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曦
今年浙江高考語文卷作文題的題干,講了兩種關(guān)于創(chuàng)作的觀點:“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里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yīng)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文字雖然簡單,卻涉及作家與讀者的關(guān)系這一重要話題。那么,作家寫作時,到底應(yīng)不應(yīng)該聽讀者的?
誠然,寫作時堅持自己的想法,是創(chuàng)作的基本前提。如果一個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毫無主見,又怎能指望他產(chǎn)出佳作呢?堅持自己的想法,必然要求作家不為讀者所左右。這里的“不為讀者所左右”,是說不為讀者的口味所左右,不為流行的套路所左右,不為庸俗的價值觀所左右。如果讀者流行讀言情題材,作家就去寫言情題材;讀者愛讀穿越題材,作家就去寫穿越題材,只是為迎合讀者、追逐閱讀熱點甚至是市場熱點去寫作,那么一個作家就可能在創(chuàng)作中失去自我,丟掉初衷,也很難誕生留得下的作品。
但是,不為讀者所左右,并非不考慮讀者,對于一個作家來說,心里裝著讀者,傾聽讀者的呼聲,應(yīng)是永遠的追求。
現(xiàn)實中,有的作家為了彰顯自己的博學(xué),把文章寫得詰屈聱牙,無形中給讀者設(shè)置了閱讀障礙,這便是不考慮讀者的感受,心里沒裝著讀者的一個表現(xiàn)。即使因為不可避免的原因,寫出來的作品不能明白如話,作家也要隨時注意文字的平實曉暢,盡可能讓讀者能讀懂,也愛讀。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就曾將文學(xué)和繪畫作比,說“文學(xué)也是一種給人以愉悅的形式。如果我們看的書很費解,那么,書的作者就是失敗的”。
其實,作家不是全能的,即便下了再多功夫,筆下難免仍有錯訛疏漏之處,而讀者就是最好的“啄木鳥”,他們的“利喙”能讓作品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讀者有不同的背景,他們是街頭小販,對市場對人情對匆匆過往的人群的體察與了解,恐怕連細膩的小說家也無法準(zhǔn)確捕捉;他們是歷史愛好者,有甄別歷史細節(jié)的火眼金睛,可能連歷史學(xué)家都要為其點贊;他們是普通的市民,對自己所在城市的感受與理解,也許令本地寫作者都為之汗顏……如果一個作家心里裝著這樣一些讀者,下筆就會有所敬畏,寫作就會更加嚴謹,盡可能地減少各種常識性、專業(yè)性的錯誤,減少主觀臆想、不合邏輯的闡釋與演繹。
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心里裝著讀者并不矛盾。作家堅持自己的想法,便是要堅持初衷,讓前行的“壓艙石”更穩(wěn),更實。心中裝著讀者,則利于調(diào)準(zhǔn)“航向”,看自己是否存在因知識不足、經(jīng)歷不夠而出現(xiàn)的錯訛,以及忽略讀者感受等造成的問題。既堅守創(chuàng)作的初衷,又心中裝著讀者,作者才有可能經(jīng)由作品與讀者達至高山流水之境。
潘光賢薦自《遼沈晚報》2019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