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敲雨
據(jù)說,每個人家里都有過一個搪瓷盆。
不僅如此,童年記憶里的搪瓷器皿還有好多:印著大紅鯉魚的搪瓷臉盆,印著喜字的搪瓷痰盂,深綠色的搪瓷湯勺,還有最經(jīng)典的白色搪瓷茶缸……
搪瓷究竟是種什么樣東西?它為何走進千家萬戶,又為何淡出了我們的生活?
土味“搪瓷”,其實就是洋氣的琺瑯(enamel),只不過人們一般習慣把實用制品稱為搪瓷,而把類似工藝燒制的裝飾工藝品稱為琺瑯。
這是一種在金屬材料表面燒制玻璃質(zhì)釉層的工藝,釉層可以同時提供保護與裝飾的作用。鋼板、鑄鐵、不銹鋼、鋁、銅、金、銀等材料表面上,都可以覆蓋這種釉層,而我們生活中的搪瓷器皿里面一般是鋼或鑄鐵。
制作搪瓷制品時,首先要用某種方法讓釉料粉末均勻地附著在器皿表面。比如說,可以是將釉料制成漿狀,把器皿在其中浸沒一下,然后再烘干;也可以用靜電吸附等方法把釉料噴涂到器皿表面。制作搪瓷釉料的原料通常含有石英砂、長石、純堿、硼砂等成分,還會加入白色或其他顏色的著色劑(成分多為金屬氧化物)。
之后,就要對器皿進行燒制。在高溫下,粉末狀的釉料熔融在一起,形成均勻的釉層。涂搪與燒制的過程可能會重復多次。
在金屬上燒制玻璃層的琺瑯工藝歷史非常悠久,最早的琺瑯裝飾可以回溯到公元前13世紀。最早的琺瑯工藝應(yīng)用在黃金飾品上,隨后它又被用于銀、銅器表面。在古代,裝飾性琺瑯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復雜精巧的工藝(比如明清時知名的“景泰藍”掐絲琺瑯),但它們并沒有進入大眾的生活。
而我們所熟悉的實用搪瓷器具,是從工業(yè)革命開始興起的。技術(shù)進步帶來了大量成本更低、性能更好的鋼鐵,這些鋼鐵材料不僅做成了生產(chǎn)機器,同時也制成了各種生活用品。而搪瓷正好是鋼鐵的好搭檔,它能為鐵器覆蓋上耐久又穩(wěn)定的保護層,解決鋼鐵容易銹蝕的問題。同時,搪瓷釉層也能讓鐵器變得光滑易清潔、更漂亮,同時還能耐熱。
19世紀中期,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的搪瓷器皿開始出現(xiàn)在市場上。人們的生活中逐漸出現(xiàn)了搪瓷炊具、搪瓷鑄鐵浴缸、搪瓷招牌等物品。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工業(yè)生產(chǎn)的搪瓷制品開始傳入中國。1916年,英國人麥克利與華商徐道生合資在上海建立了搪瓷日用品工廠,這是中國的第一家搪瓷廠。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搪瓷工廠與制品在全國得到了進一步普及。
在保護之外,搪瓷也非常適合加入各種彩釉裝飾。那圖案是怎么做的呢?工廠里比較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方法是“噴花”,也就是在生產(chǎn)的物件上蓋上模板,然后再噴上彩色釉料的粉末。
不過,噴花時揚起的粉塵不利于工人健康,生產(chǎn)效率較低,也難以制作非常精細的圖案,因此后來它逐漸被貼花工藝替代。貼花是將彩釉圖案事先用絲網(wǎng)版印的方法印在貼花紙上,然后再轉(zhuǎn)印到器皿表面進行燒制的工藝。
回想起過去的搪瓷碗盆,人們可能會覺得上面的圖案都千篇一律,要么是極具時代色彩的宣傳口號和“獎”字,要么就是差不多的花樣,不過實際上搪瓷圖案的變化也并不少。
為吸引消費者,搪瓷廠也花了很多力氣設(shè)計各式圖案,這其中有的甚至出自畫家之手。
在鐵質(zhì)搪瓷器皿開始流行時,它可以說是廉價耐用材料的最佳選擇,而現(xiàn)在我們所熟悉的塑料與不銹鋼制品起步則要晚不少。最早的不銹鋼專利誕生于1912年,而那些替代了搪瓷臉盆的塑料盆大多是用聚丙烯制成,這種塑料的商業(yè)產(chǎn)品在20世紀50年代才剛剛開始出現(xiàn)。
不過,這些后來的材料還是逐漸替代了搪瓷在日常用品中的地位。和搪瓷相比,塑料與不銹鋼器皿的生產(chǎn)更加簡單,價格更低廉,使用中不再擔心磕碰損壞保護層,而且也避免了搪瓷生產(chǎn)中酸洗步驟帶來的污染問題。昔日的搪瓷茶缸、搪瓷臉盆很多都被不銹鋼與塑料制品取代了。隨著時代變遷,搪瓷工廠確實也出現(xiàn)了衰落。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各地國營搪瓷廠陸續(xù)停產(chǎn)。
不過,搪瓷并沒有消失,工藝也一直都在發(fā)展。相對過去更加高端、精致的搪瓷日用制品依然活躍在市場上,例如那些鑄鐵琺瑯鍋。而且,在日常生活之外,搪瓷還有其他重要的用途。比如說,耐酸堿腐蝕、耐熱的搪瓷很適合制成工業(yè)用反應(yīng)容器。
你記憶中的搪瓷盆上印著什么樣的圖案呢?