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春燕
藝術是能夠讓人優(yōu)雅一輩子的興趣,培養(yǎng)孩子對藝術的興趣并且讓孩子能夠接觸藝術是藝術教育的核心。亞里士多德說過:“沒有形象的呈現,就沒有創(chuàng)造活動?!币磺袆?chuàng)造都源于生活?!?~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也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tài)度的獨特方式。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fā)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
在幼兒藝術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不僅拓寬了幼兒藝術教育的方式和渠道,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使幼兒藝術教育得到更廣闊地選擇和發(fā)展空間。挖掘民族文化中的教育價值,與幼兒藝術教育教學相結合,使幼兒在獲得藝術熏陶的同時也促進了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融水縣作為多民族聚居的縣區(qū),有著豐富的民族資源,其中苗族坡會是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明顯的地域性。而坡會的文化內涵中蘊含著豐富的可待挖掘的藝術教育資源。融水苗族坡會活動已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幼兒進行傳承民族文化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應當把苗族坡會文化和幼兒藝術教育活動有效地結合,以一種生動活潑充實有趣的方式展現在幼兒的面前,使他們的學習由一種單純的“玩”變成一種有效的“玩”。
一、苗族坡會文化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價值
苗族坡會蘊含豐富的民族藝術元素,有其自身的獨特魅力和重要功能。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衣食住行到發(fā)明創(chuàng)造處處能看到它的縮影。如苗族坡會中的蘆笙奏鳴,眾人吹響不同大小的竹制樂器---蘆笙,簡單的旋律、渾厚的音調,猶如盛大的奏響樂,對于幼兒音樂教育活動有著豐富的課程資源;苗舞踩堂,伴隨蘆笙的旋律,趕坡的姑娘圍著蘆笙舞動身姿,舞蹈中特有的動作和節(jié)拍,簡單易學,也是幼兒動作發(fā)展和音樂舞蹈學習的豐富教育資源;趕坡活動中,人們身穿地域民族特色的民族服飾參加表演,藍紫苗布、彩色繡花、華麗銀飾裝扮,簡潔樸素,鮮明和諧,它早已以一種物態(tài)化的形式扎根于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中,開展這項內容不但能陶冶幼兒的審美情操,讓幼兒充分體驗藝術美帶來的精神愉悅,而且鍛煉了幼兒的認識、欣賞、思考、創(chuàng)作能力等。因此,苗族坡會文化對幼兒藝術方面、智力潛能的開發(fā)、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培養(yǎng)都有巨大作用。
二、苗族坡會融入幼兒園藝術課程的價值
1.苗族坡會融入幼兒園課程具有社會與個人價值
苗族坡會是融水縣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與生俱來的鄉(xiāng)土情味和地域特色最容易取得人們精神上的共鳴和認同。培養(yǎng)學生與傳承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因此學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符合國家、社會、家長提出的要求下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要。這就提醒我們,主體價值的體現必須以社會價值為根據,幼兒自身得不到發(fā)展,文化傳承又從何談起。當然,實現社會價值不能影響幼兒的身心發(fā)育,必須以一種積極健康的趨勢良性發(fā)展。
2.苗族坡會融入幼兒園藝術教育可以彌補幼兒園課程的不足
苗族坡會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它會以當地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落腳點,滲透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文化,因此它不同于當前制度化的教育體制。當前的幼兒教育課程很難看到帶有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情味的民間文化,而將苗族坡會活動轉換應用到幼兒藝術活動中則是一種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融入民俗的教育方式,這正體現出民族文化的實用性和教育價值,它更能給幼兒帶來生活氣息。將苗族坡會活動與幼兒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所帶來的必然是有濃郁生活氣息的課程。
三、苗族坡會融入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的思索
1.利用體驗游戲法培養(yǎng)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
通過建立班級蘆笙隊,開展班級趕坡活動。創(chuàng)設富有民族特色的情景,讓幼兒親身體驗苗族坡會場景,幼兒親自體驗竹制蘆笙器樂的吹奏方法,及踩堂舞的步伐動作,讓幼兒自由探索發(fā)現,激發(fā)幼兒感受苗族音樂、舞蹈的旋律,不斷提高幼兒的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并用童話式的語言進行評論,多對幼兒的進步和發(fā)現給予鼓勵,使他們更樂于去做這一項音樂活動。
2.結合手工活動開展繪畫,激發(fā)幼兒對美工活動的興趣
苗族坡會上人們華麗的民族服飾,是幼兒美術活動的聚焦點??砷_設相關手工美術課程,如泥工活動、紙工活動等。繪畫與手工結合的美工活動,不僅僅是像繪畫活動那樣要求作品的好壞,而更注重幼兒從動手參與活動中體會到的樂趣,因此這是大多數幼兒所喜愛的課程,幼兒在玩泥、剪紙、繪畫、填色、穿線、拓印、排水、扎染、彩線編織、粘貼等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有利于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模仿和利用這些模型。例如,通過給漫畫涂色染紙,可以提高他們的整體感知能力。折疊、剪紙等活動,可以讓他們理解對稱、連續(xù)結構。
3.幼兒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靈活創(chuàng)新
教師在幼兒苗族坡會藝術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教師幫助幼兒參與苗族坡會活動時有自己的判斷,能做出自己的審美反應,幫助他們掌握怎么樣認知和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這是培養(yǎng)幼兒審美感和認知能力的關鍵。教學內容的選材上,以靈活多樣富有樂趣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幼兒才更愿意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經常組織一些制作小工藝品、繪畫、剪紙等比賽及班級趕坡會活動,并設置獎品評選優(yōu)勝,這樣更能帶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自由發(fā)揮的平臺,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對幼兒的培養(yǎng)必須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應該針對他們的興趣將民間藝術有機的設置在課程中,這樣才能得到教學雙贏的目的。
四、結論
苗族坡會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為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課程的發(fā)展及完善提供借鑒作用,也是對我們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一種繼承和弘揚。此項舉措不僅使現代教育保持了中國民間文化的藝術根源,又賦予了其新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