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一、教材分析
《水滸傳》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nèi)容圍繞在梁山泊稱霸的強盜。又名《忠義水滸傳》,一般簡稱《水滸》。名著在人物的刻畫方面下了功夫,那么在讀節(jié)選名著的故事時,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的細節(jié)描寫就顯得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從名著節(jié)選的故事中愛上人物,并逐漸愛上讀名著呢,《林沖棒打洪教頭》出自《水滸傳》第九回。就《林沖棒打洪教頭》的教學談談自己的引讀方法。
二、《水滸傳》引讀設計
1.多媒體的效果
音樂可以調(diào)動和調(diào)節(jié)人的心里節(jié)奏,并創(chuàng)設感情基調(diào)。開課前通過播放《好漢歌》來創(chuàng)設豪放基調(diào);再加上《水滸傳》電視人物的圖片回放,引起英雄情緒。
2.檢查預習,調(diào)口味
貌似在檢查預習,實則在聊英雄人物。對林沖、柴進的補充,讓孩子們有話可說,早早進入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鞍鸦馃臁薄皳懿輰ど摺钡仍~語意思的解釋,采用動作解釋,讓孩子們仿佛進到了導演拍片的演練。真真正正的調(diào)動了孩子的閱讀口味,不是讀文章的枯燥而是讀故事了樂趣。
3.直插重點,滿足興趣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課題透露出了:林沖為什么棒打洪教頭?這樣的信息,孩子們的眼睛和心理也都掛念著這問題,那么我馬上就直插主題,讓孩子們帶著問題讀課文,不但認真,而且快速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處,我也就順水進入了故事的起因?qū)W習。
4.圈點勾畫,探究人物
在起因的學習中,為了體會人物的性格,要求孩子勾畫出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的句子,讀一讀,并把感受寫在旁邊。這樣既找到了讀書的方法,又在細讀故事中找到樂趣:評價人物。
5.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的性格
在完成對人物性格的探究后,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勾畫的句子,效果非常的不一樣。表演了人物角色,感受了人物當時的心境。緊接著生生分角色讀,師生分角色讀,書中的人物在讀中鮮活起來,把林沖的謙虛有禮、洪教頭的傲慢無禮演繹的栩栩如生,也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
6.精彩處,透露原文信息
高太尉陷害林沖?柴進是否救了林沖?林沖最終的命運如何?簡單的幾個問題,把學生的目光引向了原著。
7.作業(yè)變成故事大賽,樂在其中,影響深遠
有關林沖的故事,請同學們閱讀《水滸傳》第十、十一、十二回,下節(jié)課討論。還沉浸在角色朗讀中的孩子們,依依不舍,無比好奇,看名著勢在必行。
三、小學第三學段名著引讀方法的幾點思考
1.名著閱讀與課堂教學
通過課堂教學,帶動課外閱讀,做到課內(nèi)、課外閱讀的有機結(jié)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拓展,或介紹作家及其代表作,或某方面知識或問題的懸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吊起學生的胃口,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如在教學《出師表》時,插入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讓學生對諸葛亮雄才大略的賢臣形象和劉備禮賢下士的明君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適當設置問題,讓學生意識到對諸葛亮、劉備的認識實在不夠,從而主動閱讀《三國演義》。
2.名著閱讀與傳統(tǒng)讀書方法
古人在讀書方面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jīng)驗。圈點批注是古人常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就是在閱讀中讀者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文本對話,用一套自己確定的符號,在書上劃出文章中的重要詞句,標出文章的層次段落,點出文章的疑難之處,并用眉批、旁批、總批等形式把自己對文章的獨特感受表達出來。從接受美學角度看來,圈點批注法充分調(diào)動了閱讀者的主觀能動性,使之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綜合運用各種思維能力,對文本符號進行解碼、解譯。圈點批注的過程不僅是對文本思考、品評、鑒賞的過程,也是消化、吸收、轉(zhuǎn)化和運用的過程,是多角度、高層次的閱讀活動。借助這些閱讀方法,可以使學生由隨意性、消遣性的名著閱讀提升到有計劃的研討積累性閱讀和審美性閱讀的層面上來,讓學生從閱讀到寫作到人生都有收獲。
3.名著閱讀與現(xiàn)代傳媒
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傳播媒體產(chǎn)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學所使用的新型資源,除了一些經(jīng)典作品被拍成電視劇,如《西游記》《水滸傳》《駱駝祥子》等影視作品,還有類似《百家講壇》《品讀》等綜藝節(jié)目能夠讓我們直接聆聽作家或一些專業(yè)學者的論述,從他們的談話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使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鑒賞,并能通過比較,體會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讓每一次閱讀都成為一次震撼心靈的沖擊。
4.名著閱讀活動的設計
讀《西游記》的時候列出閱讀提綱,找到電視劇看片段,找到主題曲讓學生們唱,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有了讀書的興趣,讀書的熱情就高漲起來。如泰戈爾的《飛鳥集》則采用了背誦、仿寫等不同的形式。再如對活潑的初一孩子,可以舉辦故事會,學生可以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人物講述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并說說喜歡這個人物的理由,這樣更容易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5.名著閱讀計劃與監(jiān)督
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閱讀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或心血來潮,或隨波逐流,泛泛而讀。而對名著而言,因為其篇幅往往很長,很多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也比較困難。再者,由于中學生課業(yè)負擔重、學習時間緊張等原因,完成名著閱讀也非易事。所以,要提升名著閱讀的實效性,就要制訂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教師可以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先整體規(guī)劃第三學段的名著閱讀計劃,在每學期期初,將該學期的大概計劃擬定,只有落實到具體的執(zhí)行過程中,名著閱讀才能較高效地進行。
通過名著教學要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默讀、瀏覽、略讀、精讀等多種名著閱讀方法,學會利用圖書室、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學會做摘抄、做圈點勾劃、做批注、做讀書筆記,學會寫名著讀后感,學會與小組成員分享讀書心得、合作展示讀書成果等等,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和鑒賞名著的能力,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使學生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熏陶,使學生精神日漸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