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麗
編者:
70年,對于個體生命,已看遍繁華和起落;70年,對于歷史長河,或許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70年,對于新中國,卻是滄桑巨變、蓬勃發(fā)展的偉大征程。
1949年-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整整70年的風雨和輝煌。這70年,是新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國家,一躍成為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和綜合國力均居世界前列的社會主義強國的70年;是中國人民從一窮二白到逐步過上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70年;是五千年文明古國重新煥發(fā)勃勃生機,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70年。70年間,長江黃河的波濤,聆聽了祖國鏗鏘前行的腳步;茫茫昆侖,巍巍長城,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面貌;神州飛船的優(yōu)美軌跡,演繹出祖國日益上升的尊嚴;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綻放的笑臉,見證著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為隆重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現(xiàn)70年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的輝煌成就,河南時代傳媒集團與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聯(lián)合舉辦“我和我的祖國”征文活動。真誠地邀約作家們和廣大讀者參與征文活動,以獨特的視角,記錄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通過切身經(jīng)歷,以生動感人的故事,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懷,以光明、昂揚、向上的筆調(diào),謳歌共和國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謳歌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精神風貌,喚起炎黃子孫的愛國情懷和自強不息、奮發(fā)上進的民族自豪感。
征文要求是原創(chuàng)作品。報告文學8000字以內(nèi),散文、隨筆、特寫3000字以內(nèi),詩歌100行以內(nèi)?!稌r代報告》和《奔流》將開設“我和我的祖國”專欄,從來稿中擇優(yōu)刊登。
征文時間從即日起至12月底,來稿請發(fā)送至:shidaibaogao@126.com,并在“郵件主題”處注明“我和我的祖國征文”字樣。
世間萬物,穿越四季的輪回精彩紛呈,人生百味,每個人都要品嘗其中的酸甜苦辣,對于那些從昔日延展到今天的味道,會有獨特的記憶。每當看到電視上“舌尖上的中國”,我就會想起家鄉(xiāng)粉條的味道,那味道在齒間留香,在心頭縈繞。
我的家鄉(xiāng)在河南禹州,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水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地理氣候都很適宜紅薯種植,禹州紅薯不但產(chǎn)量高,而且品質(zhì)優(yōu)良,吃起來香甜可口,用紅薯淀粉制成的禹州粉條久負盛名 ,曾被乾隆皇帝欽定為“素魚翅”,粉條加工在禹州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外婆家所在的郭連鄉(xiāng)自古就是禹州主要的紅薯種植、粉條加工基地 。粉條好吃,加工起來卻不容易,在農(nóng)耕年代,從紅薯的種植到收獲,從磨紅薯到做粉條,樣樣都是力氣活,幾百年來積累形成的禹州粉條加工工藝,被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蘊含著勤勞善良的禹州人民百折不撓、敢為人先、造福一方的精神風貌。
上世紀五十年代解放初期,吃苦耐勞的外公和鄉(xiāng)鄰們搭伴,在冬天里把一擔一擔的紅薯洗凈粉碎,用石磨把粉碎的紅薯磨成漿沫,磨好的漿沫經(jīng)多次過濾沉淀后兜成粉蛋,一個粉蛋大約三四十斤,媽媽和姨媽們負責把瀝水后的粉蛋掰成小塊,曬干后就是紅薯淀粉,禹州人稱之為粉面。天寒地凍時把粉面和糊,用漏瓢漏絲煮熟,經(jīng)涼水冷浴做成粉條,掛桿冷凍,在曠野晾曬。外公把曬干的粉條和粉面用籮筐挑到城里走街串巷地叫賣,賣的錢用做家庭開支和五個孩子讀書的費用。聽母親說當時的學費是八毛錢,可農(nóng)村的父母是不讓女孩子上學的,母親和姨媽們因家里賣粉面和粉條,加上外公外婆開明,成為了有書讀的幸運兒。我的大姨因為上學離開農(nóng)村,現(xiàn)在居住在許昌,生活幸福。三姨雖然留在了農(nóng)村,但是因為有知識,入了黨,做了一輩子的婦女工作??茨赀~的母親讀書是一種享受,我的目光追隨著母親的指尖在書上一行一行的滑動,頓覺溫情蔓延生命靜好,不由得感慨粉條在物質(zhì)經(jīng)濟匱乏的年代,惠及了一代又一代的禹州人。
有一種懷想的思緒難以描述,那是未出嫁時母親家里正餐上的一盤盤用粉條做主料衍生出的菜品,我舌尖上纏繞的懷舊。母親的烹飪技藝高超,與粉條的感情深厚,再加上粉條本身營養(yǎng)豐富,柔潤嫩滑,透明勁道,爽口宜人,自然成了我家餐桌上的“霸主”。冬瓜粉條燉排骨,雞塊香菇粉條,羊肉蘿卜粉條,還有螞蟻上樹,粉條丸子,粉條包子……粉條做成的美味數(shù)不勝數(shù),可謂百搭,最經(jīng)典的應該是把粉條直接放進火鍋里涮著吃吧。
前些年,我們家用的是加炭的銅火鍋,吃火鍋吃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熱氣騰騰的氛圍,每到周末,父母親早早地去集市上買來羊肉和菜品,把每一樣都洗凈切好碼在盤子里,等待五個孩子帶著他們各自的一家人的到來。我們一大家子圍坐在桌旁,一邊聊一邊吃,先是涮羊肉和菌類,等湯入味了下粉條,孩子們問的最多的是“粉條是不是熟了?”“粉條能不能吃了?”每每想起那樣熱烈的場面,我會無意間將自己陷入一種懷念和向往,火鍋里的粉條有著它獨特的魅力,帶給我們一家人的是溫暖和快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注重養(yǎng)生,紅薯粉條因為富含蛋白質(zhì)、膳食纖維、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zhì)和微量元素,具有減肥抗癌,增強食欲,軟化血管,潤膚排毒的功效,自然受到大家的青睞,人們對粉條的需求量日益增長,市場上開始出現(xiàn)摻雜其他原料的劣質(zhì)粉條,母親嘆息道:魚目混珠的年代,還能吃到正宗地道的禹州粉條嗎?
和朋友小聚時提及此事,朋友們一致推薦我買原漿粉條。第二天我就去買了原漿粉條送到母親家里,母親吃了以后,直夸我會買粉條,買的粉條味道純正,能滿滿地吸收湯汁的味道,綿軟爽口、耐煮好吃,還說她找到了記憶中童年的味道,繼而講起外公、外婆和她童年的舊時光。
日月既往,不可復追。從第一次買原漿粉條,距今已有十幾年的時間了,但是我們家的粉條情結(jié)沒有變,禹州人的粉條情結(jié)也不會變,每年春節(jié)前,我都會買原漿粉條,這些粉條帶著我的祝福,帶著記憶中的禹州味道,奔赴許昌、洛陽、上海、東莞、新疆找尋從禹州走出去的親朋摯友,慰藉親友們來自“我的老家我的根”的粉條情思,那粉條就像縷縷銀線,連著心中那絲絲鄉(xiāng)愁。
吾心安處是故鄉(xiāng)。歲月流逝,記憶的塵沙也許經(jīng)不起時間的淘洗,齒月年輪,手工原漿粉條永遠地守候,那味道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