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華
“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笔俏覈谌珖菩械恼n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神圣使命?;谶@一理念和使命,我改變對待學生,尤其是問題學生的態(tài)度、看法和工作方式,以教師的形象,配合醫(yī)生的心境,正確對待他們,深入了解,對癥下藥,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何謂“問題學生”,簡言之,與目前教育方向、目標、宗旨偏向或離向的學生群體,具體指在心理、性格或行為習慣、觀點意識等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他們在校園里、班集體中常常被視為“另類”,或者更多時候被邊緣化、被異化為“不和諧分子”。差生、后進生、學困生等,常是他們統(tǒng)一的冠名,所以往往被輕視、被忽略、被冷落,甚至遭受歧視或排斥。作者在從事基礎(chǔ)教育教學工作的十多年里,經(jīng)常見到教師為“問題學生”而頭痛,經(jīng)常看到班主任因“問題學生”而心煩和棘手。
誠然,“問題學生”的問題很復雜,教育的難度很大,要切實轉(zhuǎn)化“問題學生”,是一個源遠流長而不斷新生的話題,要成功地幫助、教育“問題學生”,必須做到扣之以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
心——“功心為上”
由于缺少親情、友情,由于身處單親家庭,由于智力障礙、身體殘疾等諸多原因,由于是留守兒童,由于是隔代教育,他們把心扉關(guān)閉起來,把交流的通道堵塞起來,于是,冷漠、呆滯、遲鈍、無聊便應(yīng)勢而生,渴盼被愛又自我封閉,希望關(guān)注又自慚形穢,各種矛盾的心理使其情感更加脆弱,理智更加單薄。甚于此,教師應(yīng)當俯下身來,帶著一顆盛滿愛的心,款款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與他們多交心,多溝通,也許一次幾十分鐘的長談不會喚醒他們迷茫的心,也許兩次、三次的交流,只喚來一聲、兩聲的應(yīng)答,但這表明他們的心正在被暖和,正在可能被軟化。因此,既需要教師一顆滾燙的心,更需要耐心和細心。由于頻繁的對話,真誠的心與心的對流,由于似父輩如兄長般的“走近”,“問題學生”冷卻的心將會融化,他們會在老師充滿愛意的心靈宴席中嘗到渴望已久的瓊漿甘露,從而打開心窗,會把委屈、煩惱、不滿、失意和傷痛傾訴出來,這是成功的第一步。師生相互走進心靈深處,教師的愛心使“問題學生”的問題真實外現(xiàn),為實現(xiàn)下一步的續(xù)進打開冰封的閥門。
情——“激情勵志”
“問題學生”漠視美好事物、淡漠諄諄教導,焦慮恐懼,自暴自棄,畫地為牢,孤芳自賞,對立敵視,嗜網(wǎng)早戀,賭博偷盜等等,如不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應(yīng)對,“對癥”處理,他們將會越滑越遠,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吨袊ㄖ迫請蟆返榷嗉颐襟w曾對我國少年犯作過一項調(diào)查,“問題學生”發(fā)展到社會上,即構(gòu)成“少年罪犯”的主體。換言之,學校里的“問題學生”一旦未得到及時教育和矯治,步入社會后,大多數(shù)走進了違法犯罪的深淵。教師在摸清了“問題學生”迸發(fā)問題的根源之后,就應(yīng)當以“情”為核心,師生心靈的互訪,必將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情感的同化,促使教師對他們的期望最終轉(zhuǎn)變成其自身的價值取向?!皢栴}學生”接納教師的教誨和救治,將對抗變?yōu)楹献?,把被動變?yōu)橹鲃印_@樣,教師仔細分析其“病灶”后,開出“藥方”,以“情感”為“藥引”,以班集體為“湯”,不用“武火”,宜有“文火”慢慢熬燉,當然,“對癥下藥”后,自然便是“藥到病除”了。
這一關(guān),教師的關(guān)鍵是激發(fā)其情感的動力,最終使“問題學生”生成志氣、志向。他們只要找回了塵封的“志氣”,確立了即使哪怕不起眼的一個“志向”,都是他們了不起的一步,此時,教師適時給予鼓勵和夸獎,會給他們增添無形的動力。一次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輕微的掌聲,催人奮進的字眼“好”、“棒”、“不錯”,……將蕩起“問題學生”前進的浪花,揚起他們“相信自己”的風帆。
理——寓理于境
根據(jù)“問題學生”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及方式,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品德行為、違紀行為、違法行為。所以他們在人生觀、是非觀、價值觀等觀念上發(fā)生偏離,在理念、信念、世界觀上認識模糊,由此而產(chǎn)生的言行便被稱之為“不可理喻”、“不可捉摸”、“不可救藥”。那么,光進行贊賞,建立信心是不夠的,還要從根本上建立起一種長效教育機制,能遏制“問題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反復和“還原”。
“寓理于境”就是將道理蘊含于各種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或場境,學校、班級、小組是常見的“寓理環(huán)境”,通過活動、競賽、評比、宣傳等方式能有效將呆板的說教化為靈活的滲透。教師可通過以下三種方法讓“問題學生”受到“理”的熏陶、感染。一、典型影響。包括正面、反面和個案例分析指導,使其感知到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正面典型的榜樣示范力量,產(chǎn)生心靈上的震憾而幡然悔悟或見賢思齊。二、文化影響。狠抓班集體陣地建設(shè),弘揚和構(gòu)建健康向上的集體文化氛圍,開展和組織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使“問題學生”置身于一個充滿愛心、正義、正氣的文化空間,被一種友善和上進的載體托著共同向前。三、人文影響。教師應(yīng)努力創(chuàng)建公平、平等的人際軟環(huán)境,將“問題學生”與其他學生同等對待,使其原來失衡的心理錯位得到平衡,讓其找回失落的自尊。同時積極發(fā)揮學生中非正式群體的集體輿論作用,讓“問題學生”在欣賞和鼓勵的導向中感到“自我”的價值,明晰自身“問題”產(chǎn)生的癥結(jié)。
行——端行正本
“問題學生”的行為糾正是一個漸進的、艱難的、曲折的過程,這需要教師適時、適當?shù)囊龑?、勸導和教導。使他們摒棄假惡丑,向往和追求真善美,變他教為自教,從言教轉(zhuǎn)向身教。導之以行,除了宣講道理、集體轉(zhuǎn)化、個別感化等措施外,最重要的是要讓其從思想根源上找到“問題”之所在,幫助其如何糾正這些錯誤的行為,從而不斷做出富有責任心、具有正義性的舉措。這就要求教師進行個別分析和解剖,對每一個“問題學生”定做一個適合的行動方案,亦即“因人而制”、“因問而育”。對厭學者,當細究其不想學習、不愿學習、討厭學習的原因,針對其因為基礎(chǔ)差跟不上、智商低沒辦法、戀網(wǎng)吧不學了等不同情形,可采用學生結(jié)對助學活動、降低學習要求和難度、加強家校間聯(lián)系配合等措施。對有小偷小摸、貪小便宜者,可以利用課外時間帶領(lǐng)其學習法律知識,觀看有關(guān)聯(lián)的警示片如《少年犯》等,甚至還可帶到公捕、公判大會現(xiàn)場體驗感悟。凡此等等,每一個“問題學生”都有不同的化解渠道和策略,每一個“問題學生”都得到妥當貼切的轉(zhuǎn)化。即使是一小步,也表明“問題學生”的行為在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這樣,日積月累,“問題”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行為正常、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
“問題學生”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學生本身的原故,不是他想成為“問題學生”的,為師者身負“剔除問題”之首任,不應(yīng)有“一曝十寒”的“三分鐘熱情”,更不應(yīng)有“恨鐵不成鋼”的“想當然心態(tài)”。牽手“問題學生”,給予他們一顆同樣火熱的心跳,糾正他們偏離軌道的航向,牽著他們稚嫩的小手,扶著他們踏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