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姍姍
內(nèi)容摘要:遲子建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yǎng),塑造出一批極具靈性的動物形象,構建出一個“萬物有靈”的神秘世界。本文主要從動物報恩故事、動物的人性、動物的神性三個方面來探討遲子建小說中的動物書寫,分析其中體現(xiàn)的民間色彩,并且將遲子建的動物故事與民間動物故事進行比較,討論作家在民間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造。
關鍵詞:遲子建 動物書寫 民間色彩
遲子建被稱為“極地女作家”“東北黑土地的敘說者”,她自小生活在漠北,接受的更多是自然風光和民間文化的哺育。“也許是由于我二十歲以前一直沒有離開大興安嶺的緣故,我被無邊無際的大自然嚴嚴實實地罩住,感受最多的是鋪天蓋地的雪、連綿不絕的秋雨以及春日時長久的泥濘?!边@使得她的作品具有非常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民間色彩。動物書寫在遲子建的作品中占據(jù)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也鮮明地體現(xiàn)了她對民間文化的吸收和汲取。
一.創(chuàng)作概況
遲子建對于民間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尊重和吸收的態(tài)度,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深受故鄉(xiāng)和大自然的影響,這些奠定了她作品的基調(diào),使之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和鄉(xiāng)土情結。遲子建以自己敏銳的觀察力構建了眾多紛繁而美好的自然意象,又在這些意象中傾注了對故鄉(xiāng)、對自然的熱愛,通過它們呈現(xiàn)出一個極具特色極盡美好的北國世界。在這種熱愛的基礎之上,她又大量地吸收民間傳說的營養(yǎng),塑造出一個“萬物有靈”的神秘世界。遲子建在《寒冷的高緯度——我的夢開始的地方》中寫道:“也許是因為神話的滋養(yǎng),我記憶中的房屋、牛欄、豬舍、菜園、墳塋、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它們無一不沾染了神話的色彩和氣韻?!闭窃诿耖g神話傳說的滋養(yǎng)之下,遲子建塑造出一個充滿靈性又貼近民間的世界,在這里,動物有感情,植物有思想,云霞有征兆,魂靈能說話。
二.動物書寫
有關動物的書寫一直以來都在遲子建的小說中占據(jù)了很大的地位,比如以一只狗的視角講述的《越過云層的晴朗》,《一匹馬兩個人》中盡忠盡職的老馬,《逝川》里會流淚的魚,《額爾古納河右岸》和《群山之巔》中大量的動物傳說等。這些動物書寫鮮明地體現(xiàn)出民間文學的色彩。
1.動物的報恩
動物報恩是民間文學故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母題,民間文學中有《姑嫂放燕》《老龜報恩》《鯉魚報恩》等許多報恩故事。這類故事一般的模板是人救了動物之后,動物前來報恩。如民間動物報恩故事《麻雀報恩》,說是性情溫和的老二被老大欺負,分家產(chǎn)只分得一間耳房一畝薄田,后來老二救了一只麻雀,麻雀為了報恩,便為他銜來一顆西瓜種子,結出的西瓜里剖出來一個金娃娃,老二從此便過上了富足的生活。遲子建作品中此類的故事很多,如《群山之巔》中講述了一個女人和狼的故事。女人在行刑前請求行刑官給她松綁,讓她毫無束縛地走,在被行刑官拒絕之后,從林中躥出一條老狼,替她咬斷了手上的繩索,這條老狼正是女人小時候救的一條孱弱小狼,在多年后前來報恩。這個故事的因緣走向和民間動植物報恩故事的模板一模一樣,顯然深受民間傳說的影響。
民間傳說中動物變身精怪再來報恩的故事也多不勝數(shù),其中蛇仙和狐仙所占比重最大。如《救蛇得方》說的便是藥王孫思邈的傳奇故事,說是孫思邈在路上救了一條小蛇,后來蛇仙贈送孫思邈三十個藥方,孫思邈經(jīng)過反復實驗,最終書成《千金方》流傳百世?!额~爾古納河右岸》中也有動物精怪前來報恩的書寫,在伊萬葬禮上出現(xiàn)了兩個白衣服的陌生姑娘,依芙琳說她們正是當年伊萬在山里放過的兩只白狐,來回報他的不殺之恩。
遲子建所書寫的這些動物報恩故事都具有典型的民間色彩,所體現(xiàn)的報恩觀和民間故事中的報恩觀也是一脈相承的,強調(diào)善惡有報,有因有果。在這些報恩故事中,動物被賦予了人的“忠義”“知恩圖報”等道德品格,人通過對動物的愛護獲得回報也具有教育意義,警醒人們愛護萬物,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
2.動物的人性
遲子建以溫情的筆觸塑造出一個“萬物有靈”的世界,她賦予了動物人一般的靈性,甚至認為人死后的魂靈也會化為動植物。《額爾古納河右岸》中依芙琳稱呼一條蛇為死去的達瑪拉,說那條蛇在她耳邊說話,正是達瑪拉的聲音;《群山之巔》中的安平因為法警的身份而為人懼怕,但在行刑場上,他見識了許多神奇又動人的故事,一個少年在行刑之前說安平如果能讓他死得痛快干凈,他就會化身為一只鳥,替安平唱一路的歌,而在安平圓了他一槍斃命的愿望之后,果然有一只黃雀兒從林中飛出,為他唱了一路歌兒。人死后化身為鳥,在民間故事里最早有精衛(wèi)填海,炎帝的女兒在死后化身為精衛(wèi)鳥;在民間還有其他許多人化動物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中遲子建模糊了人與動植物的界限,以魂靈為媒介將二者玄妙地聯(lián)系起來。就像《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我”在知道母親達瑪拉死后可能化身為蛇后,再不允許兒孫們打任何一條蛇。作家通過書寫萬物身上的靈性,以希冀人對自然萬物存一絲敬畏和保護之心。
3.動物的神性
《群山之巔》中人們對龍有著無比的敬重。鎮(zhèn)政府將龍脊路修建為水泥路,山頂修建八角亭,之后龍盞鎮(zhèn)便發(fā)生了許多不太平的事情,說是因為水泥路讓龍脊透不過氣,亭子讓龍頭無法接雨水,鎮(zhèn)長唐漢成立馬帶人燒亭鏟路,修水利工程埋輸水管道,自此鎮(zhèn)子太平?!褒垺钡男蜗鬅o論是在古代文學記載,還是民間神話傳說中,都和“雨水”有著密切的關系,傳說中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龍王治水更是中國民間普遍的信仰,民間經(jīng)常通過祭祀來請求龍神降雨,還有“大水沖了龍王廟”這樣的俗語。
龍盞鎮(zhèn)的人們對蛇也充滿著尊敬和恐懼,尊稱它們?yōu)椤盎ɡ蠣敗保p易不敢涉足花老爺洞。傳說中曾有巨蛇在松山地區(qū)稱王稱霸,命令小蛇們開鑿山洞,給它提供吃喝,不效力的小蛇便會被巨蛇咬死。所以這一帶的人們都十分恐懼那個山洞,并且認為這一帶的草蛇便是那傳說中巨蛇的后代。這是一個具有典型民間色彩的傳說。而書中關于“白蛇”的說法更是與民間傳說聯(lián)系緊密,自從辛開溜在山中發(fā)現(xiàn)一條白蛇后,辛七雜的妻子就不再讓他拿斬馬刀出去了,說白蛇都是得道成仙的,萬一傷及它,神靈降罪,家里就會遭殃。中國民間有許多關于白蛇的傳說,最著名的莫過于家喻戶曉的白蛇傳的故事,此外還有漢高祖劉邦醉斬白蛇的故事等,這都說明白蛇在民間傳說中具有著神靈化身的地位,辛七雜的妻子所說的“白蛇都是得道成仙的”和民間傳說中的“白蛇”是一致的。
三.創(chuàng)作意義
遲子建作品中書寫的動物故事沾染著民間傳說的神秘色彩,其中的理念亦是與民間傳說一脈相承,但二者的書寫目的卻有所不同。民間傳說通過動物報恩等故事,來勸誡人們但行好事,好人終有好報,符合最普遍的老百姓的樸素愿望;遲子建在這些故事之中又增加了個人的思考,她借用這些民間故事,塑造出一批具有靈性的動植物,但她的著眼點卻并非人,更多的還是在動物本身。勸誡人們“諸惡莫作”是次要的,展示生靈身上的美好才是主要的。她所譜寫的,是一曲關于自然萬物的贊歌。
遲子建一直以來都在創(chuàng)作中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構建,她心痛于現(xiàn)代文明對森林的破壞,推崇“天人合一”的生活狀態(tài)與生存理念。她將無比動人的靈性賦予她筆下的動物,通過神化天地萬物,試圖建立人們對自然之物的敬畏和原始的真誠,體現(xiàn)了她希望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理念。這也是作家本人在民間集體智慧之上的再創(chuàng)造與再思考。
參考文獻
[1]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
[2]遲子建.群山之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3]文能、遲子建.暢飲天河之水——遲子建訪談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4]方守金.北國的精靈——遲子建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5]遲子建.寒冷的高緯度——我的夢開始的地方[J].小說評論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