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予奮
寧夏解放是寧夏歷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上的光輝篇章。我們通常所說的寧夏解放,就是“十九兵團解放寧夏”,是指馬鴻逵統(tǒng)治的原國民黨寧夏?。ü?7個市、縣、旗,包括阿拉善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的解放,而不是現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所轄全部地區(qū)的解放。事實上,寧夏解放的內涵應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陜甘寧邊區(qū)所屬鹽池縣的解放、收復與光復;二是原屬甘肅省、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時劃到寧夏的原固原地區(qū)(今固原市,包括中衛(wèi)市海原縣)所屬各縣的解放;三是原國民黨寧夏省的解放。本文將按照時間順序,對現在寧夏所屬各地區(qū)的解放歷程分別作一回顧,以展現寧夏解放的歷史全貌。
鹽池縣是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后改稱陜甘寧邊區(qū))的組成部分,是紅軍西征期間在寧夏建立的六個縣級紅色政權中唯一堅持到全國解放的縣,也是寧夏時間最長的革命老區(qū)縣。該縣在解放戰(zhàn)爭中曾經兩次失陷,兩次光復。
1936年紅軍西征中,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于6月17日解放定邊縣城后,于19日兵臨鹽池城下。鹽池城又名花馬池,是國民黨鹽池縣政府所在地??h城雖不算大,但城堡堅固,易守難攻。紅七十八師在師長韓先楚、政委崔田民指揮下,于6月19日夜發(fā)起攻城戰(zhàn)斗,經兩小時激戰(zhàn)未能攻克。20日白天,紅軍圍而不攻,指戰(zhàn)員抓緊時間休整,一面向城郊群眾宣傳我黨政策,進行群眾工作,一面派人了解敵情,觀察地形,研究新的攻城方案。20日夜,該師三個團分別從北、東、南三面發(fā)起猛攻。21日凌晨3時攻克縣城,解放了鹽池。
鹽池縣城解放后,于6月26日宣布成立“鹽池縣城市革命委員會”作為臨時革命政權機構,并建立了游擊隊。而后成立了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并先后建立起全縣區(qū)、鄉(xiāng)、村黨組織及蘇維埃政權。從此,鹽池縣即成為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和陜甘寧邊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該縣既是陜甘寧邊區(qū)的經濟支柱,又是我黨向寧夏國統(tǒng)區(qū)開展革命斗爭的前沿陣地之一,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6年8月2日,西征紅軍某部占領鹽池縣西南部重鎮(zhèn)惠安堡。兩天后,紅軍撤離。馬鴻逵部韋州護路隊于3日占據了惠安堡。馬鴻逵又委任官員,在該地拼湊起國民黨鹽池縣政府。從此,在鹽池縣形成了“一縣兩制”的局面。
1947年3月,馬鴻逵為配合胡宗南部對陜甘寧邊區(qū)的進攻,調集3個旅共3萬余人,大舉進犯三邊地區(qū)。當時,鹽池城內僅駐守新十一旅一團400多人及縣警衛(wèi)隊、民兵等少數兵力。23日黃昏,馬部九旅開始進攻鹽池縣城,守城部隊奮勇抵抗,打退敵人的幾次進攻,堅持到次日拂曉前,終因寡不敵眾,留下二營六連掩護,其余部隊及縣委、政府機關干部安全撤退。擔任掩護的六連遭敵重圍,血戰(zhàn)到中午,大部分壯烈犧牲,少數重傷被俘,鹽池縣城失陷。
馬鴻逵部侵占鹽池后,任命陳步瀛為國民黨鹽池縣縣長,并將縣政府從惠安堡移進縣城,建立反動區(qū)、鄉(xiāng)政權及保甲組織,組織“清鄉(xiāng)團”,進行反攻倒算,逮捕、殺害我區(qū)、鄉(xiāng)干部和共產黨員,白色恐怖籠罩全縣。由于三邊地委主要負責同志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堅持“人不離鄉(xiāng)、槍不離人”的錯誤指導方針,致使鹽池縣黨政組織受到重大損失。
1947年6月25日,西北野戰(zhàn)軍于隴東大捷后挺進三邊。7月7日,西野部隊擊潰馬部騎兵第二十團一個連,收復鹽池。鹽池縣委、政府機關隨軍進城。
1947年8月9日,鹽池縣收復僅月余,西北野戰(zhàn)軍主力撤離三邊,揮師進攻榆林,馬鴻逵部乘虛再度進犯三邊地區(qū)。12日,鹽池縣第二次失陷??h委帶領黨政干部、警衛(wèi)隊員等共120多人,有計劃地撤退到南部山區(qū),以李源畔一帶為根據地,繼續(xù)開展游擊戰(zhàn)爭。
馬鴻逵的公館“將軍第”
馬部進占鹽池后,大搞白色恐怖,殘害共產黨干部家屬及群眾。8月19日,馬部第一六八旅在鹽池縣城一次抓捕共產黨員、干部家屬及群眾17人。24日,被捕的女共產黨員楊芳和縣政府炊事員崔國壽遭敵殺害,其余被捕人員送往銀川關押。
1949年8月,由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qū)獨立一師、獨立二師組成的北線西進兵團,于3日至5日連克安邊、定邊、鹽池三座縣城,馬鴻逵部和三邊團匪張廷芝部望風而逃,鹽池縣于8月15日光復。
9月末,原國民黨鹽池縣縣長陳步瀛率領所部40余人回到縣城,向人民政府繳械投誠。從此,國民黨在鹽池縣的活動宣告結束。
寧夏原固原地區(qū)所屬各縣,在歷史上地處隴東、隴南,屬甘肅省所轄,因此,談到原固原地區(qū)各縣的解放,還得從隴東千里追擊戰(zhàn)說起。
1949年7月中旬,扶眉戰(zhàn)役后,胡宗南主力被殲,國民黨反動集團妄圖依靠青、寧“二馬”扭轉西北戰(zhàn)局,于是積極策動“二馬”與我軍決戰(zhàn)于平涼地區(qū)。此時,原打算相機援胡的“二馬”獲悉胡宗南部四個軍已被殲滅,唯恐遭同樣命運,隨即向隴東、平涼地區(qū)撤退?!岸R”撤至隴東地區(qū),進退維谷,繼續(xù)退,則失甘、寧咽喉平涼,造成解放軍直搗蘭州、銀川之勢;就地抵抗,不僅無取勝把握,且有被阻絕在隴東導致被殲滅的危險。此時,第一野戰(zhàn)軍(以下簡稱“一野”)司令部分析:青、寧“二馬”對胡宗南此次慘敗認識不足,對胡部殘存實力估計過高,對我軍實力估計過低,故有依靠胡部牽制我軍,而集中其六個軍(寧馬、青馬各三個軍)于平涼、涇川、隴縣,依附涇、千兩河間山區(qū)與我決戰(zhàn)之可能。
依據“二馬”新的動向,一野遵照毛澤東的指示,立即實施“鉗胡打馬”的作戰(zhàn)方針。7月19日,一野在寶雞虢鎮(zhèn)北文廣村召開軍以上干部會議,總結扶眉戰(zhàn)役經驗,確定下一戰(zhàn)役目標。會議認為,“二馬”準備平涼決戰(zhàn),這是野戰(zhàn)軍聚殲“二馬”主力的良好戰(zhàn)機。會議決定,除第十八兵團(欠第六十二軍)采取積極防御姿態(tài)鉗制胡宗南部于秦嶺外,集中第一、二、十九兵團和第六十二軍共10個軍的優(yōu)勢兵力,分三路向平涼攻擊前進。從7月21日至24日,第十九兵團按預定部署,分路挺進,“二馬”部隊節(jié)節(jié)后退。
正當一野三路大軍直指平涼之際,青、寧“二馬”之間的矛盾逐漸暴露。7月24日,時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馬步芳派副長官兼參謀長劉任在甘肅靜寧舉行軍事會議,制訂“關山會戰(zhàn)指導復案計劃”(即“平涼決戰(zhàn)計劃”)。決定以寧馬第一二八軍、十一軍共六個師又一個騎兵團于平涼東南組織防御,抗擊與消耗解放軍主力;青馬部隊由安口窯西移六盤山,以便待機迂回,從左側進行反擊。這個會戰(zhàn)計劃拋出后,對青馬早有戒心的寧馬,立刻察覺到青馬企圖在平涼決戰(zhàn)中保存實力,而讓自己打頭陣。早就對馬步芳心懷不滿的馬鴻逵,立即電令寧馬總指揮盧忠良:保存實力,退守寧夏。于是寧馬部隊自行向平涼以北撤退。寧馬一撤,就使青馬暴露于一野的直接攻擊之下,迫使青馬不得不改變部署,留騎兵第十四旅在固關掩護,將主力撤至靜寧地區(qū)。至此,敵人的“平涼決戰(zhàn)計劃”未及實施就胎死腹中了。
鑒于“二馬”放棄平涼決戰(zhàn),一野司令員彭德懷遂修正作戰(zhàn)方案,改一舉殲滅“二馬”主力為各個擊破。7月27日,彭德懷、張宗遜命令各兵團繼續(xù)兵分三路追擊“二馬”。第十九兵團及慶陽分區(qū)部隊沿西蘭公路兩側夾涇河一路斬關奪隘,向西挺進,追擊寧馬;第一兵團則分兩路追擊青馬。截至8月11日,一野部隊連續(xù)行軍作戰(zhàn)20余天。由于“二馬”放棄平涼決戰(zhàn),迅速逃跑,使一野原計劃進行的平涼戰(zhàn)役變成隴東千里追擊戰(zhàn)。在20多天的追擊中,一野各兵團窮追猛打,勢如破竹,前進千里,殲敵萬余,解放隴東、隴南22座縣城和廣大地區(qū),迫使“二馬”分別向隴中、寧夏撤退,造成了分割“二馬”、各個擊破的有利態(tài)勢,為一野進行蘭州戰(zhàn)役和解放寧夏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隴東追擊戰(zhàn)的主要特點是敵人逃跑,我軍追擊,故未能形成決戰(zhàn)殲其主力。但我軍各部隊進展迅速,除先后解放20余座縣城,橫掃沿途敵零散部隊和地方武裝外,比較重大的戰(zhàn)斗有三次:
一是固關戰(zhàn)斗。7月28日晨,第一兵團一軍及七軍一個師向扼守固關之敵騎兵第十四旅發(fā)起攻擊。于10時攻占附近據點及兩側高地。敵狼狽潰逃,至16時結束戰(zhàn)斗,殲滅青馬騎兵第十四旅及第二四八師騎兵團大部,斃傷俘敵副旅長馬繼奎(負傷)以下500余人,繳獲戰(zhàn)馬2000匹;敵旅長馬成賢左臂被炸斷,倉皇逃走。這是青馬號稱“鐵騎”的勁旅第一次被我軍整旅全殲,對青馬震動極大,更加速向蘭州逃竄。
二是任山河戰(zhàn)斗。第十九兵團7月30日占領平涼、鎮(zhèn)原后,馬鴻逵為守住寧夏老巢,以第八十一軍、十一軍等部五個團的兵力于固原任山河(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彭陽縣)地區(qū)組織抵抗。8月1日,第十九兵團以六十四軍及六十三軍一八八師、騎兵第二師等部,向任山河地區(qū)之敵發(fā)起攻擊,經六小時激戰(zhàn),將其擊潰。任山河戰(zhàn)斗是一場異常艱苦激烈的攻堅戰(zhàn),戰(zhàn)斗極其慘烈,殲敵5000多人,我軍也有364名指戰(zhàn)員光榮犧牲。
三是三關口、瓦亭之戰(zhàn)。寧馬以第一二八軍扼守六盤山東側之三關口、瓦亭,企圖依托公路兩側之懸崖絕壁阻止我軍前進。我第六十五軍之一九三師于8月1日凌晨向敵發(fā)起強攻,一舉攻占太白山,并連續(xù)粉碎敵人組織的五次反撲,很快奪取了陣地,打開了通路。前后不到四小時,就結束了戰(zhàn)斗。敵軍倉皇北逃,潰不成軍。
整個隴東追擊戰(zhàn)役報告統(tǒng)計的戰(zhàn)績是:斃傷敵2539名,俘敵5898名,起義2111名,投誠1356名,合計11904名;斃傷戰(zhàn)馬700余匹,繳獲騾馬2514匹。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原固原地區(qū)六縣(即固原、彭陽、西吉、海原、隆德、涇源,今為固原市屬四縣一區(qū)和中衛(wèi)市的海原縣;其中彭陽系1983年從固原縣劃出),在自治區(qū)成立以前,為甘肅省固原回族自治州(轄西吉、海原、固原三縣)以及平涼市屬的隆德縣和化平回族自治縣(后改為涇源縣)。這幾個縣是一野在隴東追擊戰(zhàn)中解放的22座縣城中的其中5座,是由第二兵團和第十九兵團部隊于7月29日至8月11日先后解放的。其概要情況如下:
7月29日,第二兵團部隊在追擊青馬途中解放了化平。10月,成立了中共化平縣委和縣人民政府。1950年9月,化平縣改名為涇源縣。
8月2日,第十九兵團六十四軍和六十三軍之一八八師,于1日任山河戰(zhàn)斗勝利后,沿黃峁山、東岳山追擊逃敵,挺進固原。城內群眾在地下黨組織發(fā)動下,沿途夾道歡迎。上午10時,解放軍開進固原縣城。9月,成立中共固原縣委;10月,成立縣人民政府。
8月3日,第十九兵團六十五軍一九三師西越六盤山,在回民騎兵團的配合下解放了隆德縣。9月,成立中共隆德縣委和縣人民政府。
8月9日,第十九兵團六十三軍一八八師解放西吉縣。13日,甘肅省軍區(qū)回民騎兵團進駐該縣,擔負軍管任務。9月,成立中共西吉縣委和縣人民政府。
8月11日,第十九兵團六十四軍一九一師解放了海原縣。月底,成立中共海原縣委和縣人民政府。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后,在西北戰(zhàn)場戰(zhàn)略決戰(zhàn)中先后參加了扶眉戰(zhàn)役、隴東千里追擊戰(zhàn)和蘭州戰(zhàn)役,取得了赫赫戰(zhàn)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經過五天的短暫休整和戰(zhàn)前準備,又于9月2日挺進寧夏,打響了解放寧夏的戰(zhàn)役。
寧夏戰(zhàn)役從9月2日開始到23日結束,歷時21天,計:斃傷敵989人,俘敵1.8萬余人,爭取起義1.2萬人,投誠2599人,合計3.3萬余人。我軍傷亡716人。戰(zhàn)役概況如下:
解放軍第十九兵團騎兵部隊進軍寧夏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為解放寧夏制定了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對馬鴻賓部和馬鴻逵部區(qū)別對待的基本方針和政策。為爭取和平解放寧夏,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早就通過傅作義、鄧寶珊等做過“二馬”的工作。西安解放后,十九兵團聯(lián)絡部長甄華曾派原馬鴻逵部少將電訊處長孟寶山赴寧夏同“二馬”接觸。蘭州解放后,第一野戰(zhàn)軍領導也請與馬鴻逵素有交往的蘭州市軍管會副主任韓練成給馬鴻逵寫信,勸其懸崖勒馬、接受和平解放。在進軍寧夏前夕,又組織了在甘肅、寧夏伊斯蘭教界頗有名望的回族老人郭南浦為團長的和平代表團前往寧夏做爭取工作。但這些工作均為馬鴻逵父子所拒絕。當十九兵團向寧夏進軍后,毛澤東數次致電彭德懷、賀龍、習仲勛等,要求“用打拉兩種方法爭取迅速解決寧夏問題”。9月23日,毛澤東又復電彭德懷:“你們應盡可能解決馬鴻逵部,越徹底越好。酌量保存馬鴻賓部,照我軍制度改編?!钡谝灰皯?zhàn)軍和十九兵團領導正確地執(zhí)行了毛澤東的上述指示精神,從而保證了寧夏戰(zhàn)役的勝利,使寧夏問題得到比較順利的解決。
寧夏敵軍主力有馬鴻逵寧夏兵團所屬第一二八軍、第十一軍、賀蘭軍及馬鴻賓第八十一軍,共四個軍12個師,還有一個騎兵師(轄兩個旅),總兵力七萬余人。隨著在扶眉戰(zhàn)役和蘭州戰(zhàn)役中胡宗南和馬步芳主力相繼被殲,馬鴻逵自知大勢已去,匆匆將其眷屬和搜刮來的金銀財寶往香港轉移,作流亡海外的準備。但由于其主力尚未遭殲滅性打擊,又知我進攻寧夏的只有一個兵團,故不甘心失敗,還想負隅頑抗。他根據蔣介石的電令,前往重慶參加軍事會議,匆匆返寧后,制定了所謂“打光、燒光、放水”的對策。寧夏兵團司令馬敦靜(馬鴻逵之子)在吳忠堡召開有各軍軍長參加的軍事會議,重新調整了各軍建制,設置了三道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北進。
1949年9月2日,十九兵團十萬大軍在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李志民率領下,分左中右三路向寧夏挺進。左路第六十三軍一八八師于9月5日分三路沿黃河兩岸北進,至12日逼進景泰,突破敵人陣地,敵新編第一旅少將旅長張飲武率部千余人投誠。一八八師乘勝北渡黃河,17日兵臨中衛(wèi)城下。
同日,中路兵團部率第六十三軍(欠一八八師)、第六十五軍,由蘭州、定西梯次行進。第一八七師先頭部隊五六一團于5日解放靖遠縣城,殲敵一部。11日,第六十三軍進占打拉池后,第一八七師冒狂風暴雨越過香山,取捷徑向中衛(wèi)追擊,第五六一團于16日突然出現在黃河南岸,斷敵退路,敵第八八一團千余人被迫放下武器。
右路第六十四軍配屬兵團榴彈炮團和戰(zhàn)車隊,并指揮西北軍區(qū)獨立第一、二師,從9月10日起,由固原、海原、七營等地出發(fā),沿西(安)銀(川)公路開進。行進中,獨立第一、二師在預旺、下馬關被敵第一二八軍偷襲,遭到較大損失。12日,第六十四軍一九〇師解放同心縣。14日,第一九一師直取中寧縣以北重鎮(zhèn)鳴沙洲,守敵賀蘭軍聞風而逃,中午,第一九〇師解放中寧縣城。至此,寧馬第一道防線被我軍突破。
十九兵團三路大軍,至16日已從黃河南北兩岸進入河套地區(qū)。右路與中路兵陳黃河右岸,與中衛(wèi)隔河相望,左路從黃河左岸逼近中衛(wèi),敵第八十一軍處于解放大軍的夾擊之下。為迫使第八十一軍速下起義決心,9月17日,第一八八師進占中衛(wèi)沙坡頭附近的黃家廟、迎水橋之后,即擺開進攻中衛(wèi)的架勢;第六十四軍同時命令榴彈炮團以突然猛烈炮火襲擊黃河左岸的碉堡和公路上來往的汽車;第一八八師利用八十一軍撤退時來不及拆除的電話線與寧敵通話,勸告第八十一軍軍長馬惇靖(馬鴻賓之子)認清形勢,棄暗投明,下定決心起義。18日,馬惇靖派其少將師長馬培清為代表前往中寧縣城,同六十四軍聯(lián)絡部長牛連璧商談,草擬和平起義協(xié)定條文。19日,馬惇靖乘車到中寧縣城六十四軍臨時軍部,同該軍軍長曾思玉在《和平解決協(xié)定》上簽字。敵第八十一軍起義,使寧馬第二道防線被徹底摧毀。
六十四軍一九一師先頭部隊渡河
寧夏兵團司令馬敦靜企圖在金積、靈武一帶,憑借牛首山與青銅峽天險,以及銀南川區(qū)水網密布、行動不便等自然條件阻擊我軍。17日下午7時,擔任首攻牛首山任務的第六十四軍一九一師五七三團三營沿崎嶇山路向牛首山進發(fā),以突襲戰(zhàn)術,占領了牛首山制高點小西天,傍晚擊潰東寺守敵,控制了另一制高點。19日,第一九一師攻占青銅峽口,并跟蹤追擊逃敵,打垮了金積以南頑抗之敵。金積守敵急忙將千年古渠(漢延渠)決口多處,企圖以此遲滯解放軍前進。結果使金積以南20余里地區(qū)黃水泛濫,淹沒稻田1.4萬余畝,沖毀民房600多間,給人民群眾造成很大災難。敵人的決堤雖給解放軍行動造成極大困難,但無法阻止解放軍前進。戰(zhàn)士們踩著沒膝的黃水和泥濘的道路奮勇?lián)湎驍橙?,給敵以致命打擊。
為斷金積逃敵退路,第一九〇師向金積疾進。第一九一、一九二師向吳忠堡進發(fā)。21日6時,第一九一師集中優(yōu)勢兵力、火器,以勇猛動作突破吳忠堡東南門和清水溝防線,與迂回到吳忠堡東北之獨立第一、二師和第五七一團相互配合,大量殲敵于吳忠堡外圍,11時占領吳忠堡。接著,第一九一師又進攻靈武,于19時突入城內,守敵第二五六師及潰退至此的5000余人繳械投降,并有800多名企圖逃跑的敵人被截獲。部分企圖從靈武、仁存渡向黃河西逃的第一二八軍殘部,因無船過河,冒險泅渡,很多人葬身魚腹。至此,全殲敵寧夏兵團主力第一二八軍的金積、靈武戰(zhàn)斗結束。這是解放寧夏的關鍵一仗。
金靈之戰(zhàn)的勝利,使寧馬防線全面崩潰,加之馬鴻逵與其子、寧夏兵團司令馬敦靜先后于9月1日和19日逃往重慶,極大地動搖了敵軍軍心。寧馬高級將領在主帥出逃、群龍無首,走投無路的情勢之下,不得不派代表與十九兵團進行談判,于23日下午2時簽訂了《和平解決寧夏問題之協(xié)議》。
協(xié)議簽字前后,由于寧夏兵團殘部相繼潰散,不成建制,無法履行協(xié)議,故而十九兵團撤銷了原擬于9月24日由新華社公布該協(xié)議全文的決定。當時銀川城內散兵游勇四處搶劫,社會秩序極度混亂。根據馬鴻賓急電和社會各界請求,第六十四軍軍長曾思玉當日即派第一九一師五七二團兩個營連夜冒雨從靈武梧桐樹渡口橫渡黃河,在永寧仁存渡口登岸乘車,于24時進占銀川。
9月26日,第十九兵團舉行隆重的入城式,銀川市各族各界兩萬多人載歌載舞,夾道歡迎,慶祝塞上古城的解放,歡呼寧夏的新生。
9月24日,寧朔縣和永寧縣解放;28日,平羅縣解放,接著惠農、陶樂、磴口三縣解放;23日、27日,阿拉善旗和額濟納旗先后通電起義,和平解放。至此,寧夏全境17個市、縣、旗全部解放。馬氏家族對寧夏長達數十年的封建統(tǒng)治宣告結束。(編輯 黃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