最大降雨量分別為96.0、76.0、100.4 mm(見圖5),均發(fā)生在8月,Cv、α分別為0.06 - 0.69、0.47 -

      4.31,η增大為0.43 -0.92。

      (2)3 d和7d最大降雨量。2004-2006年3d最大降雨量的均值分別為63.1、56.7、106.5 mm,極差分別為65.8、37.2、17.2 mmn從3d到7d尺度上,Cv值并非一直減小,2005年、2006年7d最大降雨量的Cv.值和極差反而大于3d最大降雨量的(見圖6),7d最大降雨量分別為74.3、93.4、131.8 mm,極差都在60mm左右。

      (3)月降雨量及年(5-10月)降雨量。各站月降雨量的變化大致與曹坪站相似,7-8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平均值為58%(見表2),其中:2004年所占比重為46%(桃園山)- 73%(李家墕),平均為61%;2005年為45%- 63%,平均為55%;2006年則為50% - 65%,平均為59%。從空間分布上來看(見圖7),2004年6月空間變異最大,Cv,為0.34;2005年9月空間變異最小,Cv為0.09,空間變異性與3d和7d最大降雨量基本相當(dāng)。

      2004-2006年岔巴溝流域年均降雨量分別為360.3、378.0、502.9 mm,Cv分別為0.07、0.11、0.05,α值分別為1. 34、1.46、1.22。2004年降雨量最大值為420.8 mm(馬虎墕);2005年降雨量最大值為458.0 mm(朱家陽灣),最小值為313.6 mm(姬家鹼);2006年最大降雨量為557.0 mm(桃園山),最小值為457.2 mm(馬虎墕)。2006年各站平均降雨量比2004年、2005年的分別大142.6、124.9 mm。岔巴溝流域各站2004-2006年總降雨量與高程之間并沒有體現(xiàn)出明顯的高程效應(yīng)。

      (4)局地降雨特征分析。11場暴雨的降雨中心以及主要降雨(主雨)歷時見表3。對比不同時間尺度降雨量的空間變化可以看出,2004年的暴雨中心在李家墕、馬虎墕,2005年在朱家陽灣、王家墕,2006年則移動至曹坪、牛薛溝和桃園山三站。整體來說,2004年、2005年的降雨中心在流域上游,2006年則移至下游。

      從時間上來看,暴雨主要發(fā)生在7-8月,降雨歷時短、雨強(qiáng)大,如2004年8月10日16時到18時李家墕站降雨量為51.8 mm,8月18日6時到8時降雨量為62.2一,兩次降雨占該月降雨量的57%。該類暴雨降雨中心的雨強(qiáng)很大、主雨歷時很短且籠罩面積小[10],空間變異性很強(qiáng)。長歷時的大雨、暴雨主要發(fā)生在8月下旬及9月,這類降雨的空間不均勻性減小(η為0.43 -0.92),主雨持續(xù)14-28 h,如2006年8月29日桃園山站10 h降雨量為92.2 mm,2h降雨量超過20 mm的時段有4個,叼高達(dá)0.92。由此也可以看出,降雨量的空間變異性隨著豐水年水汽運移強(qiáng)度增大、降雨量增加而減小,水汽的運移強(qiáng)度及影響范圍對降雨的空間分布有重要影響。

      為分析局地降雨所占的比例,定義α≥5的中小雨或α≥2的大雨為局地性降雨。2005年5-10月共有局地性降雨32次,累計降雨量為206.5 mm,占總降雨量的55%,5-9月每月的局地性降雨都在5次以上,其中8次局地性暴雨出現(xiàn)在7-8月,累計降雨量占總降雨量的40%。2006年有局地性降雨28次,累計降雨量占總降雨量的40%,其中局地暴雨5場(占24%)。這說明局地性強(qiáng)的對流性降雨和大尺度平流降雨是研究區(qū)的主要降雨類型12,局地性降雨尤其是局地暴雨是引起空間不均勻性的主要原因。

      豐水年的2006年降雨在各時間尺度上的Cv均最小,表明豐水年降雨的不均勻性受季風(fēng)強(qiáng)度增強(qiáng)、水汽混合作用強(qiáng)的影響而有所減弱,而在平水年的2004年、2005年,降雨水汽在形成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混合作用較弱,局地降雨所占的比重很大。盡管如此,2006年7d最大降雨量的變異性反而大于3d最大降雨量的(見圖6),說明局地性的對流性降雨始終是研究區(qū)的一種普遍降雨類型。也可以看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降雨的不均勻性非常顯著,時間尺度越小,點降雨量的代表性越弱,因此降雨的時空變異性是整個流域土壤人滲、地下水補(bǔ)給研究的前提。

      根據(jù)各站的降水量進(jìn)行相關(guān)性分析結(jié)果,可將13個站分為5組,每組的站間距一般小于5 km。位于流域西北分水嶺附近的最高點——和民墕單獨編為第①組;第②組的5個站(劉家墕、朱家陽灣、萬家墕、王家墕、牛薛溝)沿主河道走向呈條狀分布,最大間距為12.8 km;第③組包括李家墕、馬虎墕兩站:第④組包括杜家山、姬家鹼、小姬三站;第⑤組包括桃園山、曹坪兩站。降雨量相關(guān)系數(shù)與站間距的分析結(jié)果表明,站間距是影響雨量空間變異性的首要因素。同時,海拔和流域地形地貌條件影響下的水汽運移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研究區(qū)的點降水量代表性非常有限。此次分組結(jié)果可為雨量站的布設(shè)提供參考。

      4 結(jié)論

      (1) 2004-2006年,曹坪雨量站7-8月以中雨、大雨、暴雨為主,其他月份以中雨、小雨為主。每年有3-4場大雨、暴雨和6- 13場中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0% - 80%。

      (2)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空間變異性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2h尺度上降雨空間變異性顯著,2h最大降雨量的變異系數(shù)Cv為0.27 -0.93.6 h尺度上降雨空間變異性減小,24 h最大降雨量的Cv為0.06 - 0.69;從3d到7d尺度上,Cv值并非一直減小,2005年、2006年7d最大降雨量的Cv,值和極差反而大于3d的;月降雨量的Cv為0.09 - 0.34,其中6月最大,年(5-10月)降雨量的Cv為0.05 - 0.11。

      (3)2004年、2005年暴雨的降雨中心位于流域上游,2006年移動至下游。降雨量的空間變異性隨著豐水年水汽運移強(qiáng)度增大、降雨量增加而減小,局地性降雨尤其是局地暴雨是引起空間不均勻性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xiàn):

      [1]胡良軍,邵明安.黃土高原植被恢復(fù)的水分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J].應(yīng)用生態(tài)學(xué)報,2002,13(8):1045-1048.

      [2]劉憲鋒,任志遠(yuǎn),張翀,等.1959-2008年黃土高原地區(qū)年內(nèi)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時空變化特征[J].地理科學(xué)進(jìn)展,2012,31(9):1157-1163.

      [3] 王麒翔,范曉輝,王孟本.近50年黃土高原地區(qū)降水時空變化特征[J].生態(tài)學(xué)報,2011,31(19):5512-5523.

      [4] 段建軍,王小利,高照良,等.黃土高原地區(qū)50年降水時空動態(tài)與趨勢分析[J].水土保持學(xué)報,2009,23(5):143-146.

      [5] 劉汗,雷廷武,趙軍.土壤初始含水率和降雨強(qiáng)度對黏黃土人滲性能的影響[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xué),2009,7(2):1-6。

      [6] LIU X,SON(;X,ZHANG Y,et al.Spatio-Tenlporal Variationsof 82H and 8180 in Precipitation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in theHillv Loess Region of the Lx)ess Plateau, China[J].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1, 63(5): 1105-1118.

      [7] 劉鑫,宋獻(xiàn)方,夏軍,等.黃土高原岔巴溝流域降水氫氧同位素特征及水汽來源初探『J].資源科學(xué),2007,29(3):59-66.

      [8] 宋獻(xiàn)方,劉鑫,夏軍,等.基于氫氧同位素的岔巴溝流域地表水一地下水轉(zhuǎn)化關(guān)系研究[J].應(yīng)用基礎(chǔ)與T程科學(xué)學(xué)報,2009,17(1):8-20.

      [9] 夏軍,喬云峰,宋獻(xiàn)方,等.岔巴溝流域不同下墊面對降雨徑流關(guān)系影響規(guī)律分析[J].資源科學(xué),2007,29(1):70-76.

      [10] 張漢雄.黃土高原的暴雨特性及其分布規(guī)律[J].地理學(xué)報,1983 ,38(4):416-425.

      [11] 孟慶香,劉國彬,楊勤科.黃土高原降水量的空間插值方法研究[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6,34(3):83-88.

      [12] 林忠輝,莫興國.一種改進(jìn)的生成區(qū)域日降水場的方法及精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8,27(5):1161-1168.

      [13]葉愛中.變化環(huán)境下流域水循環(huán)模擬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xué),2007:41-51.

      [14] 王萬忠,焦菊英.黃土高原暴雨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及點面關(guān)系[J].水科學(xué)進(jìn)展,1999,10(2):165-169.

      猜你喜歡
      黃土高原降雨
      降雨型滑坡經(jīng)驗性降雨型閾值研究(以樂清市為例)
      我國黃土高原區(qū)域地質(zhì)地貌特征及風(fēng)土人情
      黃土高坡上的江南小景
      泥石流
      黃河哺育了黃土高原
      降雨指數(shù)的期權(quán)設(shè)計在農(nóng)業(yè)氣象風(fēng)險中的應(yīng)用
      宜君縣黃土高原流域治理實施的必要性與建設(shè)條件
      小石獅——黃土高原農(nóng)家的“守護(hù)神”
      苍山县| 手游| 虞城县| 彝良县| 永和县| 类乌齐县| 林州市| 琼海市| 汝州市| 威远县| 于都县| 肥东县| 霍邱县| 灌阳县| 杭锦旗| 苏尼特右旗| 黄石市| 丰顺县| 嵊泗县| 阿克| 阿拉尔市| 察雅县| 剑阁县| 武功县| 钟祥市| 渝中区| 斗六市| 昭觉县| 赣榆县| 肃宁县| 汉中市| 惠水县| 武平县| 乾安县| 渭源县| 鲁山县| 丹江口市| 隆尧县| 阳春市| 西宁市|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