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思
摘 要:《野草》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詩集,整體比較厚重晦澀。魯迅先生在《求乞者》中解構了“求乞者”與“布施者”的合理性,用“求乞”與“布施”二者的基本關系大膽檢測人性,表達了真實存在的“虛無”,本文結合魯迅先生的現實生存體驗和“人道主義精神”進行解構,并對當下社會現實的“精準扶貧”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求乞者;人道主義;精準扶貧
《野草》是一部收錄了魯迅1924年至1926年間所作的23篇散文詩集,整體來說比較厚重晦澀卻又奇特瑰麗,充滿了深邃的哲理性與傳達的象征性。現代詩人李素伯這樣評價道:“極其詩質的小品散文集——《野草》。這是貧弱的中國文藝園地里的一朵奇花。那里面精煉的字句和形式,作者個性和人生真實經驗的表現,人間苦悶的象征,希望幻滅的悲哀,以及黑而可怖的幻景,使之想起散詩的鼻祖波德萊爾和他一卷精湛美麗的《散文小詩》來。只覺得它的美,但說不出它的所以為美。雖然有人說展開《野草》一書,便覺冷氣逼人,陰森森如入古道,而且目為人生詛咒論;但這正如波德萊爾的詩集《惡之花》一樣是不適合于少年與蒙昧者的誦讀,但是明智的讀者卻能從這里得到真正希有的力量?!盵1]
本文今天要談的是《野草》中的《求乞者》,全文十八個自然段,不足五百字,以“走路”為故事場景,以“求乞者”和“布施者”為故事人物,是《野草》中比較簡單易懂的篇目,卻將行走作為一種生命哲學,引導讀者如何去面對虛無世界。
《求乞者》全文中出現了四幅圖景,在開頭首先渲染了一幅具有典型社會現實象征的生活場景。“我順著剝落的高墻走路”,滿路“松的灰塵”,從這里,我們可以感覺到生存的環(huán)境是黯淡頹敗的,因為“高墻”的隔阻,人們相互之間是冷漠麻木的,被微風吹著在頭上搖動的“干枯的葉子”以及四處飛揚的“塵土”,象征著時代整體的壓抑與黑暗腐朽的無孔不入。魯迅曾把當時的北京,比作“沒有花,沒有詩,沒有光,沒有熱,沒有藝術,而且沒有趣味,而且至于沒有好奇心”的“沙漠”,甚至感嘆“比沙漠更可怕的人世在這里”。在這無窮無盡的灰土中,可謂“民生之多艱”。
第二幅圖景是在漫天的灰土中,出現一個“求乞”的孩子,兩個“也”字寓意深刻,“也穿著夾衣”證明他和作者一樣,都是生活在混戰(zhàn)社會中的底層人民,“也不見得悲戚”證明他和其他求乞者一樣,生活艱辛但內心卻麻木不仁,只是磕頭哀呼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拔摇本芙^施舍并且對孩子產生極度厭惡之感,是因為他假裝的“近于兒戲”的“悲哀”,厭惡他的裝腔作勢,厭惡他沒有尊嚴的生活方式。
第三幅圖景是第二個“求乞者”的出現,這一個孩子比第一個孩子更加夸張做作,同樣穿著夾衣,同樣并不悲戚,但是動作發(fā)生改變,由“磕頭”變成“啞的,攤開手,裝著手勢”,雖然,求乞的方法改變,但是,奴隸的人生態(tài)度與卑微的人生姿態(tài)并未改變,我“憎惡”他,是因為他的手勢,也因為他或許并不啞的事實。
“走路”二字在整篇文章中出現七次,“我”和“另外幾個人”在“走路”過程中,兩次出現“求乞者”,這里的“路”明顯指艱難的人生之路,這條路越來越難走,環(huán)境越來越頹敗,天氣越來越寒冷,人與人之間互不理會,互不關心,從社會角度看,正是因為反動統(tǒng)治階級長期對老百姓進行政治壓迫、思想的奴役,才造成了人與與之間冷漠關系。從哲學的角度看,人的本質是孤獨的,在不斷選擇的過程中,總要受到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制約,感情上拒絕施舍,理智上又不得不求乞,這樣的兩難應該如何處理?最終,作者在“求乞”與“布施”的走路過程中向世人傳遞著行走的生命哲學——世界上沒有憐憫,沒有同情,只有行走才是面向虛無的根本途徑。
錢理群先生認為,《野草》是一部相對真實地揭示魯迅個人存在的作品,多多少少揭示了魯迅個人的真實生命狀態(tài)和真實話語的存在。[2]少年時代的魯迅先生曾因為家庭落敗,“從一倍高的柜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里接了錢”[3],作家在當鋪中借錢的生存體驗,讓其感到倍受侮辱,這與求乞者又有什么區(qū)別,可是,正是基于如此的生存體驗,才讓魯迅對于貧困的老百姓懷有深深的理解與同情,只是,在創(chuàng)作《野草》期間,因軍閥混戰(zhàn),新文化運動中期新青年發(fā)生分化,魯迅內心產生了對生命的極度絕望,“孩子”作為行走哲學的載體,有兩種象征,一是真正的未被黑暗社會所吞噬的“真實孩子”,二是已經被現實社會奴化的人,逆來順受、不知反抗且無所謂尊嚴的人。故魯迅對假裝求乞的孩子并無憐憫與同情。
魯迅先生所秉持的人道主義精神,距今百年有余,可仍舊指導著當下社會的“布施者”。改革開放四十年,使數億中國人民擺脫了貧困的帽子,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但是,還是有7000多萬人沒有脫貧,而且都是“硬骨頭”。2013年11月,習近平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針對不同貧困區(qū)域環(huán)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也就是說幫扶到真正貧困的對象?!熬珳史鲐殹币环粗暗摹按址欧鲐殹钡姆绞?,不簡單地進行幫助甚至給予,而是教給貧困戶脫貧的方法,比如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yè),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教育培訓等方法,精確幫扶,實現標本兼治。截至2018年底,全國還有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人,約400個貧困縣,近3萬個貧困村。
正所謂“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對于“求乞”與“布施”二者的把握,魯迅先生不愿意做“求乞者”,是因為其沒有得到精神的尊重與平等,不愿意做“布施者”,是因為先生更愿激起人們自我努力奮斗與抗爭的意志,實現自我行走,這才是助人擺脫困境的真正人道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李素伯.小品文研究[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5頁
[2]談《野草》——閱讀魯迅.中國作家網[J]:引用日期2016-07-6
[3]魯迅.吶喊.自序[A].子通.魯迅詳說八十年[C].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