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第二小學 吳安妮
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課前精心準備一節(jié)課,把學生可能會說的話也備在其中了;上課時全情投入,與學生一起跳跳唱唱說英語;然而,辛苦完后在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時卻發(fā)現(xiàn)沒有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課后家長們反映孩子回家許多英語不會讀……這時,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免會感到一些羞愧和泄氣。經(jīng)過不斷的反思,我認為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夠放手,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喪失自主學習的能力,懶于思考,對老師產(chǎn)生依賴,一旦離開老師就會忘記所學。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尤為重要,教師們應該讓學生做主。
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在四種不同的英語課型——語音教學、詞匯教學、會話教學、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積極思考,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字母在PEP 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下冊開始正式出現(xiàn),它們在英語學習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們要記住它們的形而且正確、熟練地書寫才能實現(xiàn)進一步的寫作,要記住它們的音才能把單詞讀準。字母教學如果單純地教師教、學生學會變得相當枯燥,效果不盡人意,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多觀察,使他們自主地學。
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Unit 2A Letters and sounds,本部分主要學習Aa,Bb,Cc,Dd 四個字母以及以它們開頭的六個單詞:apple,ant,book,bag,cat crayon,dog duck。在讓學生辨認字母的形時,教師不急于告訴學生字母像什么,而是讓學生們自己觀察然后說出字母像什么,小學生的想象力很豐富,他們會給出許多答案,如A“像人梯”、“一個尖角加一橫”等,教師可以采納最好的答案來編朗朗上口的口訣使學生記住字母;在讓學生辨認字母的音時,教師先引領學生把與字母有關的2 個單詞讀出,然后給時間學生們思考或小組討論說出字母的發(fā)音,如果學生覺得困難,教師可以用嘴型提示,如字母a 的發(fā)音,教師把嘴型做出來但不發(fā)出聲音,學生們會很積極舉手,有個別還會準確說出來。
【簡析】
無論是字母的形還是字母的發(fā)音,教師都沒有直接告知學生,而是通過讓他們觀察——觀察字母的形狀、老師的嘴型來認識所學字母的形、音。在這過程中,學生有機會獨立思考,發(fā)揮了充分的想象力,是自主性學習的一種體現(xiàn),而且他們的思考成果被老師肯定和采納,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學習就變得更有動力了。
“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王振立,2002)。如今的詞匯教學并不是把單詞孤立地教,而是“在語言中呈現(xiàn),在語境中被感知、理解和運用”(課程教材研究所,2010)。教師要重視情景在詞匯教學中的創(chuàng)設。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Unit 5B Let’s learn 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go to the shoe shop 的情景:
T:Today,let’s go to the shoe shop. Look!In the shoe shop,you can see a pair of boots,a pair of slippers,a pair of sneakers and a pair of sandals. (邊說邊把4 個新詞的詞卡貼到黑板的一角,然后分別請幾個學生扮演assistants,老師則是顧客。)
S1:Can I help you?
T:Yes,please. I want a pair of boots.
S1(思考,然后遞出貼在黑板上的boots 詞卡):Here you are.
T:Thank you.
S1:You’re welcome!
一番對話后,我沒有馬上請這名學生回座位,而是讓他與同學們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找對詞卡的,即使他說出來的只是這個詞的某部分發(fā)音,但也能得到老師的贊賞,其他學生們都受影響而紛紛舉手嘗試。
【簡析】
通過情景的創(chuàng)設,教師把四個關于鞋類的單詞整體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對新詞有了初步的印象和感知。在接著的角色扮演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把新詞重復了一遍,學生就把自身已有的語音知識調動出來選擇對應的詞卡,再與同學分享成功的經(jīng)驗。這樣,學生對知識進行了自主思考,如果老師再稍加提示,他們就能深刻地記住單詞了。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就說過:“對事實的思考,同時也就是對概括的逐步的識記。”
傳統(tǒng)的對話教學模式是:教生詞——解決新句型——跟著教師或錄音讀——自己讀和背。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容易覺得疲勞和厭倦,一些好學生學得死板、不會變通;中等生學了遺忘率高;而后進生則是連理解都覺得困難。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做到以舊引新,層層遞進,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對話學習中。
例如,四年級下冊Unit 4Part B Let’s talk 重點掌握的句型是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 It’s…難點句型是What are you doing? Not much. 以及What’s the matter?我的操作如下:
1. Sing and do
在熱身環(huán)節(jié)播放英語歌曲“A happy day”:
Running,running,running on the high-way…與學生邊唱邊跳,之后我做跑步狀:Look! I’m running. Can you run?
S1:Yes!(在座位處跑起來)
T:What are you doing?
S1(老師可以適當肢體或者單詞提示):I’m running.
T:Stop,please. Now what are you doing? Are you running?
S1:No!
T:Yes. Not much.(接著板書劃線句型。)
【簡析】
“課堂不僅是知識傳播的場所,更‘應成為充滿活力的生命活動過程’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做中學’,在‘做’中理解、構建新知識結構”(課程教材研究所,2010)。這對難點句型涉及現(xiàn)在進行時,是六年級的知識點,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我通過學生已學的歌曲讓他們感受進行時的動詞running再問What are you doing? 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就很快理解句子的意思了,這難點也得到了解決。
2.Talk and practice
T:It’s really a happy day! Look,it’s sunny and warm in Yangjiang. How about Harbin,Beijing,Lhasa and Hong Kong?
(展現(xiàn)中國幾個主要城市的天氣圖。)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arbin?
S1:It’s snowy and cold.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Lhasa?
S2:It’s cloudy and cool.
…
接著板書和練習這對重點句型。
【簡析】
由歌名自然轉換到談天氣的話題,因為前幾個課時學生已經(jīng)學了包括weather 在內的10 個關于天氣的詞匯以及“It’s +天氣”的表達,教師就可以聯(lián)系實際由談本土的天氣過渡到談其他地區(qū)的天氣,于是”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這句話就出來了。在具體的情景中以及舊詞舊句的引導下,學生很容易理解這個新問句并能自主地做出正確的回答。理解關解決了,認讀這句子就自然是水到渠成,因為句中的每個詞都是已學的,教師則應該放手讓學生嘗試讀。
3.Listen and answer
在上兩步之后,我設計了以下3 個問題讓學生回答:
Q1:What’s Amy doing?
Q2: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How about New York?
Q3:What’s the matter with Amy?
畫線句是次要目標句,我做了個冷處理:由于這句跟What’s the weather 只差一個單詞,于是在顯示問題2 后,我在weather 下寫出matter,教學生讀并告知含義,再讓學生猜整句意思。
【簡析】
新課標提倡“任務型”教學,帶著問題聽對話正符合這一理念。加上答對有分加這一激勵,學生在觀看對話時精神很集中,同時主動思考以上三個問題。而問題2 的句型是學生剛學過的,教師在此基礎上引伸出新句型,引導了學生運用已知探索新知,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習的自主性,且易于他們的接受,避免學習內容過多而引起的疲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小學里,你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痹谟⒄Z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重要,這有助于他們日后能自主地通過閱讀獲取更多的信息,從而適應當今信息化時代的生存環(huán)境。
例如,四年級下冊Unit 4B Read and write 通過一個簡短的對話要求學生重點掌握4 個四會單詞cold,warm,sunny,snowy 以及兩個四會句子It’s cool. Is it cold?我設置了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Q1: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Mr. Dog’s place?
Q2: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Mr. Monkey’s place?
Q3: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Zoom’s place?
Q4:What’s the meaning of“help”?Why?
【簡析】
本課對話大部分單詞和句型在前幾個課時已學,在這基礎上設置的4 個問題促使學生調動已學的知識去理解課文、尋找相關信息以及回答問題,這就是思考的過程,也是自主探索的過程。問題1、2、3 的回答正是重點句型之一,而另外一個重點問句也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在前者的基礎上變?yōu)閱柧?,這并不難,因為早在Unit 1 學生就已經(jīng)接觸過一般疑問句了。而且,在學生的回答中涵蓋了四個重點詞匯,教師可以逐個地將詞卡貼到黑板上,數(shù)三聲拿掉,看誰能背出來。學生覺得有挑戰(zhàn)性,就能自主參與到這活動當中了。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fā)文化的金庫和宇宙的寶藏。”是的,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到了實實在在的技能,領會學無止境的道理,并且使他們擺脫了依賴課本、依賴老師的學習習慣,真正從學習中獲得了知識,獲得了樂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迸囵B(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使其終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